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下的北京網紅菜市場 116戶商戶自救實錄

2020-12-19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程璐洋 「就該給你們隔離了,能好好休息兩天。」在北京知名的三源裡菜市場門口,市場管理員笑對一位水果攤老闆說。

老闆回著話,眼睛卻沒放鬆地盯著剛拉來的一車車新貨。這是6月23日早上八點多,市場還沒正式營業,沒人把玩笑話當真。

不過,在過去的10多天裡,這家平日常年無休的網紅菜市場,也和這座城市裡的其他市場一樣,又經歷了一段暫停。

6月11日,北京市新發地批發市場爆發聚集性疫情,兩天後,這個佔全市蔬菜供應總量約7成的北京「菜籃子」市場全面封鎖。

新發地等一級批發市場的封鎖,使得與其密切相關的下遊生鮮市場和餐飲行業需要立刻調整供應鏈和銷售模式,一場疫情與防治的颶風颳起,這個龐大而複雜的行業鏈條上,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置身事外。

風暴之下,三源裡菜市場和這裡的116家商戶們宛如一隻只蝴蝶,努力扇動翅膀,試圖穿越風暴,等待著下一場升級。

菜攤上線

土豆、大白菜和圓白菜貴了,這是孫留所對二次疫情最直觀的感受。

作為三源裡110號蔬菜攤位的攤主,新發地太遠了,他常去嶽各莊批發市場進貨,「圓白菜(進價)4毛5毛,大白菜也4毛5毛」。新發地封鎖後,「大白菜批發(價)兩塊,土豆兩塊,圓白菜兩塊,都翻兩三倍。」

凌晨兩點開始,是孫留所的上貨時間。開著一輛小貨車,他一個人從酒仙橋出發,去往嶽各莊,批發回自家攤位的蔬菜。四點左右回家,他還能再回被窩裡睡一會兒。天亮起來,他又和妻子一起來到三源裡菜市場,開始盤貨準備一天的買賣,兒子最近也來幫忙。

一年多前,因為攤位客流少,線下生意不理想,孫留所的女兒加盟了線上生鮮配送品牌「王小菜」品牌,通過這個渠道將自家的菜攤上架了美團、餓了麼等線上平臺。有時候,兒子會來攤位幫忙打包撿菜兼客服,女兒和兒媳則負責在網上實時修改菜品價格。

孫留所一家的情況,在三源裡菜市場有點特殊,菜攤幾乎被分裝蔬菜的保鮮袋堆滿,這樣能更快地撿菜打包,而其他菜攤更注重市場內的線下售賣,相對應,他們提供更多「特菜」——羅勒、黃瓜花等不常見蔬菜,同時會把各類蔬菜整齊地展示出來吸引顧客。

早上九點,三源裡菜市場營業,孫家人攤位開始忙碌。

「您有新的美團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除了自家蔬菜,如果有人一起下單水果、肉類、蛋奶和調味品,他們也可以在市場裡幫忙代購。

經常在市場內接單的騎手們都知道,孫家菜攤的訂單更多,有單的話,多半是他家的110號攤位。

一大早,是訂單最密集的時候。「小芋頭一斤,藕一斤,西蘭花一斤」,兒子喊出訂單明細,妻子按重量把菜裝袋,自家沒有的貨品就交給孫留所在市場內買齊。他小跑著路過肉攤,「一斤雞腿肉」,給相熟的攤主扔下一句需求,然後為了訂單裡的半個西瓜,跑去市場對面的果多美水果店,「(三源裡的水果)太貴」。買好西瓜,拿好肉攤老闆早給裝好的雞腿肉,回到攤位交給兒子打包。

採購了幾單過後,孫留所又要開著小貨車,給合作的三家餐館送貨上門。因為菜品種類齊全,以及三源裡菜市場特殊的地理位置——靠近大使館區域,周圍西餐、日料等餐館眾多,他固定給幾家餐館供貨。

