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李慶平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國民黨9月6日全代會通過「新兩岸論述」,即基於「憲法」的「九二共識」。大陸方面或許不全然滿意,但應該知道這是臺灣內部在新的時代要求由「模糊」到「清楚」的民意,重要的是,國民黨未來能否以在野身份做出對臺有利的兩岸交流。
李慶平,74歲,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曾任海基會副秘書長、「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臺灣中華兩岸商旅航運交流協會理事長等職。
李慶平表示,他常問有什麼可以取代「九二共識」?要嘛提出「升級版」,那就是「政治性談判」,但現在民進黨連「九二共識」都不承認、兩岸「事務性對談」都中斷的局勢下可能嗎?如果提出比「九二共識」更差的論述,導致兩岸關係下降,不就和現在的民進黨一樣?
他指出,「九二共識」原為國民黨手中一副好牌,可以穩定兩岸關係,也可與大陸和平發展,共創繁榮的兩岸經貿,但今年大選敗選後,對於要去「九二共識」還是另創新論述,在黨內經過一番爭論,終於在全代會提出新論述, 即以「憲法」為基礎的「九二共識」。大陸方面或許不全然滿意,但應該知道這是臺灣內部在新的時代要求由「模糊」到「清楚」的民意。
對於國民黨年輕世代以敗選、民進黨當局設「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等法律限制兩岸交流等理由,希望少提兩岸論述、少碰兩岸交流。
李慶平認為,關鍵在國民黨可不可以在野的身份為臺灣做出有利的事情?民進黨不能做的,以民間的方式來做可不可以?「憲法」並沒有限制這麼做;只要不違反「國安法」等相關法律,只要不是出賣情報,其他應該還是有很多事可做,例如貿易,文化,藝文,智庫來往,何況現在民進黨主政下,兩岸貿易還增加。
李慶平告訴記者,如果回到1992年「九二共識」,海基會與海協會用創意性的模楜,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事務性談判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意」。1992年12月3日海基會正式去函海協會,臺灣方面所認知的「一個中國原則」是根據「國統綱領」及「一個中國解釋文」。
他說,其實大家要注意一個盲點,「九二共識」是針對事務性談判,可以促進兩岸經貿來往、文化來往,以及進入和平發展期,但至於何時進入政治性談判,必須要條件成熟時,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臺灣為何不去運用對臺有利的共識,而使臺灣的發展期夠長增加實力,讓臺灣有更多條件,在進入政治性談判時有籌碼?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