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壇上的美食家 | 鳳凰副刊

2020-12-19 鳳凰網讀書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大廚汪曾祺

(文\崔普權)

汪曾祺有一癖好與同行不大一樣,作家們上街大都愛鑽書店、逛書攤,而他卻喜歡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

3月下旬,在向作家劉紹棠遺體告別的儀式上,我見到了被譽為「文壇美食家」的汪曾祺先生,遂向他提出了拜訪要求。汪老應允。一周後,我如約前往,開門的正是汪先生。拜訪歸來後因瑣事未能及時成文,不想近日,汪老竟駕鶴西去。

汪曾祺是個平易的老人。他的家特普通,普通得讓人不相信裡面居然居住著一位當今文壇上的大作家。

他從小就是個背著書包離開家門不進學校的主兒。讀大學時,常常只與教授打個照面就開溜。即便人在課堂上也低著頭幹自己的事兒,到頭來,還說朱自清教授講課講得不行,太死板,沒吸引力,總是抱一大堆卡片讀給學生聽。

汪老二十歲發表小說。按理他寫京劇《沙家浜》之後本該大紅大紫,結果紅了別人卻沒他什麼事兒。直到他六十大壽之後發表《受戒》《大淖紀事》等一系列小說之後才「火」起來。

《受戒》是寫小和尚的一段生活。由於寫得入木三分,以致海內外無數讀者來信問他是不是當過和尚,連同行們也這樣問。他招架不住便甩出一句:沒錯,我當過和尚。

汪老沒當過和尚。但他曾被日本鬼子逼進山中,在廟裡住過半年,那是1937年。他與和尚們一起吃過肉,玩兒過牌。當時廟裡有大和尚、老和尚,沒有小和尚。但他偏偏在小說中虛構了個主要人物--小和尚。

汪老是個很傳統的老知識分子。無論是散文還是小說,他始終堅持用毛筆豎寫的格式創作。用鋼筆橫著書寫是他剛學會不久的事。他對用電腦創作大為不解,說:電腦弄出來的東西,那版權算誰的?

汪曾祺先生讀的書很多,中外古今名家的詩文歌賦、經傳野史、筆記雜談他都喜歡研讀、涉獵。他也什麼文體都寫,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理論、批評樣樣都來,樣樣都出精品。我想,這與他的帶有文化色彩的生活不無關係吧。

汪老還是一位地道的現代派畫家。他作畫一手揮毫潑墨,一手夾著長長的雪茄,一派大家風度。他作畫都在晚上,而且必須喝酒。他說喝了酒才來靈感,喝了酒才不拘謹。

這位寫小說的高手,對食道也頗為精通。他若與人談起吃來,會喜形於色,興致不亞於寫小說。他有一癖好與同行不大一樣,作家們上街大都愛鑽書店、逛書攤,而他卻喜歡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他感到這才是人生之樂趣。

汪曾祺對各地的風味食品、名吃、小吃特有興趣,每到一地總得品嘗幾樣,以飽眼福口福。在內蒙古,他吃手抓羊肉、羊貝子(全羊),吃得很香。同去的朋友問他好吃麼?他眉飛色舞地說:「好吃極了,鮮嫩無比,人間至味。」汪曾祺對中國吃文化既有興趣又有研究,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史,他都講得頭頭是道,順理成章。在京城,有的飲食文化部門聘他當顧問,有的請他講授傳統的飲食文化。

汪曾祺喜歡喝酒。青年時代在西南聯大讀書時,他曾經喝得爛醉睡在街頭,被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派人扶到住處,灌了好些茶才醒過來。汪老幾乎每天喝酒,下酒菜倒不講究,家鄉的煮毛豆莢、鹹菜燒鯽魚、燻燒肉、茶葉蛋、家常豆腐、炒花生等都很投口。他一次喝二三兩最適宜,喝到三四兩話就多了。天南海北、今古奇觀、民俗掌故、特產方物無所不包,對在座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享受。倘若再敬他酒,他還喝,不拗。這時施老太就出來勸阻:「曾祺不能喝了,喝多了,傷身體。」於是大家也不再敬了。汪老的酒德、酒品、酒風極好,從不弄虛作假,從不霸王式敬酒,從不以喝酒凌人,定欲置之醉地而後快。汪老喝酒同抽菸一樣,從不講究,國酒、洋酒、黃酒、白酒,名牌、雜牌他都喝得雅興濃濃。施老太太是汪老的「知心老伴兒」,在汪先生被錯劃成「右派」的那陣兒,她還想著法兒給汪老買酒,買他愛喝的「老白乾」。

