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為什麼喜歡勸酒?因為這是酒桌文化?

2020-09-17 兜福網絡

點擊上方「兜福網絡」即可關注,每天最新的動態都想與你分享。


中國有句俗語叫:「無酒不成席」。


在中國人的飯局上,沒有酒,似乎這頓宴請和聚會總是缺點兒什麼。


而在中國古代,酒,從來不是大眾食物,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酒之於世,禮天地,事鬼神」,祭祀之禮上的供奉酒水,是屬於皇家和當權者的上層文化。

白酒主要以糧食為原料釀造,而糧食又是古代農業社會的命根子,而釀酒的作坊主又獲利頗豐。 因此,歷史上常常發生釀酒大戶大量採購糧食,與民爭食。


為了管理這些釀酒大戶袋中財富,中國古代從夏商時期,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管理酒類的機構,被稱為「酒政」。

周有酒正,漢有酒丞,隋唐宋有良釀署,通過禁酒、官府壟斷酒價,以及徵專門酒稅等等,高度壟斷酒類的生產、銷售和流通。


至今,中國仍有「酒類專賣局」這樣的行政機構專門管理酒類流通,「茅臺」依然是象徵著上層社會和權力的「特供」。

在大多數熱愛酒桌的中國中年男性眼中,酒桌文化被美化成傳統美德,勸酒成了一種好客古風。 除了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好客古風,酒桌之下權力與服從的深刻隱喻,


勸酒裡的交易、凌辱、控制,無疑則暴露了中國人近乎野蠻的一面:

▲2013年11月5日消息28歲的東北女子張海燕在陪3名男子喝酒唱歌時因醉酒摔倒休克身亡家屬索賠勸酒人賠償金額92萬餘元

▲2010年11月8日下午重慶九龍坡區巴國城三名喝醉的年輕人倒在廣場據悉,他們是來參加某公司招聘銷售人員的複試中午領導請吃飯,他們拼命喝酒爭表現醉了


過度飲酒送急救的醉漢、酒駕撞人的司機,甚至因勸酒致命連帶判刑的階下囚。這些都是倒在了酒桌下的人。


為什麼過度飲酒會有這麼多的安全隱患,還是有人在飯局上勸酒呢?

「酒後吐真言」



醉酒之後,人的自控力和理性漸漸減弱甚至喪失,說話做事都憑本能。


似乎這樣才能揭開別人虛偽的面具,考驗出真實的人性。


經濟學院陶兆波老師在他的論文《酒後吐真言正確嗎?——酒精對大腦及行為的影響》中,有如下分析敘述。

從生物學上考慮:


1. 當酒精的攝入量較低,應該是可信的。


當酒精攝入量在0.20以下時,由4.2,4.3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酒精促進了多巴胺,β-內啡肽、伽瑪氨基丁酸的釋放,從而影響到神經系統的各個方面的機能。

很多實驗都表明,酒精可以使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降低,人們喝酒後,思考能力降低,所以總是被出現在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所支配,而不是像平時一樣經過理性思考再做出行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出現在腦中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一個人的真實想法。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只要喝酒還沒有達到出現幻覺的地步,那麼酒後吐真言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2. 當酒精的攝入量較高時,很可能是不可信的。


當酒精攝入量很高時,大腦的功能相比平時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改變。此時,人的判斷能力,語言能力都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幻覺,暈眩。這時候說的話已經不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了,而很可能是一些臆造的想法。所以這時候酒後吐真言的說法很可能是錯誤的。


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考慮: 當喝酒超量時,意識的清晰度降低, 「本我」裡一直被壓抑的感情、欲望、言語強烈地尋求釋放、滿足和表達,於是以前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感情、言語紛紛以本來的面目出現。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喝酒後也許能看出真實的人性。


