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可能是最讓人看得憋氣的宮鬥劇了,明明是後宮爭鬥你死我活,如懿肩負著家族重任姑母寄託,但這個愛情至上的女子仍然把宮鬥片當成愛情片來演,有著皇帝的寵愛還有海蘭這樣的神隊友輔助,如懿愣是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既和乾隆恩斷義絕,形同陌路,自己想守護的人也離自己而去,永琪和十三阿哥都因為陰謀喪命,自己更是在冷宮結束了生命,這樣的行為實在是讓我們又恨又憐。既恨其不爭,又憐她痴心錯付,所託非人。
但小說終究是小說,在真實的歷史上,如懿的命要比小說裡苦多了,她非但不是乾隆的愛侶,而且長期被乾隆冷落,最後成為乾隆後半生最厭惡,最痛恨的女人,這是怎麼回事呢?您聽我慢慢來解釋。
(那拉氏屬於滿洲八大姓之一)
首先如懿並不姓烏拉那拉,更沒有一個被雍正廢黜的姑母,嚴格來說她應該姓「輝發那拉」(與烏拉那拉氏同姓不同族)。當然,清朝后妃沒有名字記載,所以這位輝發那拉娘娘究竟是叫如懿還是淑慎,咱們誰也不知道,為了後文描述方便,統一都用如懿吧。
似有實無的寵愛
(電視劇裡如懿和弘曆伉儷情深,實際歷史上可沒有這麼甜)
在《如懿傳》的小說裡強調最多的便是乾隆與如懿的心靈相交,儘管乾隆身邊環繞著眾多鶯鶯燕燕,但如懿才是他的知己。只可惜這樣美好的故事只發生在小說裡,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如懿在弘曆的後宮中並不起眼,皇帝對這個恬靜沉默的妃嬪也談不到上心,更提不到喜愛。是的,如懿從來沒有得到過皇帝的愛情,說得誇張些,如懿在乾隆的後宮不過是個「路人甲」而已。
有證據麼?
(乾隆最喜愛的女子是他的嫡妻,雍容華貴的好女人富察皇后)
有,首先從各種官方檔案和民間筆記裡都表明,乾隆皇帝最喜歡的是他的嫡妻富察皇后,不管是當榮親王時期還是登基稱帝後,弘曆的一顆心始終都撲在富察氏身上。你別看《如懿傳》裡把富察氏寫的表面寬和大氣,實際上刻薄寡恩,實際上這是對這位富察氏的嫡女進行了醜化,歷史上的富察皇后美麗高雅,善良平和,且不喜金玉,崇尚簡樸,深受乾隆和太后的喜愛,帝後之間感情甚篤—「孝賢皇后事孝聖皇后最得歡心,高宗稱其淑德為古今賢后,故侍遇後族寵貴無比」,在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病重去世後,悲痛的乾隆下令封存皇后生前的宮殿,每年元旦必定來此稍坐,懷念愛妻。乾隆一生寫了幾萬首詩,這些詩歌良莠不齊,但唯獨思念亡妻的詩句卻情深義重,頗令人動容,可見乾隆對皇后感情之真摯。
(永璉)
(永琮)
這種感情和寵愛也體現在子嗣數量上上,富察皇后一生為乾隆生下兩女兩子,其中嫡子永璉、永琮都是乾隆聖心默定的皇位繼承人(乾隆三年永璉不幸去世,八年後皇后再次懷孕,以三十四歲高齡生下永琮)喜得嫡子的乾隆稱永璉「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永琮「聰穎殊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滿心滿眼除了老婆就是孩子。
當然乾隆皇帝還是個很博愛的人,除了富察皇后外乾隆還經常搞點雨露均沾,所以從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三年,後宮子嗣不斷,純妃蘇氏為皇帝生下一子一女(永瑢、和嘉公主),嘉妃金佳氏為皇帝生下三子(永珹、永璇,另有一子早殤),眼看著別人一個個的生孩子,而我們的如懿呢?很遺憾,一個也沒有。
在後宮子嗣就是受寵的最明顯標誌,畢竟多子代表著侍寢的機會多,皇帝經常翻你牌子,如懿在乾隆初年無所出,可見她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位置,位分雖高但不受寵。
