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明
寒冬時節,走進臨澤縣,一條條渠道蜿蜒延伸,一股股清泉流進萬家……呈現出一派人水和諧的喜人景象。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十三五」以來,臨澤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著力改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提升城鄉水生態環境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幸福活水」。
興修水利惠民生
迎著冬日的暖陽走進臨澤縣紅山灣水庫,悠然自得的天鵝在水面上翩翩起舞。據水庫負責人介紹,紅山灣水庫建成運行以來,與對面的張掖丹霞世界地質公園山水相映、融為一體,在滿足農業灌溉用水的同時,也促進了丹霞山的旅遊開發。
臨澤是典型的農業大縣,更是河西走廊商品糧基地的重點縣區,現有有效灌溉面積57.18萬畝。對於水資源相對匱乏的臨澤來說,落後的水利基礎設施成為制約全縣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2014年12月開工建設的紅山灣水庫是「十三五」期間臨澤縣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水庫總投資5.52億元,在臨澤水利人和全體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僅僅用了18個月時間,一座庫容17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就赫然屹立在人們面前。2017年7月,紅山灣水庫通過下閘蓄水驗收並正式下閘蓄水,解決了梨園河灌區30萬畝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的灌溉難題。
臨澤縣農田水利設施的改變不僅於此。為解決季節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難題,臨澤縣先後投入資金1.8億元,實施了梨園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黃家灣戈壁農業示範區供水項目、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項目以及暖泉渠渠首治理、黃家灣水庫維修加固、九眼渠塘壩清淤改造等小水工程,全縣幹支渠襯砌率達到62%、鬥農渠襯砌率達到50%、機井智能化計量設施安裝率達到96%,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農村吃上放心水
「以前吃的是梨園河地表水,對身體不好,自從新水廠建成後,水喝起來綿綿的、甜甜的。」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村村主任邢宏說,「2018年縣上實施了水源地搬遷工程,全村人吃上了深層地下水,從此告別了吃『苦鹹水』的歷史。」
飲水安全事關民生福祉。臨澤縣將農村飲水安全作為水利扶貧的頭號工程,積極爭取資金2640萬元,採取建大並小、管網延伸、擴容改造等措施,實施了鴨暖鎮小屯水源地搬遷工程、倪家營鎮上營水源地搬遷工程、平川鎮備用水源工程、新華鎮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等項目,將原有農村供水工程合併為11處,13萬農村群眾吃上了乾淨、放心的自來水。
針對安全飲水工程運行不暢、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臨澤縣修訂完善了《臨澤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臨澤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基金管理辦法》,嚴格落實「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有效破解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監督難題。同時,建成縣級水質監測中心1處,配套完善農村供水廠消毒設備11套,定期對全縣農村水源水濁度、餘氯、總大腸菌數等常規指標進行檢測,從源頭上保障了群眾用水安全。
做靚生態水文章
初冬的臨澤縣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項目五眼泉河整治現場,一派繁忙景象。「盼望工程能早點建成投入使用,為我們帶來更加充足的生態紅利」。正在整理水系渠岸的群眾笑著說。
據了解,臨澤是甘肅省唯一納入中央財政支持的55個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目前已修復生態水系17公裡,修建人文景觀湖8座、健身步道13.8公裡,營造生態涵養林近100公頃,為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創新水利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三五」期間,臨澤縣實施了流沙河綜合治理、流沙河至雙泉湖溼地水系連通、14萬畝生態公益林綠化供水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生態治理項目,並對黑河小鴨至暖泉段、直河、銀洞子河進行了治理,治理河道48公裡,建成生態水系20多公裡,為鄉村振興發展描繪了壯美的水域景觀。
不僅如此,臨澤縣還把推進河長製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全面整治河湖「四亂」問題,依法關閉入河排汙口12處、河道採砂場2處,關停養殖場4處,清理整治佔用河道1.86公裡,清理河湖管護範圍內垃圾廢棄物1200多噸,全縣水環境實現了由「髒亂差」到「清親美」的美好轉變,處處彰顯了國家園林縣城和文明縣城的魅力。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臨澤縣大力推進民生水利、生態水利、安全水利建設,對改善人民生活條件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站在新的起點上,臨澤水利人將繼續保持慎終如始的初心和激情昂揚的鬥志,在「十四五」發展中展現水利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