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是一個比較大眾化的成語,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它的內涵。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詞大有來頭,「司空」本意是一個官名,「司空見慣」跟唐朝一位被稱作「李司空」的大詩人有關。
這位「李司空」就是著名的「憫農詩人」李紳,創造「司空見慣」這個成語的正是"詩豪"劉禹錫。
據說劉禹錫與蜀漢昭烈帝劉備同宗,都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劉禹錫文採斐然、豪猛剛毅,他創造了很多成語。
例如「巴山楚水」這個詞語,出自他的《竹枝詞二首》,「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還有「平地風波」這個詞語,出自他的《竹枝詞二首》,「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另外「山明水淨」這個詞語,出自他的《秋詞二首》,「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相比上面這幾個成語,「司空見慣」就來得比較有傳奇色彩了。
劉禹錫被貶為蘇州太守那年,李紳被李德裕提攜為浙東觀察史。李紳恰巧路過蘇州,於是,他慕名宴請詩名遠播的劉禹錫喝酒聊天。
此時的李紳步步高升,早已不是那個苦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寒酸詩人了。作為領導,宴會排場一定要足,席間,李紳安排舞女助興,一名美貌的歌姬演唱了一曲《杜韋娘》。
有美食好酒,還有美人助興,此等場面,對於大肚翩翩的成功人士李紳來說,屬於家常便飯了。所以,李紳覺得平淡無奇,他的眼中完全激不起一絲波瀾。
但身為蘇州刺史的劉禹錫,正被水患壓得喘不過氣來,他一邊向上請旨開倉賑饑,免賦減役,一邊走入市井,探問農耕,安撫百姓。像劉禹錫這樣陷在人生低谷並且忙碌不堪的人,哪曾見過如此歌舞昇平的大場面呢!
劉禹錫感嘆不已,當即作一首《贈李司空妓》,吟誦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這首詩寫得比較通俗,但要完全理解它,還先得了解「杜韋娘」、「司空」、「蘇州刺史」這三個詞語。
杜韋娘,本是唐代歌女名,在此借指名妓。
司空,是西周始置的官名,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乃「三公」之一,是權力的代名詞。唐朝並沒有司空這個實際官職,只因李紳曾任職工部,主管過水利、建築等,所以劉禹錫尊稱他為「司空」,就像很多人習慣稱呼一些小老闆為「某總」一樣。
蘇州刺史,是劉禹錫的自稱,跟白居易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如出一轍。
綜合全詩來看,意思是說「美女歌姬這樣的大場面,您司空見得多了,覺得很平常,但對我這個貧苦的蘇州刺史來說就很惆悵了」。
司空見得多了,就成普通閒事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司空見慣」了。
「司空見慣」解釋起來很簡單,意思是說某事常見,不足為奇。因為這個解釋比較寬泛,很多人把它和「屢見不鮮」、「少見多怪」等成語混為一團,經常用錯。
司空見慣不是普通的「見慣不驚」,它是有臺階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司空」這樣的大人物見慣的東西,會是一般的東西嗎?
太陽東升西落、人生由盛及衰等這些自然常見的規律不能說是司空見慣的,我們只能形容一些比較偶然,但又不足為奇的事是司空見慣的。
光陰流轉,日月每從肩上過;世事跌宕,山河長在掌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