但酒後有意無意中已經失去部分自我,結果並不準確。

喝得越多,越有誠意


這是一種近乎自殘的邏輯。


自殘,顧名思義,也就是自我殘害。


就是通過殘害自己的身體,來表示我對這件事的誠意,比如我今天要拿這個單子,我拿起一杯特別烈的白酒,先幹為敬,先喝完。


但是喝酒這個自殘的程度,嚴格說又不像身上割塊肉那樣可怕,大多數人身體好還是能夠恢復過來的。


通過自殘來表示自己的誠意,大約就是使得喝酒文化得以形成的一個背後的思維邏輯。

消滅自己的個性以建立信任


有些人的確是不愛喝酒的,或者是酒量很小的,實際上是不同人的一個個性配置。 但是我酒量那麼小的人都陪你喝了,這就是說明什麼呢?


我已經有很大的決心消滅我自己的個性,融入到整體社會裡面去了,說白了就是為了合群。

比如,我們要變成商業夥伴,我要通過喝酒來表示,我願意做這樣一個商業夥伴的一個成員。


潛臺詞是「我都這樣了,你應該要相信我」。


這好像是古代歃血為盟的溫柔版。


喝酒本是快樂的事,本應出於自願。強行勸酒,想考驗別人的本性,卻先考驗出勸酒者的本性——要麼壞,要麼蠢。


在中國式酒局上,勸酒是一場「臣服」與「來朝」的權力遊戲,誰有求於人,誰想號令眾生,誰不想買誰的帳,誰想不給誰面子......


