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盾人工智慧研究院,打造AI領域的「貝爾實驗室」

2021-01-07 網易

2019-11-28 19:39:53 來源: 億歐

舉報

  

  人工智慧時代,得人才者,得未來。

  作為國內專注於智能分析與決策的人工智慧企業,同盾科技於今年初正式設立人工智慧研究院,並以人工智慧研究院為核心載體,穩步推動人工智慧戰略的布局和實施。探索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基礎理論算法,進行計算機視覺,語音語言處理,聯邦學習等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深入研究,並將智能應用推向市場,力爭打造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貝爾實驗室」。

  同盾人工智慧研究院由美國公立常春藤名校佛羅裡達大學的終身教授李曉林擔任院長,國際頂級語音專家吳建雄博士擔任副院長。李曉林教授在美國創立了首家國家級深度學習中心,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是國際上最早將雲計算、大數據、大規模深度學習、物聯網研究貫穿於一體的研究團隊之一。

  吳建雄博士在加入同盾科技之前曾在美國著名公司Nuance擔任集團研究副總裁,Nuance是全球智能交互技術服務領域的鼻祖,在他的主導下為多個全球著名的企業如蘋果、三星、奔馳、BMW、奧迪、美國銀行等支持開發了智能語音助手。

  此外,研究院還擁有智能語音專家、計算機視覺專家、自然語言處理專家、深度學習及聯邦學習算法專家等一大批國內外AI領域頂尖人才超百人規模的研發團隊,算法研究人員都有碩士、博士學歷。

  研究院已經建立起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四大核心研發小組,並取得多項專利成果,深度參與國家部委、央行等發起的行業標準制定。研究院的定位是連接賦能、開放共贏,已經和多個高校和金融機構,如浙江大學、西北工大、香港科技大學、建設銀行、招聯金融共建聯合實驗室。

  除了基礎理論探索,核心技術研究以外,研究院在推廣智能技術應用上也有了可喜的進展。基於同盾對金融服務行業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研究院開發了多個金融服務場景的智能對話機器人,能用高度擬人化的發音,與不同的對話人採取不同的對話策略進行有效的交流。

  為服務未來而生

  人工智慧將是未來科學競爭制高點。

  從20世紀50年代引入感知器開始,到80年代多層感知器及反向傳播算法和專家系統,再到2010興起的深度學習,幾乎每三十年技術都會經歷一次質的躍遷,直到深度學習的出現,利用多層神經網絡模擬人類大腦神經元的信息傳遞方式,才使得人工智慧技術開始大放異彩。

  回顧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李教授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他生動地說到「:AI0.1是 『啟蒙』階段, 技術發展處於萌芽期;AI1.0僅僅是『有點知識』,但是場景非常有限;現在發展到了AI2.0時代,可以通過技術辨識一個人臉,或一個貓臉,我稱之為『有點感覺』,而這個感覺是相對有限的;而到了3.0的階段,我預期是2040年左右,人工智慧技術就可以說『有很多感覺、很多知識』,還能做智能決策,而智能決策恰好是同盾科技的發展戰略。

  人工智慧研究院是為服務未來而生的。

  以研究院重點研發領域——聯邦學習為例。可理解和可解釋將來會是整個後深度學習時代的技術困境,依靠海量數據訓練機器的人工智慧模式,需要進一步革命,因為很多領域實際上並沒有海量的數據作為基礎,隨著數據隱私保護的日益強化,數據共享也是個大問題,研究院將破解之道投向了聯邦學習技術,並進一步提出知識聯邦的創新框架,這項技術的成熟或將為整個行業帶來深刻變革。

