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兒(富書專欄作者)
在父母膝下承歡
是天大的福分
孔子有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年事已高,做子女的一方面應該高興,另一方面卻難免會擔憂:不知在哪個黎明之日,老人再也不願醒來。
因此,每一個陪伴的日子都那麼彌足珍貴,一個不經意,某一句話、那一個瞬間便成了永恆。
近日,內蒙古一位80歲老人為102歲的母親在炕頭上梳頭的視頻被推上了熱搜,無數網友看了不禁熱淚盈眶。
視頻中一位年事已高的女兒跪在炕頭上,仔細地為母親梳理滿頭白髮,她的動作不再流暢,眯著眼,卻每一下都那麼用心。
母親像個乖孩子一樣咧著無牙的嘴靜靜地等待女兒完成最後一個動作。
這一幕,多像小時候坐在小木凳上讓母親扎小辮子的情形,而不同的是坐著的是母親。
老舍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人即使活到七八十歲,家中如果還有母親在,那他多少還可以有點孩子氣。
年事已高,還能在父母膝下承歡,這是天大的福分。
去年過年,連雲港105歲老人給74歲女兒壓歲錢的視頻也在一夜間竄紅,大過年的讓無數人忍不住掉下心酸的淚水。
不管你多老,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個孩子,就算他們老得忘記了全世界也不會忘了愛你。
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就好像插在花瓶裡的鮮花,雖然有色有香,但是卻失去了根。父母健康,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為人父母最大的安慰是看著兒女健康成長,有機會陪著父母慢慢變老卻是兒女們最大的福分,很多人卻總是忽視了這份本應擁有的幸福。
父母越老脾氣越古怪
那是發自內心的呼喚
《奇葩說》有一期就該不該同意父母去養老院展開了討論,有人說,再高級的養老院裡,老人們最愛攀比的,不是誰的養老金多、誰的子女更有出息,而是比誰被探望的次數最多。
這多像幼兒園的小朋友啊!每天最得意的事,就是第一個來接孩子的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父母所盼望的不是你孝敬他們多少好東西,多打幾個電話,回多兩次家,足矣。
每當我提著大包小包回來,父親臉上的神情多半是不甚快樂,但當我說:爸,咱下午去公園溜溜彎吧。他便像孩子一樣歡喜雀躍,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
出門前一個多小時就早早穿扮好,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等候,滿心歡喜地期待著。
到了公園,見誰都遠遠地跟人打招呼,自顧自地介紹起來:這是我女兒。
而每每這時,他都能收穫對方投來的滿眼羨慕,也都是些期盼兒女陪伴的老人。
經常聽到有人埋怨父母親,像個孩子似的,越老脾氣越古怪,其實這並不是父母有意要為難你,這是發自內心的呼喚啊。
年紀越大內心越脆弱,在兒女面前就像孩子一樣渴望陪伴和關愛,得不到也會像孩子似地失望,甚至鬧點小脾氣。
年少時不懂父母的艱辛,任意對他們索取;父母老了,我們卻常常忘了他們已成為當年的我們那般渴求被愛,就算兒女成群,卻還是孤獨終老,晚年悽清。
越是追逐
身後不斷丟失的就越多
一代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離開母親是我心中永久的悔。
他六歲就離開了母親,到城裡去住,直至長大,中間只回來過兩次,而且都是奔喪。
一別八年之後,又回家奔喪,只不過這次奔的卻是母親的喪。
當季先生回家之後,看著母親的棺材,連遺容都沒能見上。他特別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他特別後悔,後悔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
直到耄耋之年,他仍然頻頻夢到面目不清的母親,對他說:
兒啊!你讓娘想得好苦呀!離家八年,也不回來看看我。你知道,娘心裡是什麼滋味呀!
季先生每次都是哭著醒來,醒來想要抓住那個夢,卻消失無痕。
人生最大的痛是:子欲養而親不在。
總以為未來還很長,父母的告別永遠也不會來,可就在晝夜間卻已是天人兩隔。
曾看過一句話,頗為感慨:
所謂遺憾,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少年時無緣無故的分別,青春裡不得不放下的感情,還有成年後無時無刻的失去。
越是追逐,身後不斷丟失的就越多,當我們犧牲了身體健康,無暇顧及父母而去追求所謂事業的成功,回頭卻發現失去了的永遠都回不來了。
父母剛離去的時候,很多人甚至都不會真正地感覺有多悲痛,直到某一天,聽到有人喊「媽」或「爸」,隨即有人愉快地應答時,淚水才不禁奔湧而出。
成年以後,真正的幸福是每天回家喊爸媽時,立馬有回應,就算外面風雨飄搖,有父母在的家便是永遠最舒適的港灣。
家財萬貫不過一日三餐
父母親情才是最大的慰藉
在日本的某暢銷書上的封面寫著這樣一段話:假使你的父母現在60歲,父母餘下的壽命是20年,並且你沒有跟父母同住。
那麼,你每年見到父母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天相處的時間大概是11小時!所以:20年×6天×11小時= 1320小時,也就是說,你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總以為餘生很長,卻不知所有的僥倖都經不起細算。
不要再說等過完這陣子就陪父母去他們想去的地方,也不要光在心裡盤算著回家的日子,想到了就去做,趁冬日暖陽正好,趁父母尚能走動。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曾透露:母親中風後漸漸不能說話了。而最讓他遺憾的是,母子間最後一句話竟然是在電話裡說的。
那時母親用低微的氣息在電話裡告訴他:我沒事,你不用回來看我。這句話縈繞在竇文濤腦海裡好多年,成了解不開的心結。
父母於兒女從來都是無私地成全,目送著你越走越遠,即便心有再多不舍也不願開口向我們要求什麼。
嘴裡越是說著「沒事」、「別擔心」等寬慰的話,內心對兒女的呼喚就越甚。
董卿曾說:親情是一場倒計時的愛,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有限的時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對父母不留遺憾。
父母的不遺憾不過是能在你身邊多呆幾天,看著你在眼前晃,就算什麼都不說,癱在沙發上等著他們給你做好吃的,也會讓他們無比心安。
如果你經濟尚可,就抽點和哥們聚會喝酒的時間,或暫停一下應酬,帶著父母出外走一走吧,不用坐頭等舵,不用住總統套房,只要你牽著他們的手,粗茶淡飯,只要有陽光就好。
家財萬貫不過一日三餐,豪宅上億也不過夜宿一床,唯有父母親情才是心靈最大的慰藉。
腳步放慢些,回頭牽一牽父母的手,為他們整整衣裳,理理髮鬢,人生如此,甚好。
作者簡介:雪兒,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裡,你我共勉;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百家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