寫了許多文章,出了不少書的汪曾祺,卻沒有寫過有關酒的文章。我就此問汪老,先生說:「起筆寫的時候就想喝酒,喝上酒了就寫不了啦!」

汪先生今雖好酒,但酒量已明顯地不如當年。先生說:「我現在是好漢不提當年勇的時候了,酒量減了一大半,該屬於葉公好龍的那個範疇了吧!」儘管如此,他仍然一天兩頓酒。

汪曾祺喜歡喝茶。但對茶,他卻謙虛起來,說自己是個外行。其實汪老也精於茶道,對茶的優劣、茶與水、文人與茶、世界上有關的茶事、茶話、茶趣,他都能侃侃而談,叫人聽得入神。他什麼茶都喝,也不講究。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甚至是湖南用茶葉、老薑、芝麻、米、鹽放在一起擂成的「擂茶」,他也愛喝。汪老喜歡濃茶,濃得發苦,一般人是不能入口的。除了在家裡以外,他似乎並不帶專用茶杯,走到哪兒就喝到哪兒,給人一種親切、隨和的感覺。

汪曾祺喜歡書法,自成一家。汪老的字,書卷氣濃鬱,每個字都浸透了屬於他自己特有的文人氣質和情韻。從小他字就寫得不錯,學歐陽詢。稍長,祖父便教他習《中興碑》《多寶塔碑》,後來父親又教他臨《張猛龍碑》,大學時喜讀宋代的四大家。用汪老的話說:「我什麼茶都喝,我真、草、隸、篆都寫。」的確如此。他在高郵期間,親故熟友請他寫字,他都答應。且喝過酒時寫的字更好。汪曾祺非常懷念故鄉的食物,這是因為他的家鄉江蘇高郵有許多美食。遠近聞名的高郵鴨蛋質細而油多。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對此評價頗高。虎頭鯊、昂嗤魚和硨螫肉極細嫩,風味絕佳。炒米、焦屑和鹹菜慈菇湯這些平民食物用以應急招待客人,或日常食用。野味中野鴨、鵪鶉、斑鳩和,是難得的美味。魯迅在《朝花夕抬·小引》中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汪曾祺心同此感。四十年代初期,汪曾祺在昆明大學所吃過的蔬菜、瓜果也常常成為他四十年後美好回憶的內容。昆明的牛肝菌、青頭菌和雞樅菌味道鮮香,無可比擬。昆明還多產寶珠梨、石榴、桃、楊梅、木瓜、地瓜等果品。汪曾祺一旦想起這些,就想起昆明,想起那一段窮日子,非常快樂的窮日子。1960年前後,汪曾祺曾在張家口沽源縣下放勞動。在寂寞荒涼的塞北,他終日畫馬鈴薯圖譜、口蘑圖譜,他說像他那樣研究且吃過那麼多種馬鈴薯的人大概不多。他把在當地採到的一枚大白蘑帶回北京,為家人做了一大碗鮮湯,令親人快樂無比。但細細揣摩,這甜味中又帶著多麼深的苦味,甚至隱含著令人不堪回首的歷史悲愴。

汪曾祺記不同風味飲食,介紹烹飪方法,並不拘泥於食物本身,就事論事,而是能由此及彼,超脫升華,談吃而又論道。論文化之道,論藝術之道,在美食家中,這可以說是汪曾祺的獨見。針對苦瓜難以教人接受、少有人問津的情況,汪曾祺則肯定說,苦瓜也是一道菜,誰也不能把苦從五味中開除出去。聯繫到文學創作,他主張評論家、作家口味要雜一點,不要偏食,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和排斥。在考查醃鹹菜和醬菜的起源時,汪曾祺受到啟發,談起文壇曾一度流行的「文化小說」,認為小說要有濃鬱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裡醃一醃、醬一醬是不成的。

