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管理層不懂技術,就無法領導員工,而技術越強的人,卻往往成不了大領導。其實這個觀點有些偏頗,當然也道出了現狀。發展路徑、階段、職位不同,側重點就有所偏移,並非懂技術的人成不了管理者。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管理者必然懂技術、業務;
階段不同,造成了側重不同;
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忍不住講身邊一個典型例子
幾年前就職的公司,當時公司要提拔一位部門經理,老王和老趙都是後備,兩個人技術都過硬,經過層層篩選,以及民意測評,最終任命了老趙是部門經理。老王不服,於是找領導理論,認為自己從技術上與能力上不弱於老趙,為什麼提拔的就是他。
領導回答很簡單:你更適合走技術路線,做技術的帶頭人,不太適合做管理。現在老趙成了公司副總,而老王卻成了公司總工。
兩個人的風格截然不同,發展的路勁也不同,但最終都走上了公司高層。
管理者技術、業務是基礎
任何管理者都是從基層走上來的,業務不行,技術不精,根本無法走到管理崗位,管理崗位首先是在團隊中是佼佼者,沒有業務、技術傍身,很難在團隊中出彩。
在最開始的時,只有一條路,讓自己的業務、技術更為精湛,才能夠出類拔萃,成為基層管理者,沒有捷徑可走,否則一定會有發展上限。除非「有爹拼」的人,否則沒捷徑。
發展階段不同,側重點不同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側重點,就像學生以學為主,畢業了工作為主,結婚了家庭、工作都不能耽誤,退休了就要好好享受生活,每個階段的側重一定不同。
1.基層管理者
基層管理者必然是業務、技術水平在團隊中是佼佼者,否則根本沒法帶領團隊,基層管理者是最基礎的「單位元」,如果基層管理者業務、技術都不行,那公司根本沒法向前發展,團隊也一定是墊底的團隊。
2.中層管理者
成為中層管理者時,側重必然有所偏離,更多注重管理,如何管理下屬,調動團隊的積極性,執行公司目標,制定團隊目標,監督落實執行情況,技術創新等。當然管理中,遇到的業務、技術問題,也能夠從旁指導、提點。
3.高層管理者
宏觀把握方向,制定戰略目標,決策公司重大事項,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等,這時業務、技術能力就會弱化,走到高管的位置,業務、技術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把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能夠把有業務、有技術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就好了。就像那些職業經理人,不可能財務、技術、銷售等都是專家。
4.技術人才的歸宿
就像上面提到的老王,最終成了公司總工,技術類專家,只專研技術,為了能夠更好的在技術上有所建樹,升職加薪的目的有兩個:
職位在那裡能夠協調更多資源來滿足技術上的革新,讓公司更有核心競爭力,技術一定是每個公司的核心;
留住人才,對於技術人才每個公司都需要,但薪水加到一定程度時,職位是留住人才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價值大於崗位時,自然能夠得到相應的職位,尤其是對於技術型人才。
管理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1.懂業務
懂業務是管理者的基礎,如果不懂業務,根本把握不了方向,跟別說戰略眼光去看待市場發展的趨勢了。別說看不懂,看懂了都不知道該如何制定有效可行的方向。別抬扛,建築公司董事長,一定把握不了網絡公司發展趨勢及方向,因為兩個不同的行業,業務根本不懂。所以懂業務是基礎。
2.帶團隊
帶團隊是每個管理者的必修課,管理者能力高低,在於帶領的團隊是一支鐵軍,還是一幫散兵遊勇,完全看管理者,人們那常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這個道理,相同的崗位,相同的職位,由於管理者的不同,團隊展現出來的能力和攻堅克難精神狀態,一定不會相同。
3.培養人
如果只是懂業務、能夠帶團隊,不算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還要培養人,管理要具備一雙慧眼,發現有潛力的員工,培養有潛力的員工。走上一定位置之後,自然身邊圍繞各類的人,有些人能力人,有能力,溜須拍馬的人,各種人都有。培養出能夠為公司發展創造價值的人,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4.決斷力
無論是公司開疆拓土,還是穩步發展,機會總是稍縱即逝,如果沒有一定的決斷力,根本不能稱之為優秀的管理者,在關鍵時候能夠當擔,決斷,才能讓公司,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生存空間。
5.戰略眼光
能夠以宏觀的角度去看待整體的發展,跳出公司、企業的圈子,站在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去看,而不是在公司、企業這個小圈子沾沾自喜。能夠以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行業的發展,才能夠規劃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總之,管理者和技術者,發展路徑不同,但創造價值卻不分彼此。技術是推動進步的動力,而管理是事實者,無論哪種路徑都可以成就人生,只是發展路徑不同,職場人誤以為只有成為管理者才算是成功,而是無論哪種路徑能夠創造更多價值,都能夠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