用酒桌上的話說,就是「都在酒裡了」。適度飲酒,理性一些才是優良的中國酒桌文化。

轉發出去,告訴好友你在看。


本文素材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不喝不給面子? 真的嗎? 淺談中國酒桌文化的本質!
    大多數人都在桌上聽到過類似於「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這種勸酒的話語。勸酒者理直氣壯聲音洪亮,被勸者左右為難招架不住,如果沒有幾分本領,多半就要捏著鼻子一口而下。 古代時糧食珍貴,辛苦釀出來的酒是好東西,而且度數不高很好喝,所以在當時勸酒更多的是一種「炫富」的待客之道。如今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不存在喝不起酒這回事。況且蒸餾工藝的出現,讓高度白酒成為了一種正常人很難接受的口感飲料。
  • 規則與面子:中國人的酒桌文化,不知道會吃虧的
    中國人的酒桌文化有很長的歷史。勸酒本身是一種禮儀,但是在歷史中,不乏禮儀變質成為與利益相關工具,敬酒不喝就是不給面子,喝了不知道回敬也是不懂人情世故。這種酒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詩經》眾多描寫酒的篇章中,《小雅賓之初筵》最值得注意,因為這是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上關於飲酒及其場面紀錄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獻。
  • 走樣的「酒桌文化」:從前人喝酒作興作詩,如今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說真的,酒桌上類似的事實在是多了去了,畢竟「酒桌文化」可是咱們的優良傳統,不管是職場酒桌還是生活聚會酒桌,一句「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可謂經久不息、影響深遠。可就算如此,作為底層員工,一方面要被自己領導推出去擋酒;另一方面對方隨便來個主管或是經理,人想跟你喝人跟你敬酒,那是看得起你,你不喝的話別說對方,自家領導也是要勸酒的。不過好在沒遇上新聞中的這種領導,也沒遇上那種死纏爛打從開始勸酒到結束的供應商,也算自己幸運吧。後來換到網際網路行業,基本就沒這事了,愛喝喝,不能喝酒不喝,聚會還是挺輕鬆的。
  • 請對這樣的「酒桌文化」說不,更不做「酒桌文化」的犧牲者
    「這酒你不喝,是不是瞧不起我?!」當對面這位老同學,對我說出這句話時,我愣住了兩秒。萬萬沒想到,以前只在網上聽到過的勸酒段子,竟然活生生地發生在我面前。臨近春節了親朋好友都聚在一起了。各式各樣的聚會越來越多。總有些是你沒辦法拒絕的!酒桌風俗,這種以往常見於官場、商場的所謂酒文化。
  • 「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這是酒桌上最蠢的勸酒詞!高情商這麼說
    「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這是我在酒桌上聽過的最蠢的勸酒詞,沒有之一!不管是與任何人喝酒,只要你說出了「不喝就不給我面子」這句話時,你給對方的印象就是一個自視甚高的狂傲傢伙,認為誰都得給你面子,當然會招來對方的反感。
  • 酒桌文化中的陋習-勸酒
    這裡的酒桌文化是曲是直已經有歷史定判,但是現如今的酒桌文化-勸酒,我認為就是徹徹底底的一個人陋習,必須得改,必須得捨棄。 比如廈門某銀行新員工(我認為是年輕人)因不諳所謂的酒桌上的潛規則,或者對老一代的勸酒文化不支持,導致根據自己的喜好拒絕上次勸酒
  • 酒桌上被勸酒:不喝酒,你算什麼男人?學會這幾句話讓你轉敗為勝
    中國的文化中一直信奉著中庸之道,古代聖賢都認為過猶不及,所以對於酒我們雖然非常喜歡,但是也要適度,過量的話,輕則會使得自己的身體不舒服,重者則會引發重大的人禍,使得家人悲傷不已。在飯桌上,人們經常會划拳,勸酒等,而很多人都非常善於勸酒,並且說一些讓人很下不來臺的話,只好喝下這杯酒。
  • 中國的酒桌文化為什麼讓人膽戰心驚?
    很多上過酒場的人都聽到過這麼句話——「不喝就是看不起我」,遇到這種情況,很多底氣沒有那麼足的人,哪怕在心裡回答過萬千次「沒錯,我就是看不起」,也只能捏著鼻子乖乖幹了這杯酒。勸酒這一行為,通過酒對身體的施虐與自虐,完美的表現出來了平日裡掩蓋在制度下的權力欲與控制欲。
  • 「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被人用這句話勸酒怎麼辦?古人有一妙招
    而我國酒桌文化的核心,無外乎兩個字,即勸酒。只要一上了酒桌,喝酒便成了一件不怎麼自願的事。不是別人強迫你喝,就是各種敬酒讓人難以拒絕,推杯換盞下來,最後每個人都會喝多。
  • 酒文化與酒桌文化一字之差,精神內核卻完全不一樣
    酒文化不等於酒桌文化社交禮儀應該有,但要認清什麼是酒文化,什麼是文化禮儀。勸人飲酒、甚至強迫他人喝酒,喝了就是給面子,喝的多就是有面子的想法是錯誤的,請認識到這一點並勇敢地拒絕那些強迫你喝酒的人,這不是慫,這是自愛。
  • 玩轉酒桌:遇到「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的人,該怎麼優雅地回懟?
    玩轉酒桌:遇到「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的人,該怎麼優雅地回懟?   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沒有人能夠離開喝酒應酬,加之中國酒文化盛行,所以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朋友、同學之類的聚在一塊喝上幾杯,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 中國勸酒文化,酒桌上的談資
