「土耳其人每天經常都圍著一種名為咖啡的飲料談天說地,這種飲料像煤煙一樣黑,喝起來也和煤煙差不多,但是據說能幫助消化,並且帶給人快樂。」
——英國詩人喬治·桑迪斯(George Sandys)
17世紀,咖啡開始進入歐洲。
最開始咖啡被當作奇異的飲料,甚至是貴重的藥用飲品,只有上層社會的人們飲用。不過歐洲人漸漸發現,除了有醫用價值,咖啡還能促進人們的社交活動。
17世紀末期,威尼斯開張了一家咖啡館,也是義大利的首家咖啡館。店名就是caffè. 人們紛紛前往品嘗醇香濃鬱的咖啡,一邊喝一遍聊天,可以坐上一下午。漸漸地,咖啡館在歐洲興起,成了社交、聊天和休閒的標誌。
據說在1700年,英國的咖啡館就開了上千家,咖啡在人們的生活中開始普及,只用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在咖啡館坐上很久,還有咖啡館的廣告稱其是「公眾交流地」。
當時,咖啡館還有了「主題化」的苗頭:有的咖啡館專門成為文人雅士、學術團體的聚集處;有的則經常被工人們光顧;還有的咖啡館成了商人們愛好前去的地方。不同行業、不同階級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咖啡館,人人平等,暢所欲言;不論大家互相認識與否,咖啡館都給了機會讓人們找到共同話題。
如今的咖啡館在倫敦隨處可見,天氣好的時候,點上一杯咖啡,曬曬太陽看看書,度過一個愜意的周末
法國人現在對咖啡的消耗量非常之大,不過在當時,法國接受咖啡館的時間卻晚於英國和義大利很多。 這是因為一開始有幾位法國醫生極力抨擊咖啡,毫無依據地聲稱咖啡會對人類的大腦造成損傷。
咖啡愛好人士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證實:咖啡對人體無害,讓法國人開始對咖啡有了正確的認識,咖啡館文化開始在法國萌芽。
當一家家咖啡館在充滿情調的巴黎左岸開張,小說家、劇作家、音樂家和演員們紛紛開始前往,喝咖啡、搞創作、談理想、聊文學。
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因曾經畢卡索,波伏娃,海明威等各大文人的光顧而聞名,至今仍在巴黎有著響亮的名聲,已成為遊客們熱衷於打卡的「網紅地兒」。據說海明威在巴黎時,除了去書店,最喜愛的地方便是咖啡館,是咖啡館給了他創作的環境和靈感 。
巴黎的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
也許是酒吧和餐館過於熱鬧,圖書館和書店又太安靜無法交談,咖啡館更受到知識分子、社會名流和文藝界人士的追捧,從那個時代起便象徵著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同時,喝咖啡對當時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產生很大影響:許多英國人和法國人減少了酒精的攝入。
歐洲人精緻的生活習慣,使得他們發明了更多種咖啡飲用方式:
用小布袋子裝上咖啡粉,浸泡在開水中得到一壺咖啡;
還有加入牛奶來綜合咖啡的苦澀,甚至增加甜味,也就是我們現在喝的拿鐵Latte.
不過,大作家巴爾扎克就對這種奶咖不感冒,據說他會將烘焙過的咖啡豆研磨成細粉,直接口服吞下,這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是他思如泉湧。
「正是因為每天晚上有黑咖啡刺激我伏案寫作,有咖啡粉來宣布筆下開戰或停戰,因此文章形式和人物性格才能在靈感的指引下,躍然紙上。」
—— 巴爾扎克
參考資料:《左手咖啡,右手世界》 作者:Mark Pendergrast; 2016年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