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河波波蔬菜合作社引導群眾抱團發財
波波蔬菜合作社是劍河縣南明鎮屯侯村村民自發組織成立的一家以種植、銷售、運輸蔬菜為一體的合作社。過去由於村裡交通不便,村民除了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外供自家人吃外,基本沒有什麼收入。合作社領頭人吳述和村裡的年輕人一樣,帶著包裹、帶著希望進城打工。輾轉16時間裡他進過工廠,上過工地,當過菜農,雖然能掙錢養家,但卻與家人聚少離多。
-
沛縣袁圩子村發展牛蒡規模種植 農民抱團致富
提起牛蒡種植,河口鎮袁圩子村可謂名聲在外,該村已有20多年的牛蒡種植史,面積達2000畝。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產業要實現良性運行,就需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袁圩子村黨支部書記田家齊深有感觸地說,該村大力發展牛蒡規模連片種植,引領農民「抱團」致富,同時做足深加工文章,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科學化規模化種植: 增產增效 「袁圩子村的牛蒡品種好,味道鮮!」這是前來袁圩子村做牛蒡批發生意的商販共同的評價。
-
臨高多文鳳雅村抱團種植130畝百香果喜獲豐收
多文鎮鳳雅村抱團種植130畝百香果喜獲豐收。張永花攝 「百香果好管理,不打農藥,也省工,賣了第一批7000元!」貧困戶王娟蘭激動地說。「130多畝全部掛果,一個月就可採摘上市!」臨高雅香園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志強接過話茬,說道:「130多畝百香果掛滿果子,按目前市場來算,產值可達130萬元。」
-
東莞試點推廣蔬菜種植戶信息卡
文/圖 羊城派記者 秦小輝 28日,記者從東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9月,該局就啟動蔬菜種植戶信息卡試點工作,選取虎門、常平、洪梅等三個先行試點,被納入試點的種植戶戶數約1000戶。據介紹,東莞有9000多蔬菜種植散戶,面積和產量佔全市80%以上,其生產的產品以供應本地市場為主,產品隨行就市,但入市缺乏包裝和標識,產品交易無據可查,產品全程追溯難以實現。「辦卡後,對銷售產品也很有幫助。」據東莞市洪梅鎮洪屋渦蔬菜種植戶陸祖陽介紹,銷售時會跟客戶說明掃描卡上二維碼,就可以看到蔬菜的檢測結果。
-
四川瀘州糯紅高粱開始豐收 訂單種植比市場價多賣一元每斤
進入7月下旬,瀘州的糯紅高粱開始進入豐收的季節,江陽區通灘鎮開豐村貧困村民馬世江和鄰居們,看著地裡紅彤彤的高粱,當著記者的面,算起了今年的高粱收入,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以前高粱收購價格低,病蟲害防治不到位,一年到頭收入甚微,很多村民不願意種植,導致村裡的土地撂荒嚴重。
-
右江區福祿村、六居村抱團發展脫貧產業
右江區福祿村、六居村抱團發展脫貧產業 www.gxbszx.gov.cn 2016-07-18 16:36 閱讀:274633次 作者:黃蓉 編輯:楊凌雲 來源:百色新聞網
-
今年瀘州桂圓產量預計達12萬噸,深挖桂圓附加值...
在瀘州大街小巷,一場桂圓的狂歡盛宴正在上演。瀘州桂圓正從田間地頭穿過街頭巷尾、商超平臺,走進普通人家。根據瀘州市經濟作物站預測,今年瀘州桂圓產量將創下歷史新高,預計達到12萬噸。桂圓豐產了,如何搭乘社區電商、直播實現銷售增量?與此同時,延伸產業鏈,桂圓深加工產品也在不斷豐富。
-
一個盆栽蔬菜種植戶的煩惱:成本比陸地種植高5倍
陽臺上擺放著一盆盆的植物,這些植物不是花卉,而是蔬菜,這些蔬菜不僅能夠觀賞,還能摘下來吃。陽臺菜園最近幾年在北京等許多城市悄然興起,一些農業種植戶或是企業都在進行相關業務的開發。他們正在裝車的蔬菜並不是打好捆的,而是一盆一盆的。裝菜的盆是磚紅色,長方形。長約50公分,寬約30公分,很像是栽種盆景使用的盆。根據種類不同,每個盆中裝有6-8棵蔬菜,每棵蔬菜又都種在一個黑色的「小碗」裡。「我們這種蔬菜叫盆栽蔬菜,採用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提供不使用農藥、化肥、保鮮劑、激素的健康蔬菜。」
-
「香菇大王」,以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抱團致富」
10月21日,吉首市雙塘街道大興村,一排排蘑菇、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在田間。(圖源《湖南日報》)培育香菇種子、監管香菇棒製作、跑市場,最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香菇大王」、吉首市雙塘街道大興村村民陳平很忙。
-
這種「國民堅果」種一畝,虧5百,種植戶:再種我是你養的
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民兄弟,就最怕遇到滯銷的問題搞得農民兄弟血本無歸,發生滯銷後一年的成功白費還不算,自己還可能到最後虧本!這是最不能夠接受的。滯銷的國民美食——板慄最近一種"國民堅果"上市,大別山有30萬斤板慄沒有銷路,賣到了白菜價2塊一斤,也是無人問津,可是把種植戶給愁壞了!