    說起中國酒文化,有部分人馬上就能聯想到酒鬼、喝酒壞事、發酒瘋、勸酒等負面信息,很多初入職場的人不認同請客戶吃飯喝酒解決生意問題的方式,我原先也是如此,其實作為傳承5000年的一個文化,飲酒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民族、國籍的人聚在一起,儘管語言和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只要端起酒杯,就「一切盡在酒裡」,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心理距離被迅速拉近,
  • 酒文化≠「酒桌文化」
    第三,勸人飲酒、甚至強迫他人喝酒,喝了就是給面子,喝的多就是有面子的想法是錯誤的,請認識到這一點並勇敢地拒絕那些強迫你喝酒的人,這不是慫,這是自愛。說實話,我不知道能不能將之稱為酒桌文化。我認為與其稱之為文化,不如禮儀更為貼切。因為我所聽到的、所看到的,都是在酒桌上的喝酒規則。小輩分兒的要敬酒,要尊重老者等等。酒桌禮儀,為何不直接說餐飲禮儀或者飲食禮儀?學習社交禮儀是提高我們的教養,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這無論是在酒桌上,還是餐桌上,都是應該有的。禮儀,是一個人教養的體現。勸酒、酒量高、有面子、沒面子?
  • 領導: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別著急一口乾,學會拒絕被高看一眼
    參加飯局尤其是重要的飯局不是參加家庭聚會或者同學聚餐,不能過於放鬆,過於隨意,很多人就是由於飯局上不好的表現,給領導留下了負面的印象,甚至因此錯失了職場晉升提拔的機會。領導: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別著急一口乾,學會拒絕被高看一眼遇到強勢的領導,一定要記住給領導面子就是給自己臺階下。
  • 勸酒文化耍流氓,敬酒不吃吃耳光
    酒桌文化,實為飯桌毒瘤,誰不知道,勸酒,其實就是變相的權力壓榨,和服從性測試爽感。即使被詬病很多年,到現在依然害人不淺。像那位銀行員工,因為不喝酒被領導扇耳光,真是好大的官威啊!雖然打人的領導受到了扣款的處罰,但說真的,這點處罰只是毛毛雨,這件事最後還不是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對流氓的勸酒文化不會有什麼影響。依然該陪陪,該吐吐。
  • 酒桌文化,幾個細節,你學會如魚得水!
    只要是個中國人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上過酒桌。為什麼有些人能在各種酒桌上左右逢源,談吐自如呢?而也有一些人從頭到尾悶著插不上話呢?因為你缺少酒桌上的知識與規矩。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酒桌的規矩,以下都是乾貨還是希望小夥伴們學習起來。
  • 酒桌上被問:酒都不喝,你還是男人嗎?記住這2句話讓人不再勸酒
    看到這些有沒有想到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想就是她本身是不能多喝酒的,結果被同伴們勸酒,然後喝得過多導致了休剋死亡。生而為人,生活不易,逢場作戲,觥籌交盞,那是在所難免的。那麼今天就讓小編來告訴大家如何來應付那些不懷好意的勸酒者們吧!一般,在酒場上,勸女人喝酒的相對較少,她們有的一說不能喝,勸酒的人也不再計較了。
  • 酒局上,不會喝別說「我不喝酒」,用這3句回絕,不尷尬還有面子
    因為越是想發展得更好,越要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這樣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就能找到合適的門路。而人際關係的經營,往往離不開酒桌,酒桌也是社交的重要場合。你在酒桌上,既能結交到很多人脈,但也容易得罪人。這個就涉及到了酒桌上的文化了,酒桌上的文化相當複雜,你在酒桌上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是有講究的。要是你不了解這些舉動背後代表的含義,就隨隨便便做出這些舉動,可能你不僅結交不到人脈,還會破壞自己的好人緣。
  • 提起酒桌文化想到了什麼?勸酒?虛偽?動機複雜?
    後來發現,道歉也可以用喝酒來表達,也就是所謂的自罰三杯。在慢慢的又發現很多人喝酒其實不太關注酒,反而關注喝酒的人。他們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喝酒的人身上,在酒桌上,為了顯示對領導的尊重,還要給領導敬酒,也需要看準時機,需要給領導擋酒,以此來獲得好感。說好聽點,這叫圓滑,說不好聽點這叫勢力、虛偽、動機不純。
  • 領導說「不喝就是不給面子」,傻子才回「開車了」,聰明的這樣回
    網民對如何硬懟「不喝酒就是不給面子」有很多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是在朋友和熟人之間,還好懟,領導這樣勸酒,情況會更加複雜。我們參加了朋友之間的飯局酒場。酒酣之時,我們互相敬酒,這很容易出現「勸酒」場面。當有人對你說:「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如果你不喝酒」,「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用「面子」和「人情」綁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