有人說是不是如懿在生育上有問題呢?結合後面如懿成為皇后生有兩子一女的情況來看,如懿是健康可生育的女性。排除小說裡虛構的「零陵香」(孝賢皇后在手鐲裡搞了鬼,讓高氏和如懿無法生育)情節,我們只能很遺憾的得出以下結論:雖然如懿地位較高(乾隆二年就封了嫻妃),但乾隆皇帝對這位安分、恬靜的妃嬪很不來電,兩人之間壓根就談不到什麼愛情。
時來運轉
從乾隆十年開始,如懿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這年高貴妃病危,滿清特例,高級妃嬪死前皇帝會提升她的品級位分來衝喜,康熙朝皇貴妃佟佳氏病危時康熙封她為皇后(希望用這個好消息讓她振作並恢復健康),雍正時年貴妃病重皇帝也加封為年皇貴妃。於是當高貴妃被加封為皇貴妃時如懿和純妃蘇氏也連帶著被封為貴妃,如懿為嫻貴妃,蘇氏為純貴妃,雖仍不受乾隆皇帝喜愛,更比不得純貴妃有子在身,但起碼也算是熬出來了。
屬於如懿的好運還沒有結束,乾隆十三年不滿三歲的永琮病死,嫡子接二連三的逝去徹底擊垮了富察皇后,在陪伴乾隆南巡的過程中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愛妻的死讓乾隆悲痛萬分,不過對後宮的妃嬪們來說卻是個絕好的機會,畢竟後位空懸,儲君未定,這時候要當上了皇后那就是以後的太后啊!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乾隆十三年反而是無寵的如懿被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正式成為新後的繼任人選,並在次年正式成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而與她同品級並生有孩子的純貴妃只能黯然敗北。這就很奇怪了,乾隆為什麼要把這尊貴地皇貴妃頭銜給如懿?封給誕有皇子,自己更寵愛的蘇氏不好麼?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出身問題。
(由於出身微賤,所以純貴妃與後位擦肩而過)
相比起弘曆的其他妃嬪,蘇氏的身份實在是太低賤了,根據《清皇室譜》記載,蘇氏的父親蘇召南是一名江南地區的普通漢人,此人只是一介平民,並無一官半職在身,所以蘇氏只是一個普通漢女而已。雖說在乾隆四年一家都被抬入正白旗(滿人雖然嘴上嚷著「滿漢不通婚」,但依然在八旗中設立有漢軍旗,對於看上眼的女子採取「抬旗」的恩賞,即將其父兄族人抬為上三旗,歷史上年貴妃、後來的魏佳氏都被抬如正黃旗或鑲黃旗),但這樣的家室條件也註定了蘇氏不可能成為滿清的國母。
既然蘇氏沒這個資格,那算下來也就只有如懿了,您別看如懿沒什麼恩寵,但一方面她資歷最高,早在潛邸時就已經跟了皇帝,此時已經是貴妃。另一方面封后冊文中也能透露一些信息「恭奉崇慶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乾隆皇帝可能還沉浸在愛妻逝世的悲痛中,但在太后看來國家不能沒有皇后,嫻貴妃恬淡溫柔,是理想的皇后人選,於是在老娘的舉薦下嫻貴妃被封為皇后。所以如懿能夠當上皇后並非因為皇帝寵愛,只不過是因為此時的乾隆後宮她的地位最高,更受太后喜歡而已。
貌合神離的帝後關係
(永璂)
雖然皇帝對自己談不上喜歡,但如懿至少已經當上了皇后,雖然此時的她已經三十二歲,早已過了年輕貌美的年紀。不過歷史似乎給如懿開了個大玩笑,當她還容顏尚在時不受乾隆喜歡,侍寢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反而當她年老色衰容顏已逝時,皇后的身份反倒讓她有更多機會陪伴乾隆,畢竟是皇后,要是被皇帝太過冷落,不但太后發話,就連臣子們也要勸諫的。於是江南巡遊、盛京祭祖、參加木蘭秋獮時如懿都陪伴在皇帝身邊,有了更多的寵幸機會,如懿也接二連三的為乾隆生下了十二阿哥永璂、皇五女璟兕和十三阿哥永璟(可惜璟兕和永璟都沒能長大成人便逝去了。)既為皇后,又為人母,如懿此時的心情應當是滿足而幸福的吧?