-
彭水村民抱團種桃 走出致富「新路子」
因為常年在外務工,楊仕兵自己家的土地多數是荒蕪的,平整的地塊被附近村民拿去種植蔬菜。 2013年初,通過和妻子商量,楊仕兵決定購買一批櫻嘴桃苗,栽種在自家地上。「當時就想自己先試驗種植一下。」 當年,楊仕兵購買了80株鷹嘴桃苗,全部栽種在自家的5畝地上。 「老把式種植不行。」
-
四川籍種植戶趙偉立足雷州實現農業致富夢
四川籍種植戶趙偉看好雷州紅土地資源和農業發展前景,近年來,他立足雷州,抱團發展農業產業,成為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和種植能手,帶動當地農民開闢一條增收致富之路。趙偉了解辣椒生長情況。瞄準市場,千畝辣椒成搶手貨日前,記者來到幸福農場八隊趙偉的辣椒生產基地,這裡採用的是「肥水一體」種植技術,連片的基地在白色暖棚覆蓋下延綿鋪開。一塊塊暖棚下的辣椒綠意盎然,堅挺的椒樹掛果纍纍,園裡人頭湧動,摘椒的、運椒的忙忙碌碌。摘椒工笑著說:「今年椒價行情特別好,老闆很開心,我們幹得也開心」。一塊塊大棚裡種有五類辣椒。
-
探訪南京太空蔬菜種植基地:南瓜可長500斤(圖)
特大南瓜最高可長到500斤觀賞性南瓜特大南瓜可以長到500斤西紅柿也會有4種顏色一進入基地,龍虎網記者就被眼前20在餐桌上,我們看到的西紅柿主要是紅色為主,可是太空種植基地裡的西紅柿卻有4種之多,分別是綠、粉、黑、黃。記者嘗了一個已經成熟的粉色西紅柿,與普通西紅柿相比,味道無異,但汁水更多。在參觀太空茄子過程中,基地蔬菜的種植人員還「傲嬌」的告訴記者,他種植的白色茄子的口味也比正常茄子要嫩些,「誰吃誰知道。」
-
零陵:農技人員為蔬菜種植戶「保駕護航」
紅網時刻12月18日訊(記者 林思堯 實習記者 吳雪)寒潮來襲,蔬菜的田間管理也到了關鍵時期。面對氣溫的變化,零陵區農技人員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地頭,提醒菜農做好防護措施,儘可能的降低突如其來的降溫對蔬菜生長的影響,確保蔬菜安全過冬。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致富路上】科技助增收 「柚」見瀘州果農笑
蜜柚熟了 村民笑了 四川新聞網瀘州11月13日訊(曹雪 鍾旭娟 記者 嶽東)冬吃柚賽過肉。立冬剛過,瀘州古藺縣永樂鎮兩河口村蜜柚進入了採摘高峰期,柚香四溢的果園裡,柚農們正高興地採摘著柚果,喜悅的笑臉和金黃的蜜柚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
雲霄縣: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 楊桃變身「致富果」
作為革命老區的下河村,近年來通過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發展模式,實現抱團發展,讓楊桃成為村民的「致富果」。2018年,下河村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整村「脫貧摘帽」。下河村種植楊桃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楊桃。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引導和產業布局,下河楊桃產業的發展一度處於停滯狀態。
-
合作社抱團發展!霑化區泊頭鎮打好四張鄉村振興牌
聚農鮮匯蔬菜種植合作社負責蔬菜大棚項目運營,確定適宜種植農戶後,免費將大棚進行出租,農戶每年需將蔬菜毛收益的30%返還合作社,用於償還大棚建設資金。待大棚建設資金全部還清後,大棚歸種養農戶個人所有。之後,農戶需將每年蔬菜毛收益的10%給合作社,用作管理費、土地流轉費等。目前15個蔬菜大棚已全部確定種植農戶。
-
南瓜種植大戶為啥還不如小戶?
編者按:眼下,南瓜的銷售進程已經過半,可是湖南的許多種植大戶卻滿臉愁容。他們紛紛抱怨,種的南瓜不僅滯銷,甚至收益還不如小戶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記者白晨)都說「規模化種植出效益」,可是對於湖南省嶽陽市君山區的南瓜種植大戶張偉來說,規模反倒成了賺錢的「拖累」。
-
疫情防控、農業生產兩手抓,無錫萬戶水蜜桃種植戶全面復產
交匯點訊 刮樹皮,清病枝,深翻土,除殘果……這幾天,在著名的水蜜桃之鄉——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高級農藝師趙逸人從早到晚奔波在山林果園間,忙著指導當地的水蜜桃種植戶進行春種前的準備工作。為迎接農業生產一年中最重要時期的到來,陽山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幫助種植戶復工復產。目前,全鎮1萬多家水蜜桃種植戶全面恢復生產。
-
這種蔬菜好奇怪,一粒粒的像個小球一樣抱團生長,農民種了好開心
這種蔬菜好奇怪,一粒粒的像個小球一樣抱團生長,農民種了好開心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民們家裡吃的東西糧食,蔬菜,都是自己種的,在屋前屋後,刨一小塊地,就可以種菜,有些要用些竹籬笆圍起來,農村人家都有養雞,平時有放雞出外去找點東西吃,鮮嫩的菜葉也是雞最愛吃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