清楚各種「洋」節吃什麼的同時,別忘記自己的「土」節,那其中絕不少生動和情趣。這種情趣恰恰源自於自己有滋有味的安排和體會。初春的陽光中,汪曾祺先生,七十六歲的老人,真誠地讚嘆著春天,創造並享受著自己的快樂。我們深深感動於老人對生活和生命的那份執著,在他的娓娓細述中,感受到來自春天的清香。

「北京人春天吃蘿蔔,叫'咬春',春而可咬,這兩個字很美。人們的口味也與過去不太一樣,過去北京人吃春餅,有醬肉絲、鴨絲、豆芽菜、蘿蔔絲、韭菜、菠菜等。我愛吃春餅。頭茬的韭菜現在就上了,'夜雨剪春韭',春韭肥、嫩、鮮香。

「我是江蘇人,南方有一些野菜:馬蘭頭、枸杞嫩芽、薺菜就是這個時候。南方吃薺菜餡的春卷,野菜都有一種園種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我所謂」清香「,即食時如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這是實話,並非故作玄言。現在北京的薺菜是園子裡的'春',莖白葉大,顏色較野生者淺淡,無生氣。但還聊勝於無吧。北方的榆錢也很好,這個季節河北的萵苣菜蘸甜麵醬可以清火。

「到現在我沒有什麼忌口的,什麼都吃,鮮蘿蔔就可以喝四兩酒。北京的小蘿蔔特別好,現在就上市了,本地的就三四天的鮮。而冬筍炒肉過些日子也沒了,這是應季的東西。特級廚師必須有刀功,但我反對工藝菜,工藝菜可以提高價格,於味道沒有多少幫助,菜本身要色香味。我對廚師的判別標準是想像力。現在不方便了,我願意自己買菜,買菜的過程就是構思的過程。」

汪老能做一手好菜,尤其是淮揚菜。由於在北京很難買到做淮揚菜的原料,只好買別的來代替。上了年紀的人都有起早鍛鍊的習慣,而汪老的鍛鍊則是每日一次去菜市場的早市上練「菜功」。

得知筆者也有貪杯小癖時,汪老請我同他一道飲酒。「那樣你會看到我的骨子裡,文章才會寫得真些。」恭敬不如從命,也正合我意。在飯桌上有一道菜引起了我注意,汪老笑著說:「那是早晨吃剩下的油條,把它切成寸段,中間塞入豬肉餡,兩頭用麵糊封好,用油一炸就成啦!外焦裡嫩的,佐酒很有意思,嘗嘗看。」我持箸品嘗,味道不錯。先生笑著補充道:「你可以回去仿製和宣傳,但專利權可是我的。」笑聲過後,先生舉杯又是深深的一口。

汪老說:「你別看我寫了一些談吃的文章,其實家居中最多食用的是肉末炸醬麵。」說到這兒,汪老起身將他的《蒲橋集》送我一冊,我雙手接過說:「拙稿請您過目指正後再發。」如今,汪老已長逝,僅以此稿慰先生冥福吧!

