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立冬,從二十四節氣來說,是一年冬天開始的日子。但很顯然,在廣州的立冬日,只感受到了溫柔的秋風。立冬該吃什麼?潮汕地區的風俗之一是啃甘蔗,倒是比較搭配今日的天氣。
近5年立冬,廣州都在20℃以上
穿著短袖迎接立冬的廣州人民。 南都記者 梁煒培 攝
11月8日,立冬,但廣州天氣依然與「冬」字無緣,今日最高溫度27℃。隨著北方多地初雪的到來,南方也有不少地區入秋,但廣州人還在和漫長的夏天拉鋸戰。南都記者統計了一下近年來廣州立冬日的最高氣溫,沒有低於20℃,2014年的立冬算是最有冷感,因為有陰雨相伴。
2018年11月7日 最高溫度28℃
2017年11月7日 最高溫度21.3℃
2016年11月7日 最高溫度29℃
2015年11月8日 最高溫度30℃
2014年11月7日 最高溫度22℃
(數據來源:@廣州天氣)
立冬都來了,廣州的入秋到底還有多遠?「快了,快了,入秋的邊緣了。」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不靠譜
俗語常說「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意思是說在立冬節氣這天如果是大晴天,沒有下雨也不是陰天,那麼冬季就會以晴天為主,雨水和降雪偏少。而如果在立冬節氣這天下雨了,那後面的雨水就比較多,要提防「爛冬」。
這些農耕時代留下的經驗是否真的準確呢?廣州市氣象局的首席記者高美譚告訴我們,其實類似的農耕言語,多少和現代的精確預報差得很遠,而且用一句話來預報整個冬季冷暖和雨水的多少無疑難度太大,在氣象科學層面的依據並不足。
立冬吃什麼?
不妨試試南方魚皮餃
魚皮角是馳名順德小吃,換個口味的餃子慶祝一下立冬吧。南都記者 鄭仲攝
餃子是北方的飲食代表。餃子是起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必須要吃。在民間認為,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潮汕講究食蔗
甘蔗可以一直吃到過完春節。
在潮汕,有這樣一句諺語:「立冬食蔗不會齒痛」。意即:在這一天吃甘蔗,既可以保護牙齒,又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在這麼幹燥的天氣裡,啃幾節新鮮上市的應節甘蔗,又滋補又有「儀式感」。
立冬去潮汕吃炣香飯
一碗標準的炣香飯包括花生、蝦仁、潮汕地區對節氣尤為重視,有立冬吃「炣飯」的食俗。立冬日,潮汕人用花生、蘑菇、板慄、蝦仁、紅蘿蔔等做成香飯。潮汕地區俗諺說「十月十吃炣飯」,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蔔、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炣」是指烹飪的方式,指用火燒,它體現了潮菜豐富的烹飪方式。
Tip:潮汕炣香飯怎麼做?
食材:新米、清水、香菇、鮮蝦、雞蛋、番薯、豆仁和芫荽、適量鹽等調味料。
做法:
1、香菇先泡起來待用。2、鮮蝦剝殼。 3、蝦仁和香菇炒熟留用,先調好味道。4、鮮肉拌上雞蛋炒熟留用(味道不同的肉類最好不要混一起炒,比如肉和蝦,鮮蝦搭配蘿蔔口感也不錯)。5、一些比較難熟的食材比如番薯等,可以放在飯裡面一起煮。6、炒熟的食物裝好,還有豆仁和芫荽。7、飯熟了之後,將以上材料一起倒入,趁熱攪拌,蓋上蓋子燜一下。8、一碗香噴噴的炣飯完成。
客家黃酒加個蛋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中國幾千年來傳承的釀酒風俗。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是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謂之「冬釀」,也是飲用黃酒最好的階段。了飲用之外,酒還可以入菜做成美食,其中客家娘酒雞便是代表。客家女子都知道,在娘酒裡臥一個土雞蛋與酒同煮,做成」酒春」(「春」在客家話裡是」蛋」的意思),
立冬黃金搭檔
甘蔗+白蘿蔔+百合:一同榨汁,常飲對氣管炎、肺結核有輔助治療作用。
甘蔗+牛肉:用甘蔗汁與牛肉製成的甘蔗牛肉丸,味道甜而不膩,又嫩又香,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煙酸及維生素E等多種營養素。
甘蔗+山藥:咳嗽有痰者,可以將山藥碾成泥取半碗,甘蔗榨汁取半碗,二者混合拌勻,隔水蒸熟後食用,對身體非常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