「去年送15家餐館,大望路、望京、鼓樓」,孫留所一口氣報出好幾個地名,「每個店每個月送三兩萬塊錢,今年不行了,一天幾百塊錢,好的就兩萬多。」

疫情之後,除了餐館需求量減少,親自來市場裡買菜的人也少了很多。5月份剛剛恢復了一些的客流量,又在二次疫情下迅速減少。你看這哪有人,不少三源裡的攤主都是同樣的感受,孫留所的線下日銷售額只有一兩百元,而線上「上個禮拜六賣100多單,平常賣個40多單」。

不過,雖然市場內的客流同樣減少了,但各家的銷售情況卻不盡相同。

85號經營東南亞調味品的Lisa'sshop,一上午時間,店主處理微信裡的訂單就沒停過,「可能最近快過端午節了,大家買來送朋友」。靠著向顧客介紹自己的廣式煲湯法,並售賣配好的湯水材料包,她和不少顧客成為「湯友」,Lisa這個名字也是一位義大利熟客贈名得來。上過電視節目後,Lisa被更多人知道,越來越多顧客直接在微信裡下單購買她家商品。

市場門口的水果店老闆,在介紹產品的時候也會熱情邀請顧客添加店鋪微信。「每天到了最新鮮的水果都會發朋友圈,白百合也在我這買呢」,一位水果攤主這樣吸引顧客。

貨源控制

「本店人員檢測合格」,22日下午五點,在三源裡菜市場經營多個海鮮鋪位的一位老闆,在拿到核酸檢測結果的第一時間,發了朋友圈。

「顧客都來問我,之前在我們家買的貨有沒有問題呀?」在拿到檢測結果之前,這位老闆發愁,「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們家在這裡做了這麼多年生意,又怕顧客有問題,我們自己天天接觸也擔心。」

終於,她手裡拿著店內人員的7份核酸檢測結果,均呈陰性,趕忙展示給顧客和周圍人看,語氣中似乎有塊石頭落了地。

聊起肇始於海鮮的二次疫情,她一臉愁容,甚至用手抹了抹眼角。雖然鋪位暫停營業,但她依舊每天都來市場,「在家呆著更難受,而且好多老顧客的事情,在這好處理一些。」

23日上午,相關部門對她的鋪位進行了檢測,但開業時間還要等待通知。

比海鮮區恢復快一些的,是更靠近市場大門口的水果區。

在市場目前營業的113個攤位當中,有19個水果攤位的貨源來自新發地,三源裡菜市場經理吳子毅介紹,目前所有水果攤位都切斷了來自新發地的貨源,並對進貨人和親密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13日起,相關部門前來抽樣採集了10個商戶的50多個樣本,結果均呈陰性。

在前述海鮮攤老闆拿到核酸檢測結果的那個下午,市場裡的約20家水果攤位中,只有三五家剛剛恢復營業。第二天,水果區基本恢復營業,不過,種類明顯減少了。

在過去,三源裡菜市場的網紅標籤之一,就是種類豐富。一走進門,就是整齊而繽紛的水果,不乏泰國紅毛丹、智利青蛇果等進口水果,其他市場少見。

疫情之下,進口水果的渠道收窄,消費者也有些擔心,水果老闆們乾脆暫停了國外產地的進口水果。同時,北京市「果籃子」新發地市場仍在封鎖,三源裡的水果攤主們快速組團,直接去產地直購。「日本的水果我們都停掉了」,一位水果攤主告訴經濟觀察報,目前貨源主要靠國內產地直供,有無錫水蜜桃、雲南晴王葡萄和深圳南山的無核荔枝等。

進口水果也要看季節,冬天的時候進貨多一些,現在國內天氣熱了,新疆、雲南的水果都吃不過來,進口的也少了,另一位水果攤老闆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三源裡曾經引以為傲的進口標籤,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似乎有些尷尬。

在過往媒體的報導中,一段常見的描述是:與使館建立良好的關係,成為三源裡菜市場一些攤位獲取獨家貨源的法寶。比如38號攤位就憑藉與德、法駐華大使館的合作,能拿到最正宗的好樂米、羅勒奶酪;98號攤位則可能是北京唯一能買到義大利牛排菇的地方。