很遺憾的是並非如此,如懿的日子過得並不怎麼舒心,甚至還很有危機感,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後位不穩固,如懿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皇帝對她本就不多的寵愛日益衰減,所以她必須時刻警惕後宮其他妃嬪對皇后之位的威脅,另一方面則是從乾隆二十年開始(這也正是十三阿哥出生的這一年,之後如懿再無所出),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的魏瓔珞,《如懿傳》的魏嬿婉)這個比乾隆小十六歲的女子徹底搶走了乾隆所有的寵愛(這時乾隆四十五歲,魏佳氏也有二十九歲,也不年輕了)。之前您看純貴妃和嘉貴妃覺得她們已經夠能生的了吧?但這位魏佳氏才是真的牛,從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年年,短短十年時間一共為乾隆皇帝生下了五個孩子,三男二女!這生育能力我是佩服的,這更從側面看出乾隆對魏佳氏的喜愛程度。皇帝對魏佳氏的寵愛讓如懿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於是在乾隆三十年的這次南巡中,矛盾徹底爆發了。
爆發的直接原因
這次南巡最初一切發展還非常順利,帝後的關係也很和睦,二月初十皇帝和太后還一起為皇后慶祝生日,一切看上去都喜樂融融,但過了一個月後龍當船到達杭州時帝後突然反目,暴怒地皇帝派人將皇后護送回京(所謂護送其實就是軟禁)此後如懿便被幽禁於冷宮,並於第二年悲慘的死去。
這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好好的夫妻怎麼突然就翻臉了?乾隆對此做出了解釋:「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恰幸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
這意思直接翻譯過來就是皇后發瘋了!而且病的還不輕,當著皇帝的面把自己的頭髮給剪了,這斷髮在滿族可是個大講究,是在詛咒皇帝早死—「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所以我廢她可是有著充分理由的。
不過乾隆的這番話非但沒把問題解釋清楚,反而把我們搞得更迷糊了,好好的一個人怎麼會突然瘋了,皇后又為什麼要斷髮?官方對此諱莫如深,於是民間傳聞四起,各種腦補,什麼乾隆被江南聲色所迷,日夜和歌姬們廝混在一起,皇后勸諫兩人爆發衝突,皇后一怒這才斷髮。不過這種觀點還挺有市場,在《如懿傳》、《還珠格格》中都有這樣的情節,但問題是在一夫多妾的古代,如懿真的會因為丈夫(而且還是尊貴的皇帝)寵幸幾個舞女和乾隆鬧的你死我活,甚至還因此發瘋?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最少可以說,這只是一個直接因素,而非根本原因。
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一、繼任者問題
自從雍正採取秘密立儲制度後,誰是繼任者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但乾隆本人是個宗法觀念的狂熱追捧者,正所謂立嫡立長,所以富察皇后為他所生的永璉和永琮都被他視為儲君(儘管兩個孩子年紀都不大,永璉死時不過六歲,永琮更是不到兩歲就死去),所以乾隆朝名義上是秘密立儲,但早期說是立嫡子也沒什麼問題。
不過這一觀念到了如懿當皇后時就行不通了,如懿已經為乾隆生下嫡子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雖然十三阿哥不到兩歲就夭折了),但乾隆對永璂態度卻明顯不如永璉和永琮,更對永璂是否是未來繼承人態度模糊之極。眼看著其他孩子們陸續長大(到了乾隆三十年時永璂已經十二歲,就連魏佳氏生下的永琰都有六歲了,更別說還有個無比優秀的永琪)皇帝對儲位還如此曖昧,明顯就是給後宮的妃嬪們一個信息:朕將從兒子中擇優錄取。這就給了如懿巨大的心理壓力,畢竟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未來的皇帝呢?
二、魏佳氏的晉升
前面我們說了魏佳氏是如懿在後宮最大的競爭者,她不但在乾隆二十四年早早晉升為令貴妃,而且在子嗣上比如懿更有優勢,此時的魏佳氏已經為乾隆生下永琰、永璘兩個兒子(還包括兩位格格),最讓如懿無法接受的是看皇帝和太后的意思,魏佳氏的位分還能再升一升,但再往上升可就是皇貴妃了啊!
