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習生的表現引爆話題之外,節目背後的故事同樣有看頭。如何捕捉節目的高能時刻?後期導演如何「烹製」內容素材?剪輯是否有劇本?如何把握緊張感和節奏感?後期製作團隊大千影業逐一做出解答。
又一檔網絡綜藝引發圈層熱議,騰訊視頻推出的律政職場觀察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吸引大批年輕人在社交平臺為節目打call。網友形容這檔「寶藏節目」不斷上演「神仙打架」,滿滿的知識點,觀眾「需要用0.5倍速才能看懂」。
在實習生的表現引爆話題之外,節目背後的故事同樣有看頭。如何捕捉節目的高能時刻?後期導演如何「烹製」內容素材?剪輯是否有劇本?如何把握緊張感和節奏感?後期製作團隊大千影業逐一做出解答。
美劇節奏打造緊張感
不同於觀察類慢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全程高能、節奏非常快,背後除了律政職場特殊屬性,後期製作對於節目調性和觀感的呈現功不可沒。
節目後期總監趙林林介紹,通過人物描摹展示律政精英,節目中的故事講述按照美劇節奏剪輯。為了保持劇的質感,採用「去綜藝化」手段,剪輯更加平實。
「職場是不見硝煙的戰場,職場生存才是不變的核心看點。」《令人心動的offer》後期導演謝意表示。節目以「競爭」為整體基調,「神仙打架」是重要看點。8位實習生仿佛經歷一場「生存遊戲」,優勝劣汰。前三期以何運晨和李浩源的「何李之戰」帶動對抗節奏,保持著法學知識點輸出和話題引導。
除了競爭,貫穿始終的懸念增強了可看性。每期節目課題發布後,通過剪輯內容聚焦實習生準備、完成課題的職場努力,並將第一二名的誕生過程設置懸念,緊張刺激。「緊張感看似平常,其實很難處理。」在節目責任剪輯盛翔宇看來,讓觀眾經歷一段想知道答案又害怕知道答案的緊張時刻,後期剪輯需要準確掌握從懸念設置到結果揭曉之間的時長。「掌握節奏還不夠,還要掌握變奏。」盛翔宇認為,在大事件爆發前往往需要鋪墊一段「暴風雨前最後的寧靜」,比如在實習生們爭分奪秒準備課題時,柴律師親手為他們調製咖啡,談論一番職場道理,構成緊張之中的「小美好」。
強化每個人的高光時刻
8位實習生性格各異,身份背景多元,其各自表現成為觀眾討論的焦點。趙林林表示,後期團隊借鑑了選秀節目的剪輯手法,每期展示不同重點人物的高光時刻,不斷給予觀眾新的人物信息和視角。
節目責任剪輯魏天華透露,真人秀拍攝沒有劇本,但後期製作中確實存在邏輯劇本。每期節目,後期導演會根據主要人物和主線劇情的取捨,設計不同的主題和人物成長線。
當前三期何運晨和李浩源兩個學霸,作為既定且相對成熟的競爭關係確立之後,需要有新的「學霸」打破現有格局,這樣的劇情走向符合觀眾心理期待。於是,第四期鄧冰瑩以辯論黑馬的形象強勢出現,「她的崛起是必然的,對於怎麼做好這個人物,需要後期組花心思去設計。」魏天華說。在鄧冰瑩發力之前,後期組強調了她競爭的不利因素,比如發布課題當天生病,以及她在備戰階段時「破釜沉舟」的閃回段落,將她的壓力放大給觀眾看。
「競爭潛力股」李晨的成長是另一大看點,有網友猜測,處在末位卻奮起直追的他仿佛手握「大男主人設劇本」,最終可能逆襲。魏天華說,所謂「大男主」劇本是不存在的,8位實習生都是主角。之所以普遍認為李晨更像「男主」,是觀眾的代入所致。「這也說明,觀眾已經不把節目當綜藝看了,更像是在追劇,期待李晨觸底反彈。」魏天華透露,李晨後續的成長確實「肉眼可見」。
情感共振突破專業壁壘
趙林林表示,節目最大的難點在於法律的專業壁壘,把「法言法語」通俗易懂且準確地傳達給觀眾,同時展示出實習生和導師的專業能力,這個尺度的把握最考驗剪輯師功力。因此剪輯師有一半時間都花在琢磨法律條文上;也第一次有專業律師在後期機房答疑解惑。製作中後段,後期團隊還會請專業律師過目全片,力求所有文字都符合專業標準。
節目圍繞律政職場展開,在比較高冷的「法言法語」之外,還增加了具有煙火氣的內容。謝意表示,展現實習生的職場面貌之外,節目會儘可能多「走出辦公室」,如第五期中實習生下鄉開展法律援助,未來還有實習生們一起過周末的劇情。「增加這些生活場景,讓觀眾感同身受,增添節目的豐富度。」
看到初入職場的新人面對各種問題,勇於嘗新和試錯,並取得成就,觸發很多人共鳴,觀眾覺得很真實,尤其是成績一直墊底但又拼命努力上進的李晨,讓觀眾產生強烈代入感。
對於「真實」,盛翔宇有自己的認識,他認為剪輯視角下的真實並不是原封不動地搬挪素材,而是要做到「與事件發生邏輯及人物反應一致」,比如鄧冰瑩害怕上司的情緒,會在她和上司王律師聊天時的緊張反應中體現。另一種真實是「與既定認知下的延續幻想一致」。比如墊底實習生的翻盤之路需要多次努力,而不是一次,剪輯師就會通過剪輯營造出第一名在望的錯覺。「剪輯視角下的真實,要用一種讓觀眾願意相信的方式去呈現。」
除了職場新人這條線,節目還設置了演播室「加油團」的任務線,通過觀察分析實習生表現,猜測排名。謝意介紹,節目的錄製模式是先真人秀部分剪輯,再進棚錄製。在錄棚期間,觀察團能夠敏銳捕捉到好的話題,形成場內與場外的呼應,觀眾也會從中獲得體悟,產生屏幕內外的情感共鳴。
購買請見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