而現在,依然售賣牛排菇的98號攤位明確表示,牛排菇是上海種植的,種子來自義大利。

還有些進口產品面臨斷貨的可能。調料店老闆說,意面醬汁只剩貨架上的幾罐。乾果店的夥計也表示,馬來西亞的榴槤幹剩的不多了。

如果斷貨了怎麼辦?等疫情過去,這是他們的統一回答。

網紅菜市場

三源裡菜市場,是不折不扣的北京網紅菜市場。

全長156米,10米寬,是一個佔地僅1560平方米的長條形市場,雖然面積不大,但憑藉菜品的豐富種類和過硬品質,以及精細的展示方式,在網絡上有著上千萬張打卡照片。

孫留所剛來的時候,這裡還只是一個小區內的露天菜市場。據公開資料,市場隸屬左家莊社區經濟管理中心,1992年退路進廳,1996年才開始進行封閉管理。2004年的改造添加了地面瓷磚,北京奧運前又全部換成大理石。2013年,左家莊社區經濟管理中心對菜市場進行了封閉改造,將彩鋼頂棚換成了巖棉板,又開闢了微型停車場停放商戶小推車;同時,將300多個攤位規範到了130餘個,並進行了區位劃分,比如1至20號賣水果,21至65號賣海鮮與肉類,後面則分別是雜貨和蔬菜。

2016年左右是最熱鬧的時候,吳子毅回憶那時的客流,能達到工作日每天5000人,周末每天上萬人的水平,「通道全是人挨著人,不過其中30%都是湊熱鬧的」。

從那時起,為了安全和購物環境,市場辦公室開始鼓勵商戶線上銷售,「尤其是老客戶,微信裡直接下單就行了」,吳子毅說。他對市場的預期,是覆蓋整個北京地區,「已經達到了,有河北的周末開車來逛逛,再覆蓋更遠的地方也不現實。」

隨著市場名氣越來越大,合作和展覽也找上門來。2013年、2015年,市場舉辦過關乎吃和生活的兩次文創藝術展。2018年知識付費平臺「得到」在菜市場做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新書首發,開設了一場「菜市場遇見經濟學」的主題展。2019年寶馬和騰訊新聞聯合推出「三源裡叫板三裡屯」活動,將整個市場布置成螢光綠色。

雖然是傳統菜市場模式,但三源裡憑藉自身的品質差異化和精細運營,在近年菜市場升級改造的浪潮中,仍舊擁有高話題度。

拿市場環境來說,這裡的垃圾處理由專人一天收集三次。清潔員在上午、下午和收攤時間拖著垃圾桶從頭走到尾,商戶們依次把自家垃圾清理好,鋪著大理石的地面基本能保持潔淨。

而最難處理衛生的海鮮區也經過專門的設計,「平時去家樓下的菜市場買魚,內臟亂丟,導致味道非常難聞。咱們市場是這樣,從一開始給海鮮區配套廚餘垃圾操作臺:一個桌子挖個洞,下面是垃圾桶,垃圾直接扔進去,味道不會擴散」,吳子毅解釋。

培養商戶的習慣後,再加上貨品供應的差異化,三源裡菜市場吸引著周圍的使館人員,以及亮馬橋區域的年輕客群。就算在一條街道上,馬路對面有著京客隆超市、郵政惠民生活驛站和果多美三家生鮮同行,三源裡的客群也很難被取代。

工作日下午,除了說著不同國家語言的外國顧客光顧,中國的年輕人和年輕家庭也偏愛這裡。租住在附近、外企工作的Vivian提著香茅和檸檬葉,習慣外國飲食的她常來三源裡,只有這裡能最快買齊她想要的菜品和調料,「貴是貴一點,但收拾的乾淨,而且別的地方沒有賣」。

