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兜福網絡」即可關注,每天最新的動態都想與你分享。
中國有句俗語叫:「無酒不成席」。
在中國人的飯局上,沒有酒,似乎這頓宴請和聚會總是缺點兒什麼。
而在中國古代,酒,從來不是大眾食物,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酒之於世,禮天地,事鬼神」,祭祀之禮上的供奉酒水,是屬於皇家和當權者的上層文化。
白酒主要以糧食為原料釀造,而糧食又是古代農業社會的命根子,而釀酒的作坊主又獲利頗豐。 因此,歷史上常常發生釀酒大戶大量採購糧食,與民爭食。
為了管理這些釀酒大戶袋中財富,中國古代從夏商時期,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管理酒類的機構,被稱為「酒政」。
周有酒正,漢有酒丞,隋唐宋有良釀署,通過禁酒、官府壟斷酒價,以及徵專門酒稅等等,高度壟斷酒類的生產、銷售和流通。
至今,中國仍有「酒類專賣局」這樣的行政機構專門管理酒類流通,「茅臺」依然是象徵著上層社會和權力的「特供」。
在大多數熱愛酒桌的中國中年男性眼中,酒桌文化被美化成傳統美德,勸酒成了一種好客古風。 除了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好客古風,酒桌之下權力與服從的深刻隱喻,
勸酒裡的交易、凌辱、控制,無疑則暴露了中國人近乎野蠻的一面:
▲2013年11月5日消息28歲的東北女子張海燕在陪3名男子喝酒唱歌時因醉酒摔倒休克身亡家屬索賠勸酒人賠償金額92萬餘元
▲2010年11月8日下午重慶九龍坡區巴國城三名喝醉的年輕人倒在廣場據悉,他們是來參加某公司招聘銷售人員的複試中午領導請吃飯,他們拼命喝酒爭表現醉了
過度飲酒送急救的醉漢、酒駕撞人的司機,甚至因勸酒致命連帶判刑的階下囚。這些都是倒在了酒桌下的人。
為什麼過度飲酒會有這麼多的安全隱患,還是有人在飯局上勸酒呢?
「酒後吐真言」
醉酒之後,人的自控力和理性漸漸減弱甚至喪失,說話做事都憑本能。
似乎這樣才能揭開別人虛偽的面具,考驗出真實的人性。
經濟學院陶兆波老師在他的論文《酒後吐真言正確嗎?——酒精對大腦及行為的影響》中,有如下分析敘述。
從生物學上考慮:
1. 當酒精的攝入量較低,應該是可信的。
當酒精攝入量在0.20以下時,由4.2,4.3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酒精促進了多巴胺,β-內啡肽、伽瑪氨基丁酸的釋放,從而影響到神經系統的各個方面的機能。
很多實驗都表明,酒精可以使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降低,人們喝酒後,思考能力降低,所以總是被出現在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所支配,而不是像平時一樣經過理性思考再做出行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出現在腦中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一個人的真實想法。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只要喝酒還沒有達到出現幻覺的地步,那麼酒後吐真言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2. 當酒精的攝入量較高時,很可能是不可信的。
當酒精攝入量很高時,大腦的功能相比平時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改變。此時,人的判斷能力,語言能力都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幻覺,暈眩。這時候說的話已經不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了,而很可能是一些臆造的想法。所以這時候酒後吐真言的說法很可能是錯誤的。
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考慮: 當喝酒超量時,意識的清晰度降低, 「本我」裡一直被壓抑的感情、欲望、言語強烈地尋求釋放、滿足和表達,於是以前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感情、言語紛紛以本來的面目出現。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喝酒後也許能看出真實的人性。
但酒後有意無意中已經失去部分自我,結果並不準確。
喝得越多,越有誠意
這是一種近乎自殘的邏輯。
自殘,顧名思義,也就是自我殘害。
就是通過殘害自己的身體,來表示我對這件事的誠意,比如我今天要拿這個單子,我拿起一杯特別烈的白酒,先幹為敬,先喝完。
但是喝酒這個自殘的程度,嚴格說又不像身上割塊肉那樣可怕,大多數人身體好還是能夠恢復過來的。
通過自殘來表示自己的誠意,大約就是使得喝酒文化得以形成的一個背後的思維邏輯。
消滅自己的個性以建立信任
有些人的確是不愛喝酒的,或者是酒量很小的,實際上是不同人的一個個性配置。 但是我酒量那麼小的人都陪你喝了,這就是說明什麼呢?
我已經有很大的決心消滅我自己的個性,融入到整體社會裡面去了,說白了就是為了合群。
比如,我們要變成商業夥伴,我要通過喝酒來表示,我願意做這樣一個商業夥伴的一個成員。
潛臺詞是「我都這樣了,你應該要相信我」。
這好像是古代歃血為盟的溫柔版。
喝酒本是快樂的事,本應出於自願。強行勸酒,想考驗別人的本性,卻先考驗出勸酒者的本性——要麼壞,要麼蠢。
在中國式酒局上,勸酒是一場「臣服」與「來朝」的權力遊戲,誰有求於人,誰想號令眾生,誰不想買誰的帳,誰想不給誰面子......
用酒桌上的話說,就是「都在酒裡了」。適度飲酒,理性一些才是優良的中國酒桌文化。
轉發出去,告訴好友你在看。
本文素材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