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進;王瀟瀟 科學時報 發布時間:2010-05-26
創新理念指導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與時俱進,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適時提出創新辦學理念,並用以指導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優良傳統。
早在改革開放前夕,華中科技大學就實施了「走綜合化發展之路」、「科研走在教學的前面」等辦學思想,率先提出了「第二課堂」概念,組織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將人才培養拓展到科學研究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對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作出了有益探索,引領了潮流。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校明確提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在全國高校率先舉起文化素質教育的大旗,著力培養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90年代後期,華中科技大學提出了「育人為本,學研產三足鼎立、協調發展」的辦學理念,將人才培養的陣地由教學、科研環節和「第二課堂」延伸到企業與國民經濟的主戰場。新世紀之初,該校又實施國際化辦學理念,學習借鑑國際通用的標準,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
「十一五」伊始,華中科技大學在傳承中創新,實施「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和開放式辦學、建設「一流教學、一流本科」等發展方針,整合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營造全校創新氛圍,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傾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
發掘優質資源引導學子主動實踐
2010年4月底,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及其鑄造分會、鑄造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瀋陽鑄造研究所等發起主辦的首屆「永冠杯」中國大學生鑄造工藝設計大賽落幕,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報送的11份作品全部獲獎,其中有5項為本科生作品。這些獲獎的本科生,均受益於該校「向本科生開放實驗室」的制度。
創新教育不是奢侈品,不能僅限於優秀學生。華中科技大學堅持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將校內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引入本科教育,實施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質量工程,打造「一流教學、一流本科」的辦學特色。
根據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該校加強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改革:建立了7個學科大類課程體系,按學科大類培養學生;實施本碩博打通培養、學研產聯合培養、國際聯合培養計劃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各類教學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改革,建成了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近10年來還相繼建成40多個基礎課實驗平臺、學科大類或多學科共享的實驗中心、專業課實驗室和工程實訓中心等;建成了200多個校外實習基地。
該校啟動「大學生研究計劃」,鼓勵本科生參與高水平科學研究:2007年起,建立大學生儘早進入實驗室研究的制度和運行機制,向本科生開放各級實驗中心、創新基地、國家級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各類研究基地;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和醫科「全程科研訓練」計劃;在校內建立了22個大學生創新基地,8個科技創新類學生社團,1個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營;用投入和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全國性的學科競賽及其他國內外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
近年來,該校本科生每年在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參加國際、國家級學術會議並發表論文,獲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方面均取得了令國內高校矚目的成績。近三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共獲26個一等獎,獲獎總數居全國高校首位,並奪得過最高獎索尼杯;近三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每屆獲一等獎總數都居全國高校首位;2009年,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均獲得國內高校最好成績。
該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劉小虎對本科生的創造性讚不絕口。2006年,在一次深入農村的社會實踐中,該院劉冕等5名本科生突發奇想:利用農村家庭自建水井的井水冬暖夏涼的特性,是否可以建造冬暖夏涼的農家空調?在劉小虎的指導下,學生們的「自選課題」——「小型同井回灌地源環保住宅空調」在武漢市洪山區青菱鄉橫堤村一戶村民家中試驗成功。測量數據顯示,該空調系統能提供4000W以上的熱交換功率(通常家用兩匹空調的換熱功率為3500W);系統比傳統空調運行效率高出40%左右,節約能源和運行費用約40%。「農家空調」見報後,劉小虎和學生們接到許多諮詢電話,有廠家打來的,有農民打來的,還有一個電話來自美國的北卡羅來那州。
校企共建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特區」
4月底,華中科技大學公布其2010年本科招生計劃及相關政策。其中,通過高考直接選拔60名學生和在一年級新生中遴選240名學生進入啟明學院,受到考生及家長的廣泛關注。
啟明學院是該校與港資企業絲寶集團合作創立的我國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區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它於2008年9月成立,以「開放辦學,創新機制,學科交叉,拔尖示範」為辦學思路,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國際視野的未來傑出人才。目前已經有17個大學生創新團隊骨幹成員、11個實驗班學生及部分特優生共2000餘人進入該院享受特殊「待遇」。享譽全國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團隊Dian團隊、聯創團隊、冰巖作坊等都在啟明學院裡成長。
學院實施專門的培養計劃:強調發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需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和個性化成長方案,自主完成至少一項創新實驗;提倡多學科交叉,把不同專業背景和特點的學生聚到一起,相對集中地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加強與社會和業界的聯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從中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加強對學生宏觀思維能力的培養,開設「工程導論」、「批判性思維」等特殊課程,引導學生結合人類、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開展專業學習和創新實踐。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熊有倫、程時傑,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張勇傳、樊明武、李培根及一批知名教授均走上講臺,為學生授課。
2008年3月,該校還與翰明教育基金會合作,設立創新研究院,採取「集中空間、集中團隊、集中資源」的組織模式,把優秀學生、優秀導師和優質項目配置在一起,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研究院已設立生物醫學交叉研究中心、材料交叉研究中心、能源交叉研究中心、環境交叉研究中心、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等平臺;11個交叉創新團隊、80多名博士生通過公開選拔已經「入院」。
特別聲明:本站註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