高客單價,也是支撐起三源裡水果商戶們產地直供模式的基礎。

社區商業微風市集CEO張澤眾解釋,新發地市場關閉後,北京市蔬菜水果的銷地採購渠道減少,而物流成本更高、訂貨量要求也更高的產地直供模式,並不一定適合每家生鮮。比如說西紅柿,如果三源裡採用產地直供,賣15塊錢一斤,對使館區顧客來說,客單價沒有問題,可以覆蓋其直供成本,但在大眾消費的微風市集店裡,目前還沒有足夠的銷量支撐產地直供。

不過,疫情導致的生鮮需求增長,尤其是對更整潔、線上化的生鮮市場需求,從大部分業內玩家的銷售額就能體現。

微風市集目前開業的三家門店在首次疫情期間,銷售額大概提高了30%至40%,二次疫情後,基本恢復到春節前水平。

隨著疫情發展,菜市場升級改造也得到更多關注,T11生鮮超市運營中心總經理鄭慶鋒感受到了城市管理者和消費者的雙重需求。他介紹,目前的生鮮零售主要有4種模式:傳統菜市場超市、京東生鮮等傳統電商模式、每日優鮮代表的前置倉模式——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設置倉儲配送站點,以及盒馬、T11為代表的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

住在朝陽體育館附近的張阿姨,在疫情期間改變了在買菜這件事上的一些執念。在她家周圍,一共有4處生鮮售賣點。原來,她最喜歡的是傳統菜市場,因為「便宜划算,菜還能自個兒挑」。可疫情之後,傳統菜市場遲遲沒有開門,她逐漸接受了地利生鮮等更整潔的生鮮超市,「現在疫情多嚇人啊,在這兒能買個放心,而且人一直都開門,不怕白走一趟」。

