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跟著易文老師來看劇。這部讓人上頭的《錦衣之下》,太有意思了,易文老師在不可自拔地看劇過程中,又發現一個細節,而且估計很多同學都沒發現。
眾所周知,近年來古裝影視作品一直很火,以明朝時期為背景的電視電影層出不窮。錦衣衛這個職業因其禁慾的氣質、冷酷的手段,再加上演員們帥氣的臉,非常受觀眾喜愛和歡迎。而且「飛魚服」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宣傳中出現,導致現在很多同學以為錦衣衛的統一制服就是飛魚服。其實不然。易文老師現在告訴你們,《錦衣之下》裡面陸繹剛出場那套帥氣的工作服不是飛魚服。是不是很震驚?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大家看圖片裡我圈出來的地方,四爪,龍尾,這兩個元素是蟒服的典型特徵。我知道大家已經一頭霧水,越看越糊塗了,別著急,繼續看下去。
縱觀整個明代,賜服大致分為四等: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
光看名號,一個比一個酷炫,名字這麼多,太複雜了吧!其實不難,這四種服飾的花紋都是以龍為原型,然後結合其他動物進行改造而成的。
龍紋長什麼樣?上圖,大家記清楚哦。
接下來,先來看地位最高的蟒服吧。
蟒紋與龍紋最相似,區別在於龍為五爪,蟒則為四爪。明代「賜服」的涵蓋範圍很廣泛,各地藩王、功臣勳貴及其後裔、宮中宦官內侍都能得到皇上賞賜的特殊服飾。而蟒服則是這特殊服裝裡地位最高的,蟒紋僅次於龍紋。
接下來就是大家最熟識的飛魚服。
飛魚服的地位在蟒服之下。前面一篇文章易文老師已經講過,飛魚在《山海經·海外西經》有記載。其頭部似龍,兩足(四爪),帶雙翼,並有腹鰭一對,魚尾。經過進化,明代後期出現了與蟒紋極為相似的四足飛魚,沒有了雙翼,僅尾部保留魚尾特徵。
《明實錄》中常見以飛魚服賞賜邊將的記載。同時,由於錦衣衛在明代的特殊地位,明初錦衣衛堂上官特賜在重大場合可以穿飛魚服,所以飛魚服就與錦衣衛結下了這不解之緣。但是要注意的是,飛魚服不是錦衣衛的唯一制服,也不是統一制服,如果一個錦衣衛有蟒服,他絕對不會穿飛魚服,因為蟒服級別更高,穿上就是一種顯擺。我們來看看《錦衣之下》裡的飛魚紋是什麼樣的,有請陸大人的忠實小跟班岑福(的背影)閃亮登場為大家做示範:
上圖對比陸大人身上的圖案,兩個尾巴是明顯不同的,一個龍尾,一個魚尾。所以說陸大人穿的並不是飛魚服,岑福穿的才是飛魚服。
接下來看看鬥牛服。
飛魚服以下為鬥牛服,明代鬥魚紋為蟒形,魚尾,頭上兩角向下彎曲成牛角狀。鬥牛服與蟒服、飛魚服,因服裝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鬥牛服在現代的出鏡率高不高易文老師不曉得,各種文章和影視劇宣傳確實是不常見的。
最後是麒麟服。
鬥牛服以下為麒麟服。麒麟是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瑞獸,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同時繡於衣服上,象徵地位與榮譽。麒麟紋同樣類同於龍、蟒,區別為四肢不是爪,而是牛蹄,尾巴非龍非魚,為獅尾。這種衣服也是很尊貴的,穿上也是一種榮耀。
綜上所述,易文老師給大家總結一下四種花紋的特徵:
蟒紋:形態幾乎完全和龍一樣,唯一的區別是龍為四足五爪,蟒為四足四爪。
飛魚紋:主體似龍形,明代前期紋樣為雙足(四爪),雙翼,魚尾;後期紋樣出現了更接近蟒形的四足(四爪)飛魚紋,仍為魚尾。
鬥牛紋:主體似龍形,頭上雙角向下彎曲為牛角,四足(四爪),魚尾。
麒麟紋:主體似龍形,四肢無爪為牛蹄,獅尾。
對比一下,陸繹大人出場的第一件服裝,是蟒服,而不是飛魚服。可見陸大人多麼受到皇上的器重,年紀輕輕就已經穿上了蟒服,今夏果然好眼光,哈哈。也有可能是《錦衣之下》這部劇的服裝師沒有深究蟒紋、飛魚紋的區別而造成的。
話又說話來,一部電視劇,倒也不需要如此嚴謹,陸大人穿的是什麼服不重要,重要的是,陸大人穿著帥!就行了。對吧!
想了解更多劇中的傳統文化小知識嗎?關注朝運萊,關注易文老師,娛樂學習兩不誤。
對這部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易文老師其他幾篇文章:
《錦衣之下》陸大人說的話啥意思都不知道,還敢說自己是錦衣奶奶
《錦衣之下》陸大人飛魚服上的飛魚圖案是會飛的魚嗎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錦衣之下》陸繹被叫做陸經歷,是什麼官銜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錦衣之下》陸繹大人竟然精通八卦(下)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錦衣之下》陸繹大人竟然精通八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