本文選載自崔普權《也饞》,該書已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於2015年5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汪曾祺:在北京和香港「遛鳥」| 鳳凰副刊
    有聞,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北京人遛鳥文/汪曾祺 遛鳥的人是北京人裡頭起得最早的一撥。車把上、後座、前後左右都是鳥籠,都安排得十分妥當。看到它們平穩地駛過通向密林的小路,是很有趣的,騎在車上的主人自然是十分瀟灑自得,神清氣朗。養鳥本是清朝八旗子弟和太監們的愛好,「提籠架鳥」在過去是對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的人的一種貶詞。後來,這種愛好才傳到一些辛苦忙碌的人中間,使他們能得到一些休息和安慰。我們常常可以在一個修鞋的、賣老豆腐的、釘馬掌的攤前的小樹上看到一籠鳥。這是他的夥伴。
  • 汪曾祺:中國菜品之「五味」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五味文/汪曾祺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後,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別處過春節,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這在山西人是大事。山西人還愛吃酸菜,雁北尤甚。
  • 汪曾祺告訴你怎麼吃豆腐│鳳凰副刊
    有聞,有識,有趣——鳳凰副刊《豆腐》文/汪曾祺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聽說張家口地區有一個堡裡的豆腐能用秤鉤鉤起來,扛著秤桿走幾十裡路。這是豆腐嗎?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
  • 汪曾祺:一個美食家的自我修養
    文壇裡對吃有研究的「好食者」不在少數。而汪曾祺作為一名專業的美食家,論名氣、論資歷,可是在美食圈裡排得上號的。一個好的美食家,不光饞這口味道,愛去品嘗各地美食,更是擁有對生活的興致。別人到了新的地方,喜歡去購物,逛百貨商場,但汪老卻獨愛逛菜市場。買菜既能活動筋骨、運動一番,也能在跟小販還價的過程中討到一點樂趣。這樣充滿煙火氣息的菜市場,自然能使你重燃對生命的熱愛。
  • 「生活家」汪曾祺的精神世界
    《慢煮生活》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定價:42.00元
  • 汪曾祺:被美食家身份耽誤的文人巨子
    他還考察過天壇祈年殿裡每個皇帝神位前案桌上的祭器裡擺放的黍、稷、稻、粱、蔬菜、肉類、酒類、瓜果等供品,從而研究明、清皇帝們的食譜……02汪先生對於食文化有研究、有實踐、有理論、有創造,是個真正的美食家。如果說他老師沈從文在新中國成立後是衣文化、服飾文化的權威,那麼汪曾祺無疑是一流的食文化專家。
  • 汪曾祺:不想當美食家的戲曲家不是一個好的作家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在江蘇高郵市,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也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稱作"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寫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是深入鑽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進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
  • 舌尖上的立春:宮廷春宴迎新春 汪曾祺為春餅做打油詩
    在過去,不止宮廷春宴會擺上五辛盤迎接新一年,歷代文人墨客亦喜遊山踏春、清茶春盤品人間至味。京派作家汪曾祺更曾為春餅作打油詩,「薄祿何如餅在手?」 作詩以志興奮。早春先試五辛盤:宮廷春宴迎新春立春之時,古人素有「饋春盤」的節俗,春盤的風俗大約始於晉代之五辛盤。晉代《風土記》載:「元日造五辛盤。
  • 文壇奇人聶紺弩
    文壇奇人聶紺弩 文壇奇人聶紺弩出生於1903年1月28日,今年是他的105歲誕辰。曾任上海《中華日報》副刊編輯,新四軍文化委員會委員,軍部刊物《抗敵》編輯,桂林《力報》、《野草》,重慶《商務日報》、《新民報》副刊編輯。西南學院教授。1949年後,歷任中南區文教委員會委員,香港《文匯報》總主筆,中國作協古典文學研究部副部長,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古典部主任。是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一至第三屆理事、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 汪曾祺女兒談父親:他知道會在文學史上會留一筆