張阿姨的心態轉變不是個案,離她家不遠的T11生鮮超市朝陽公園店,近期線下銷售額增長50%,線上增長了2至3倍。

在疫情的颶風之下,菜市場的升級改造,也許是未來的又一場浪潮。

相關焦點

  • 北京網紅三源裡菜市場50份環境樣本檢測均為陰性 全體商戶已完成...
    本文轉自【北京頭條客戶端】;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三源裡菜市場,因地處使館區和菜品豐富一直成為網紅打卡地。近日,北京連續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且涉及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全市啟動了食品安全大檢查。6月16日上午,朝陽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走進這個網紅菜市場,對這裡經營牛羊肉、豬肉、禽類和水產商戶的進貨渠道、疫情防控落實情況進行了檢查。 「把你們6月份的進貨臺帳出示一下。」39號和41號經營牛羊肉的攤位前,朝陽區市場監管局左家莊食藥所所長袁紅和同事開始進行核查,每天的進貨數量、進貨小票都要一一查看。
  • 東北農民大叔逛北京網紅菜市場:區區140個攤位,一年攤費才3萬
    在一位東北農民大叔的眼裡,北京三源裡菜市場火得毫無道理:區區140個攤位,長度200米,就臨街一小市場的規模,它咋就成了網紅?別被不俗的價格嚇到,三源裡菜市場的買主的消費能力也是不俗,明星老外頻頻光顧,所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三源裡的海鮮不難銷。今年春天象拔蚌在各地海鮮市場有些「泛濫」,一般個頭的基本賣不上以往的價格,但這位大姐的象拔蚌是個例外。大姐說:這一個就是100多元,對於經常光顧三源裡菜市場的「金主」來說,就是小錢兒。
  • 北京三源裡菜市場緣何成網紅?曾經荒草地如今變「生鮮聯合國」
    菜市場中,一條狹長通道貫穿南北,140個商戶分列兩側。在只有幾平方米的攤位上,各商家用簡易框架搭成階梯擺放菜品,層層疊疊的蔬菜將賣菜人包圍,他們只能從階梯一角鑽入鑽出。對於59歲的李學玲來說,上貨是件體力活兒,但她樂在其中。
  • 「網紅」菜市場的無窮想像
    「網紅」菜市場的無窮想像 原標題: 記者 鄧偉攝  記者 馬婧  上午9點剛過,三源裡菜市場就熱鬧起來,西餐廳大廚前來購買午餐食材,年輕的媽媽挑選著進口水果,外賣小哥快步穿行忙著送貨。鮮翠欲滴的蔬菜、五顏六色的水果、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鮮、稀奇古怪的調料……這座面積只有1560平方米的菜市場雖小,卻網羅了天南海北的各種美食。  菜市場中,一條狹長通道貫穿南北,140個商戶分列兩側。
  • 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發展!慶雲網紅帶貨基地近百家商戶上線試播
    5月10日,魯北地區最大的專業批發市場——慶雲縣金山國際海淘城舉辦全國知名網紅帶貨基地試播儀式,來自海淘城的近100家商戶參與試播活動。當前正值慶雲縣商貿市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該網紅基地的運營,使金山國際海淘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邁出關鍵一步,對充分借力「直播經濟」豐富和繁榮我縣服務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上海八大網紅菜市場設計方案深度解析|場景案例
    「民以食為天」,作為食物的主要供給處,菜市場也在跟隨時代的腳步逐漸革新。近年來,網紅菜市場開始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時尚的裝修,支付的便捷,配套設施的完善,讓網紅菜市場變成了新一輪的打卡地。1.具備剛性需求特性的傳統菜場已落後「菜市」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的定義為:「集中出售蔬菜和肉、蛋等。
  • 這家「網紅菜市場」為啥被稱為「生鮮聯合國」?
    本文圖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鞠煥宗 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鞠煥宗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塗銘、魯暢、張超北京有個三源裡菜市場,它是菜市界的「網紅」。這裡不大,佔地面積1560平方米,約130個攤位分布在一條約170米長的狹長通道兩側。
  • 從「髒亂差」到寶藏菜場,橋北菜市場變身網紅打卡地
    現代快報訊「橋北菜市場真的很大,裡面好吃的太多了。本來是去買菜,最後吃到停不下來,真是一個寶藏菜場!」在南京市江北新區,有著一個「網紅」菜市場,這裡不僅是附近居民的買菜天堂,還是不少年輕人假日必去的「網紅打卡地」。種類豐富的食材、一目了然的分區、乾淨整潔的環境讓居民在這裡選購也成為了一種享受。
  • 認真逛了網紅菜市場,我們發現它不只是拍照好看那麼簡單
    記者 | 來舒敏1秋日的午後,愚園路公共市集的菜攤前你總會看見幾個的網紅舉著自拍杆,變換著各種姿勢在拍照,攤主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即使他們扭捏的姿勢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不知是什麼時間開始,菜市場晉升為城市網紅地標,只是來打卡的人幾乎不買菜。
  • 南京菜市場又上熱搜了,這些"網紅"菜場你逛過嗎