後來歷史走向也大致如此,閏二月十八,如懿斷髮,帝後關係反目。五月初九,令貴妃升級為皇貴妃,六月十一日,晉封令貴妃為令皇貴妃,行冊封禮。
從這個事兒可知晉封魏佳氏為皇貴妃應當是皇帝和太后已經安排上日程的事兒,只不過如懿的爆發加快了此事的發生。隨著如懿被廢,魏佳氏光速被封為皇貴妃。
有人就問了,又不是封后,只是一個皇貴妃為什麼要如此緊張呢?
因為皇貴妃這個名號實在是太敏感了,從位分上來說,皇貴妃僅次於皇后,是後宮次高一等的存在,其次是滿清皇室對皇貴妃晉封條件把控非常嚴格,從努爾哈赤開始到溥儀退位,滿清一共有二十八位皇貴妃,這些人或是死後追封,或是身染重病離死不遠,皇帝在她死前加封衝喜。如果您活著時候被封為皇貴妃,那恭喜您,要麼您是後宮實際的主人(康熙皇帝時期的皇貴妃佟佳氏,雖為皇貴妃,但實際統攝六宮事,為後宮主人),要麼您就是未來的皇后(如懿自己就是由皇貴妃統攝六宮事,後來晉封為皇后),可想而知到如懿知道這個消息後會有多崩潰。自己已經四十八歲,色衰而愛馳,兒子永璂不受皇帝的喜歡,要是魏佳氏再被封為皇貴妃,這後宮究竟是誰做主?再往深層次想一想,焉知封魏佳氏為皇貴妃是不是為廢后做打算,讓她取而代之?
爆發
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的御船上,如懿終於爆發了,直接衝突也許是她看見妖豔的舞女於是和皇帝起了口角,隨著情緒的爆發如懿激烈的提到了魏佳氏的皇貴妃和永璂的皇儲身份,這些敏感問題讓乾隆皇帝憤怒不已,他用嚴厲的口吻斥責皇后,而在絕望和激動之下如懿乾脆當著皇帝的面把自己的頭髮給剪了。
剃髮對於滿人女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傳統,只有家中長輩或至親愛人去世才能剪髮,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頗有些「正月裡剪頭死舅舅」的意思),如懿這樣的行為毫無疑問是詛咒乾隆當場去世,暴怒之下乾隆立馬派人將如懿送回京城幽禁,從此,乾隆再也沒有原諒過如懿,只要提到了她皇帝都咬牙切齒。
幽禁了如懿後乾隆覺得並不解恨,如懿斷髮的行為徹底激怒了他,於是他命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冊寶,這也相當於直接把如懿一擼到底,與此同時將如懿身邊的宮女全部裁撤,只剩下兩個粗使丫鬟,直至如懿在冷宮中死去。
即使是如懿已死,乾隆也並未顧念多年的夫妻之情,他似乎覺得生前對如懿折辱還不夠,即使是如懿已死仍然要羞辱報復她,於是在皇帝的命令下,如懿的葬禮以皇貴妃規格舉行,但說是皇貴妃,其實規格連嬪都不如。皇后死後應有國孝,但乾隆連提都沒提,如懿的棺槨也被放置在純貴妃的地宮中,陵寢、諡號、牌位全都沒有。
(如懿死後的十一年,年僅二十五歲的永璂在失意中死去)
乾隆對如懿的痛恨還體現在對永璂身上,永璂是可憐的,他的額娘突然被廢黜,自己成了父皇的眼中釘,如懿死後身為嫡子的永璂更是被乾隆所忽略,終身無爵位(連個貝子都不是),終於在二十五歲時鬱鬱而終,還是嘉慶登基後才追封自己這個哥哥為多羅貝勒。堂堂嫡子竟然落了這麼個結果,可見乾隆對如懿的痛恨即使是自己年老也沒有消弭。
(不同於歷史上如懿悽涼的死去,電視劇裡給了她一個寧靜的歸宿)
如懿是可憐的,從她成為乾隆的側福晉開始,不管是嫻妃、皇貴妃還是皇后,她都始終沒能得到皇帝真心的寵愛,這樣看來《如懿傳》反倒圓了她的夢,畢竟在小說和電視劇裡,她和求而不得的乾隆終於相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