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是米河鎮清朝舉人,光緒年間武狀元牛鳳山外甥馬綬榮祖輩修建。位於米河鎮半個店村裡溝。
因編纂《米河鎮志》需要,3月26日,我和兩位同事在半個店村退休教師、熱心文史工作的馬青松老師的帶領下,對位於米河鎮半個店村裡溝的馬家大院進行探訪。
莊園概況
馬家大院地理環境獨特,四象分明,山水環抱。宅地祖山是巍峨聳立的五雲山。五雲山向西延伸出一條支脈,起伏連綿。東段叫紀公山,西段金駒嶺。馬家大院背靠「玄武」方圓高大的金駒嶺。金駒嶺東西兩側向南伸出兩條土山脈。
馬家大院分七個宅院;後宅,前院住宅,東垮院二宅,西垮院一宅。下院二宅,共窯洞三十二孔,瓦房十三棟,整個宅院東西寬五十七點五米,南北長六十九點六米,佔地面積四千零二百平方米。宅院七宅,除下院靠東建的屬震宅外,其餘六宅,皆為坎宅,並指「癸丁」立向,六處宅院由嚴格按「坎」宅「大遊年」定格。其中天醫,生氣、延年為吉利方。這六個宅院都是嚴格按照堪輿學理念建造不同形式四合院。
窯洞
窯洞(A)正面靠山挖窯三孔,作為上房,左右兩廂房,前面設院牆、大門。如下院正處宅院。
窯洞(B)正面靠山挖窯三孔,左右耳房各一孔(在上風道內),下接左右廂房各一座,如後宅院。
窯門的樣式:紅石裱山,藍灰勾縫,紅石板出簷。左右配窯,藍磚券門,門上有一圓形小窗。主窯是幔帳式窯門,成了可供欣賞的藝術品。窯門上方,是藍磚鑲邊的長方形小窗。老式門,木門框,嵌在紅石門墩上,門閘板高約二十公分。一端留一圓洞,叫貓道眼兒。門框上方,拱形木質稜窗。主窯門左側,有一藍磚鑲券的天神神龕。
窯內的建築形式;窯洞大都深在三丈左右,寬不超九尺,大部分窯是石券窯,個別是石壘的窯邦,都有二至四個龕兒,靠門口的龕兒可壘灶火,裡邊的龕兒可以放床。多數窯內有合縫棚,堆放糧食,木胡梯,上下方便。窯門上方的窗戶透空氣,進陽光,乾燥明亮。加固的窯洞,面積增大,堅固美觀,整潔漂亮。
瓦房
宅院十三棟瓦房均為硬山式建築,「人」字形,山牆同屋面兒平,山牆上有藍磚鑲邊,內園外方的小窗。窗戶以下周圍全是紅石壘砌,門窗藍磚鑲口。房子四角,藍磚鑲邊。夾坯牆,外糊麥秸泥。瓦房老式門窗,內部架設合縫棚板,木製胡梯。房頂是抬樑式木質構架。構架有樑,檁,椽子組成。兩間一架樑。三間兩架樑,在房子進深方向設立柱。不設立柱的,把樑架在前後牆上。梁上重疊兩層瓜柱和短樑,最上層是立脊瓜柱。坡檁架在二樑頭上,脊檁放在立脊瓜柱上,在坡檁和脊檁之間,有序排列椽子,構成一組木製構架。在木製構架和四邊的牆上,藍磚出簷,灰瓦蓋頂,兩筒一疊,磚瓦疊脊。
人傑地靈
馬綬榮有六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馬垣坊,字曉峰,畢業於河南大學,1925年任鞏縣教育局長。次子馬元曦務農。三子馬垣暄,字旭庵。1933年河南大學畢業,留校助教,後任鞏縣師範校長。四子馬輝參加抗日戰爭,後改名亞敏,曾任雲南軍區司令員。五子馬豹當兵,後在新疆伊犁下落不明。六子馬力,字元偉,參加抗美援朝,任營教導員。1964年轉業到長春糧食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