    現代快報訊這兩天,南京的一個菜市場成了網紅,穩居微博同城熱搜榜,吸引了近1400萬的閱讀量。這個菜市場正是過去的月苑農貿市場,今年年初剛剛完成改造升級,拋開了髒亂差的舊面貌,現在還有了一個新名字「月苑智慧菜場」。除了煥然一新的整潔環境,還推出了線上銷售、蔬菜盲盒服務,大受歡迎。
  • 北京最高端的網紅菜市場了解一下!明星都到這裡來買菜
    北京最高端的網紅菜市場了解一下!明星都到這裡來買菜,網友:物價太高買不起,現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想要買點食物也是非常的方便,直接往菜市場裡面一走,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品近在眼前,只要有錢什麼都可以買到。
  • 北京三環裡最後一個網紅菜市場,也是流量聖地,用六平米抗阿里騰訊
    三源裡菜市場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順源裡,始建於1992年,營業面積1560平方米,現有攤位139個,蔬菜、水果、鮮肉、海鮮水產品以及各種調料應有盡有。這裡也是北京著名的網紅菜市場。就在今年6月,羅輯思維旗下的知識服務平臺得到在這裡舉辦了「菜市場遇見經濟學」主題展覽暨《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新書首發。
  • 疫情下餐飲商戶外賣自救遭遇困境,平臺企業被指「趁火打劫」
    一些餐廳停業止損,一些餐廳維艱自救,而大多數餐廳的自救只能依靠外賣。疫情之下,多數餐廳的自救完全依靠外賣據經濟觀察網報導,一位山西陽泉市的餐廳老闆最近接到了美團點評客服通知,平臺開始對商戶收取2700元的團購業務年費。餐飲店老闆表示不解,為何免費用了3年的團購業務,在疫情的困難時期突然收起年費了?
  • 帶你見識一下在北京被稱為「網紅」菜市場,這麼高端連明星都來買
    帶你見識一下在北京被稱為「網紅」菜市場,這麼高端連明星都來買,說到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那不可或缺的就是一日三餐了。一日三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頓不吃都不行,有些人會選擇在家吃,也會有人選擇在外面吃。一般會做飯的人幾乎都是自己買菜回家做來吃,但是說到買菜,大家肯定會去菜市場,在北京有一個市場,還能遇到明星也去買菜呢。
  • 四合菜市場保安徐文新成「網紅」「戴好口罩」的「硬核提醒」暖心
    據悉,這位保安是運河區四合菜市場的保安徐文新,今年53歲,家住四合菜市場附近的四合村,在四合菜市場做保安已經10年了。在這段視頻中,徐文新拎著廣播喇叭在市場裡巡視,喇叭裡播放著徐文新錄製的宣傳提示:請顧客朋友們把口罩帶好嘍……一開始幾句話,他說的還是普通話,越往後滄州味兒越濃。
  • 北京餐飲業再遇降溫 開展新一輪自救
    根據美團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6~7日,北京消費季首個周末即迎來「開門紅」,北京餐飲小店的網絡訂單量相較前一個周末增加近10萬。6月似乎成為了餐飲業的「回暖期」。但僅僅過了一周,北京餐飲業再度降溫。6月16日,北京市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要求嚴格農貿市場、菜市場、餐飲店、單位食堂等場所防疫措施,全面規範開展環境消殺並加強監測,對地下陰冷、潮溼的經營場所全部關停。
  • 美菜網暖心配送優質食材獲商戶點讚
    受疫情影響,北京地區的商戶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買菜難題」。美菜網供貨商戶的朋友圈在美菜營銷主管李雨的朋友圈下,客戶留言:「辛苦了,保護好自己……現在就指望你們了!」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曉虎也經歷過「非典」。有意思的是,那時候他的父母也在賣菜,是在菜市場擺攤,受疫情影響「每天都有賣不出去的剩菜。」本想著子承父業的曉虎,一年前搭上了網際網路賣菜的車,卻仿佛顛覆了父輩幾十年的經驗。「這是我的客戶,這是我地界兒,我不管誰管?」自稱「吃北京的、喝北京的、在北京念書上學」的曉虎,想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座古都。
  • 千餘北京服裝商戶入駐石家莊樂城
    河北日報訊(記者任學光)京津冀協同發展再添碩果——4月18日,石家莊樂城國際貿易城1號館開業,來自北京的千餘服裝商戶在石家莊開啟了二次創業。 樂城國際貿易城1號館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定位服裝早市,主要經營時尚女裝、褲裝、中老年服飾等。
  • 青島即墨區舉辦企業商戶網紅電商營銷合作洽談會 打造網紅經濟新高地
    中國山東網11月23日訊 近日,由即墨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山東省鑫誠恆業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國夢文創科技有限公司發起的「即墨區企業商戶網紅電商營銷合作洽談會」在青島國夢文創網紅科技產業創新園成功舉辦。
  • 3分鐘試玩實錄:《網紅奶茶店》手遊12月2日開測
    【本視頻由17173實錄團隊出品】《網紅奶茶店》三分鐘試玩實錄遊戲簡介:《網紅奶茶店養成記》是一個可愛有趣的模擬經營遊戲,簡單的合成玩法,豐富的遊戲系統和收集圖鑑,玩家可以親手打造一個火爆的網紅奶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