  聯邦學習只是研究院技術庫的冰山一角,同盾採用研究院的形式來推動創新的發展,是需要足夠的魄力和堅韌的毅力的,因為這意味著難以計量的投入,和註定無法馬上實現營收的產出,但作為一家面向未來、信奉長期主義的科技企業,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李曉林教授表示,希望能把研究院打造成人工智慧領域的一流實驗室,營造自由、寬鬆的創新環境,也歡迎全世界的頂尖人才,來此開展各種AI領域前沿課題的研究,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5年5億 深圳打造大灣區「貝爾實驗室」
    4月13日,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下稱「研究院」)在深圳大學正式揭牌,重點進行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科學基礎理論研究,致力打造原創基礎軟體品牌。研究院以建設中國的「貝爾實驗室」為願景,5年預期投入約5億元,建設成國際一流的計算科學創新平臺。
  • 浙江大學-同盾科技AI聯合實驗室發表論文被AAAI 2020收錄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近日,浙江大學-同盾科技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發表的論文《Rethinking the Bottom-Up Framework for Query-based Video Localization》被人工智慧頂級會議AAAI 2020收錄,在現場被評選為口頭報告論文(oral
  • 建中國的「貝爾實驗室」!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揭牌儀式在深大舉行
    記者獲悉,研究院將投入約5億元,目標是打造中國原創的基礎軟體品牌,建設中國的「貝爾實驗室」。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出席了揭幕儀式。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樊文飛院士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資料庫理論與系統並重的第一人」,將帶領一個國際頂尖團隊針對我國數據計算相關領域理論研究缺乏源頭創新,基礎系統基本依賴國外開源軟體的問題,以建設世界一流的計算基礎科學研究機構為目標,重點研究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科學基礎理論,開發核心系統軟體,打造中國原創的基礎軟體品牌,加強與資本的合作,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 貝爾創意科教研究院:探索「教育+科技」的更多可能
    貝爾創意科教研究院以「創意科教」為核心,旨在進行教育與科技融合頂層設計的研究與規劃、高新技術與教學場景融合研究、創新教育產品與教學變革研究,為多領域融合發展的教育生態體系提供基礎理論支撐,踐行貝爾科教「科技改變教育,培養人工智慧時代原住民」的企業使命,助力貝爾科教泛素質教育場景的構建,推動貝爾科教產業鏈健康運轉,通過前沿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創新教育內容,源源不斷地為用戶創造價值
  • 革新時代需要貝爾實驗室
    培養賈伯斯,並不可行,但複製貝爾實驗室,就更具可行性。貝爾實驗室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產出先進科技成果(包括理論成果、實用發現、新技術與新材料)數量最多、也最為密集的創新機構。《紐約時報雜誌》撰稿人、《快公司》雜誌編輯喬恩·格特納所著的《貝爾實驗室與美國革新大時代》一書,以史詩般的文體向讀者呈現了貝爾實驗室的光輝歲月。作者通過對大量檔案材料和歷史記載的梳理,根據貝爾實驗室一大批頂級科學家在世期間留下的口述史資料,寫成此書。貝爾實驗室創辦初期,吸引了一批對星系、電話線路、電臺、無線設備感興趣的年輕人。
  • 貝爾實驗室興衰對科研體制改革的啟示
    編者按:美國在科技發展上的成功至少有三種模式:風險投資支撐下的以產業孵化為手段的矽谷模式,美國政府主導的以美國國防部高科技司(DARPA,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 Agency)為代表的大項目管理模式,以及貝爾實驗室型的大研究院模式
  • 大盤點:中國33所高校人工智慧研究院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交通數據分析與挖掘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於劍教授擔任北京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為大連地區、東三省區域乃至全國培養一批具有前瞻交叉思維的人工智慧領軍人才和產業人才, 為將大連打造成為人工智慧產業領域的領先城市、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作出貢獻。
  • 貝爾實驗室創建記
    貝爾實驗室成立後,朱厄特秉承先前的作風和做法,明顯與卡蒂不同。為顧全大局,朱厄特和阿諾德只得暫時妥協,在前沿領域(特別是無線電話方面)繼續進行開創性的基礎研究,而在其他領域將現有的科學知識應用於技術研究。
  • AI是忽悠?5G會賠錢?貝爾實驗室女專家帶來乾貨解析…
    好消息是業界似乎已經找到了打開枷鎖的「鑰匙」,那就是人工智慧(AI)。 今天,人民郵電報邀請芬蘭Future X Lab首席創新官、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Honkasalo,Zhi Chun(志純)做客《巾幗說》欄目,與人民郵電報融媒體記者王思涵一起直擊5G痛點,帶來乾貨解析。
  • 世界上最厲害的實驗室是貝爾實驗室嗎?