    5月29日,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小說全編》之際,興安在故宮西華書房舉辦的文化沙龍上介紹第一次與汪曾祺接觸的情景。汪曾祺小說創作起步於西南聯大,他的老師沈從文對其創作的影響很大。  汪曾祺寫於民國時期的小說,如新增補的24篇早期小說中的《翠子》《除歲》《燈下》《最響的炮仗》《驢》等,都是很圓熟的短篇精品。與《雞鴨名家》《老魯》《落魄》等同樣寫於1940年代、早已被公認的那些名篇具有相同的品質,更不輸於他後來贏得文壇聲譽的《受戒》《大淖記事》。
  • 董橋:中年是下午茶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中年是下午茶託瑪斯•曼臨終前在威尼斯天天破曉起床,衝冷水浴,在原稿前點上幾支蠟燭,埋頭寫作二三小時。亨利•詹姆斯日夜寫稿,出名多產,跟名流墨客夜夜酬酢,半夜裡回到家裡還可以坐下來給朋友寫十六頁長的信。他們都是超人:雜念既多,文章也多。中年是危險的年齡:不是腦子太忙、精子太閒;就是精子太忙、腦子太閒。中年是一次毫無期待心情的約會:你來了也好,最好你不來!
  • 林清玄:乞丐也能賞梅香 | 鳳凰副刊
    有聞,有識,有趣——鳳凰副刊(配圖:《冒牌天神》\湯姆·沙迪亞克\2003)
  • 汪曾祺《食事》:用尋常的菜溫暖有心的人
    一個月前從圖書館借來汪曾祺的《食事》,趁著零零碎碎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終於在這個周末畫上了句點。《食事》收錄的是汪曾祺寫於上個世紀的一些與食物和生活有關的隨筆,無論是蘿蔔、豆腐、慄子、乾絲、蠶豆、馬鈴薯、韭菜花等家常小菜,還是米線、餌塊、焦屑、手把肉、豆汁兒、汽鍋雞、雲南菌、臭乾子、高郵鴨蛋等地方風味,通通在他筆下鮮活靈動起來。
  •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馬克斯·布羅德下面的陳述經吉烏塞普·斯蒂凡尼的友好允準,是從他的一篇文章中抽出的,那篇文章的題目是《弗蘭茨·卡夫卡:保險總公司職員》,發表在這個機構總部所在地特利斯特出版的1952年12月的該保險公司內部報紙(「Bolletion」)上。
  • 賈平凹:讀書示小妹生日書 | 鳳凰副刊
    七月十七日,是您十八生日,辭舊迎新,咱們家又有一個大人了。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築好一個沙城讓你玩,自個躺在一邊讀書,結果總是讓你尿溼在褲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給你念書聽,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得抱住你,說:「我小妹也是愛書人啊!」東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書,我背著你去借,人家不肯,說要幫著推磨子。
  • 阿城:思鄉與蛋白酶 | 鳳凰副刊
    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涮時選北京人稱的「後腦」,也就是羊脖子上的肉,肥瘦相間,好象有沁色的羊脂玉,用筷子夾入微滾的水中(開水會致肉滯),一頓,再一涮,掛血絲,夾出蘸料,入口即化,嚼是為了肉和料混合,其實不嚼也是可以的。
  • 阿城:足球與世界大戰|鳳凰副刊
    炎熱的夏天就要來了。這話有毛病。孟加拉一位三十歲的婦女是喀麥隆球迷,一九九O年八強大戰時喀麥隆輸給英格蘭,她竟自殺了,遺書上寫道,「喀麥隆離開了世界盃,就是我該離開世界的時候了。」孟加拉如同我國,從未踢出過亞洲分區,不過一九九四年為了看轉播,孟加拉的大學生發動遊行,要求當局推遲期末考試。足球甚至有關人格。
  • 汪曾祺,他筆下的蘇州味道絕了
    》總導演陳曉卿曾說過,他心裡當得起美食家的現代文人,只有梁實秋、陸文夫和汪曾祺。汪曾祺筆下的蘇州味道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這座古城和蘇州在歷史上還有一段奇妙的緣分作為一個美食家,自然要吃遍天南海北。汪曾祺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不管是正餐還是點心,他筆下都留下了許多蘇州獨有的味道。
  • 跟汪曾祺學做美食
    汪曾祺先生我沒見過,更不認識,但跟汪曾祺學做美食卻是確確實實的——是從他的作品中學的。大師雖已駕鶴西去,但他的作品是永遠留在人間的。  眾所周知,汪曾祺不僅是文學大師,更是蜚聲海內外的美食家。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對各種美食的品味及製作的描述和評論。
  • 歷史上的宋江集團 | 鳳凰副刊
    這《宋史》裡有一件事是奇怪的。歷史上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上也曾經明白無誤地記載過。宋江起義大概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間,即公元1119年至1122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是在太行山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起義和前文提過的黃巢軍一樣,具有流寇性質,指東打西,戰無定策,風捲殘雲,哪兒黑哪兒歇,沒有固定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