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槍搶劫、女友、大範圍的追捕、被警方擊斃。與周克華一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德州,也有一對搶銀行、開槍殺人的劫匪:邦妮和克萊德。以他們的故事改編成的電影,不僅贏得美國年輕一代的追捧,而且造就了日後幾位叱吒影壇的大導演的崛起。
在美國FBI的官方網站上,「邦妮與克萊德」( Bonnie and Clyde)一案的介紹是這樣開頭的:
Clyde Champion Barrow and his companion, Bonnie Parker, were shot to death by officers in an ambush near Sailes, Bienville Parish, Louisiana on May 23, 1934, after one of the most colorful and spectacular manhunts the nation had seen up to that time.
1934年5月23日,經過一場堪稱全國最壯觀、最跌宕的搜捕之後,克萊德·巴洛和他的情人邦妮·派克,於路易斯安那州邊維爾縣塞爾斯附近,被埋伏在那裡的警官擊斃。
1967年,亞瑟·潘恩(Arthur Penn)將這對雌雄大盜的故事搬上銀幕,並以這個開頭作為本片的結尾。
邦妮和克萊德犯罪的社會背景,是美國的大蕭條時期。而電影走紅的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年輕人對社會固有傳統觀念的反思和批判。影片上映之初,備受指責。影評家和受害人家屬不滿導演將兩個殺人犯塑造成年輕俊美、頗有正義感的人物。但影片恰巧觸碰到了美國年輕一代的神經,公映之後,在全球取得了1.2億美元的票房,而製作成本只有區區250萬美元。片中邦妮在搶銀行時候帶的貝雷帽,迅速走紅。像前幾年流行的雪地靴一樣,成為時髦女性的心愛之物。
電影的情節和真實的逃亡有不少相悖之處,我先來說一下電影的主要情節,然後再來說一下真相到底是什麼。你會發現,現實更加殘酷,相比之下,迎合觀眾的趣味是一件多少有點輕浮的事情。
影片的開頭部分是這樣的:
赤身裸體的邦妮焦躁不安,但是她鮮紅的嘴唇說明了一切。她拼命用拳頭砸床頭的鐵欄杆,眼神中流露出仇恨——好啦,這就是導演想告訴我們的關於邦妮踏上犯罪之路之前的一切:年輕、渴望刺激,對現實強烈不滿,恨不能用拳頭砸碎禁錮自己的一切。
這時,邦妮忽然發現,窗外有一個小夥子,想偷她媽媽的汽車。「嘿,小子,你弄我媽媽的車幹嘛?」這個小夥子就是剛剛因為持槍搶劫入獄之後被釋放出來的克萊德。
不打不相識,克萊德請邦妮去喝一杯可樂。為了向邦妮證明自己的膽量,他持槍搶劫了一家雜貨店,兩人慌慌張張地跑上一輛汽車,從此開始了他們為期兩年的犯罪之旅。有人說他們人生中的最後兩年,是公路上逃亡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克萊德教邦妮射擊的時候,一個落魄的農民闖了進來。他告訴這對年輕人,這裡原本是他們的家,但是,銀行把他們從家裡趕了出來,他們只能四處流浪了。在離開故土之前,他想來看一眼自己的家。克萊德對著銀行的牌子開了幾槍,然後把槍交給農民。農民痛快地衝自己的家開了幾槍,還叫來一個黑人夥計。黑人猶豫地開了槍,把自家的窗戶打得粉碎。這時,克萊德說了一句美國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一句臺詞,他握著房子主人的手說:「這是邦妮·派克小姐,我是克萊德·巴洛。我們搶銀行。」(」This here’s Miss Bonnie Parker. I’m Clyde Barrow. We rob banks」)。
電影中和現實中的邦妮:嘴裡叼著雪茄,手持M1918白朗寧手槍,站在偷來的福特汽車前
搶銀行並不想他們想像的那麼容易。他們第一次搶的銀行,已經在三天之前破產了。憤怒的克萊德用槍指著留守在銀行的一個瘦小枯乾的職員,氣哼哼地說:「你去跟我女朋友解釋!」邦妮聽說之後,大笑不止。
第二次的搶劫對象,是一家雜貨店。沒想到克萊德差點被店主人用斧頭砍死,克萊德跳進汽車裡,飢腸轆轆的這對情侶又開始逃亡。
他們需要幫手,最好是修理汽車的高手。於是,一個叫C.W. Moss的人加入了他們。這樣,Moss負責開車,克萊德和邦妮負責搶劫。三人第一次合作,搶劫非常順利。克萊德還很正義地讓一個窮人收好自己的錢。可是,等他們倆人出來,立刻慌了神,車不見了。原來,Moss竟然規規矩矩地找到了一個停車位停車,等警察追出來的時候,他才剛剛發動汽車,在那裡前後錯車。於是,克萊德不得不開槍殺死了一名警察。
電影中邦妮搶銀行時候的裝扮風靡一時
被通緝的這對戀人去投奔克萊德的哥哥巴克和嫂子布蘭奇。五個人坐上一輛車,成了一個犯罪團夥,媒體把他們稱之為「巴洛幫」( 「Barrow Gang」)。最後,只有Moss和布蘭奇活了下來,並且在30年之後見到了銀幕上的自己。當然,他們都對自己的形象大為憤怒。邦妮死時只有24歲,克萊德25歲。巴洛幫被控殺死了9名警察和幾名平民百姓。