    實驗室這種地方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我們上小學上中學時的實驗室是和大學企業裡面的實驗室是有區別的!大學和企業裡面的實驗室主要是做學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的。有些時候看一個學校厲不厲害,就是看學校的實驗室厲不厲害!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被稱為歷史上最厲害的實驗室貝爾實驗室。
  • 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知識中心成立儀式隆重舉行,發布知識計算...
    作為清華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的首個研究中心,知識中心的成立是清華大學推進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人工智慧研究院的裡程碑事件。知識中心主任由李涓子老師擔任。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首先代表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致辭。他指出知識是人類智能的重要特徵,我們已經進入後深度學習時代,讓計算機擁有大規模、高質量的形式化知識,是實現安全可信人工智慧的重要使命,知識表示、獲取、推理與計算將是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究面臨的核心問題。
  • 打造中國「貝爾實驗室」,北京量子院發展進入快車道
    打造中國「貝爾實驗室」,北京量子院科研全員博士,已採購上億元科研設備記者從上午召開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2019年工作推進會暨學術交流會上獲悉,目前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已經進入全面推進的快車道,目前該院科研序列人員的學歷全部為博士,已建設
  • 貝爾實驗室的百年沉浮
    迫於無奈,阿爾卡特朗訊不得不出售已經擁有46年歷史的貝爾實驗室大樓,由美國新澤西的Somerset房地產開發公司購得,並打算將其改建為商場和住宅樓。凋敝的大樓內景2008年金融危機後,貝爾實驗室乾脆徹底放棄了引以為傲的基礎物理學研究,把有限的資源投向網絡、高速電子、無線電、納米技術、軟體等領域,希望能為母公司帶來回報。
  • 貝爾實驗室創建記profile-avatar
    在合併之日,實驗室約有3600人,其中2000人是技術人員 [3]通過各種報導,貝爾實驗室這一當時世界最大的工業實驗室出現在世人面前。當時,貝爾實驗室佔據了先前西方電氣公司工程部的總部大樓,整個樓高13層,總建築面積達37 200米,貝爾實驗室在此運營了約20年。
  • 中南大學-深蘭科技人工智慧聯合研究院落戶長沙 打造人工智慧新高地
    人民網長沙12月21日電(記者 匡瀅)21日,助推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暨中南大學-深蘭科技人工智慧聯合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中南大學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吳澄院士、孫優賢院士、柴天佑院士、王天然院士、丁榮軍院士、桂衛華院士、吳建平院士和陳杰院士匯聚在嶽麓山下共話人工智慧。
  • 離開百度的41位AI大牛,現在都去了哪裡?
    2013年,百度就花了數千萬挖來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領域的十來位大牛,包括一些學者和教授,例如Facebook科學家徐偉。2014年,百度從谷歌挖來吳恩達,擔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學家、負責百度研究院的領導工作。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旗幟性人物,吳恩達在百度期間吸引了大批AI人才加入百度。
  • 打造汽車界的「貝爾實驗室」 為你解碼長安全球研發中心
    提到貝爾實驗室,很多人應該都不會陌生,但要說到它的厲害之處,除非是專注相關領域的科研專家,一般都說不出個所以然。貝爾實驗室自1925年在美國誕生以來,近一百年的時間裡累計獲得了兩萬五千多項專利,現在更是平均每個工作日獲得三項多專利。
  • 楊瀾對話丘成桐:任正非應建「中國貝爾實驗室」
    丘成桐在節目中回憶了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往事,建言任正非打造中國的貝爾實驗室,談及30多年來不領分文幫助中國發展數學事業的原因,他深情的說,「我和數學的交融,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建言任正非:打造中國的貝爾實驗室 數學為什麼重要?人們生活中所有高科技一點的東西,都和數學有關。
  • 李凱團隊獲2020貝爾實驗室競賽二等獎,但卻遭質疑論文只為「炫技」
    他的系統使用深層神經網絡光子晶片作為人工智慧平臺,證明了光學領域的圖像和視頻識別為未來帶來了巨大的可能性。 光子平臺以每秒約60億次的光速解釋和識別圖像,使其比當今的數字計算平臺快得多。該系統體積小,全光學,節能和低成本,因此可以輕鬆地集成到眾多其他解決方案中,例如相機系統中的嵌入式AI。
  • 李凱團隊獲2020貝爾實驗室競賽二等獎,卻遭質疑論文只為「炫技」
    他的系統使用深層神經網絡光子晶片作為人工智慧平臺,證明了光學領域的圖像和視頻識別為未來帶來了巨大的可能性。光子平臺以每秒約60億次的光速解釋和識別圖像,使其比當今的數字計算平臺快得多。該系統體積小,全光學,節能和低成本,因此可以輕鬆地集成到眾多其他解決方案中,例如相機系統中的嵌入式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