現實當中的這對雌雄大盜,可沒有銀幕上這麼風光。
邦妮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四歲的時候,她的父親,一個泥瓦匠,去世了。母親是個裁縫。高中時期,邦妮是學校裡最好的學生之一,喜歡寫作,贏得過一等獎學金。這點,可以從她後來寫的那首詩《The Trail’s End》看出來。詩裡面抱怨警方逼得他們走投無路,而且,只要警方破不了的案,就都會莫名其妙地推給「巴洛幫」。詩裡面還稱讚克萊德是一個誠實、正直、清白的人(But I say this with pride that I once knew Clyde, when he was honest and upright and clean.)在電影中,邦妮在克萊德的鼓勵下,把這首詩投稿給了一家報社。報社刊登了出來,邦妮把它念給克萊德聽。但實際情況是,在他們被警方擊斃之後,警方發現了這首詩,經過邦妮母親的同意,向公眾披露了邦妮寫的這首詩。
高中第二年,16歲的邦妮和Roy Thornton結婚。他們的婚姻很短暫,因為後者常常玩失蹤。但是,他們並沒有離婚。邦妮被警方擊斃的時候,手上還帶著Roy的婚戒。邦妮的另一個愛好是照相。
1933年3月的邦妮和克萊德。照片在兩人死後被警方發現。公眾對邦妮的嫵媚和時尚引發強烈反響
克萊德是家裡7個孩子中的老五。17歲的時候,第一次被捕。21歲的時候,在獄中打死了自己的同屋(也有說法是一名獄警),理由是那個人對他進行性虐待。克萊德是雙性戀,但在影片中,導演建議編劇對此進行了修改。他不希望因為克萊德在這方面的不同而影響觀眾對主人公的同情。在影片中,邦妮和克萊德的性愛場面處理得較為模糊。一位了解克萊德的人說,克萊德的人生目標並不是靠搶銀行發財,而是要報復德州的監獄體系,因為他曾經深受其苦。但是,在片中導演也並沒有提及甚至暗示這一點。
關於邦妮和克萊德的第一次見面,有很多種版本。比較可信的是他們在一個朋友家認識的,那時邦妮20歲,正在廚房做熱巧克力。兩人一見鍾情。
兩人曾經多次被捕,而不是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一次一次成功地躲避警方的追捕。邦妮抽駱駝牌香菸,但是不抽雪茄。
在家庭團聚一幕中,扮演邦妮母親的,是當時站在旁邊圍觀電影攝製的一位老人,她是一名教師。她的本色出演非常成功。
影片中,擊斃邦妮和克萊德行動的核心人物德州騎警Frank Hamer,並不像片中描述的那樣,曾經遭到邦妮和克萊德的羞辱。在擊斃兩人之前,他從來沒有親眼見過他們。他之所以成功發現兩人的行蹤,完全是因為他對兩人的行動路線做過深入的研究。影片公映之後,他的遺孀和兒子因為不滿影片中對他父親形象的塑造而起訴了影片的製作方,後來雙方達成庭外和解。
本片的製作人正是克萊德一角的扮演者。票房大獲成功之後,他開始隨心所欲地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好啦,最好,我們再回到FBI開頭的那一天,說說真相是什麼。
早晨9點15分,埋伏了一天一夜的六名警察,本打算放棄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克萊德那輛福特汽車的馬達聲。在警方的安排下,Moss的父親的卡車擋住了兩人的去路。但是,邦妮和克萊德並沒有下車。警方開火,第一槍命中克萊德的頭部,當時斃命。6名警察一共射出了130發子彈,兩具屍體上一共有50處傷口。他們打完了所有子彈之後,6名警察出現了暫時性的耳聾。
警察們離開現場,向各自的老闆報告這一好消息。等他們趕回現場的時候,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一群人聚集在兩具屍體周圍,一個婦女剪下邦妮的帶血的頭髮和衣服,後來作為紀念品賣了個好價錢。一個男的打算把克萊德的食指砍下來,還有一個哥們拿出水果刀打算把克萊德的左耳朵割下來留作紀念。
彈痕累累的福特V8
而影片中表現的是,邦妮和克萊德看見Moss的父親車壞在半路,克萊德下車去幫忙。這時,路邊的樹叢中一群鳥兒突然飛起,Moss的父親滾進卡車底部。克萊德知道大勢已去,向汽車跑去。這時,警方開火。
影片的結尾被稱為「電影歷史上最血腥的死亡場景之一」,同時,宣告了美國電影「新好萊塢時代」的到來。一批導演深受本片的影響,其中包括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現代啟示錄》的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獵鹿人》導演麥可·西米諾(Michael Cimino)。
邦妮和克萊德生前打算埋葬在一起,但是邦妮的母親不同意這樣做。邦妮的葬禮引來了萬人空巷,2萬人觀看了這場葬禮,以至於邦妮一家無法走到埋葬地點。
克萊德和他的哥哥埋葬在一起。墓志銘是他生前選擇好的四個單詞「Gone but not forgot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