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德清11月19日消息(記者 曹文君通訊員 王鈺涵沈宇翔)眼下,在浙江省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魚菜共生數位化工廠的蔬菜大棚裡,工人們正在對番茄進行吊秧綁蔓作業。通過採用高科技現代化複合生產方式,一株株翠綠的番茄秧苗長勢喜人。項目負責人高源告訴記者,已經投產的一期蔬菜工廠共有三個蔬菜大棚,以櫻桃番茄,水果黃瓜等果菜產品為主,同時還培育高品質生菜、芝麻菜等葉菜產品,日產蔬菜可達700斤。這些產品在經過統一的包裝後,將在周邊地區進行銷售。
據了解,所謂魚菜共生,就是將「工廠化養殖」與「無土栽培」兩者結合。水裡養魚,水面上架浮床種植蔬菜,形成魚菜共生的氮磷養分循環。與傳統種養模式比,這種新模式既脫離了土壤病害,又有精準的水肥控制,種植和養殖的產品更健康。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可實現年產水產品10萬公斤,蔬菜40多萬公斤。
在水產養殖領域,「智慧漁業」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你看這裡有條黑魚,我們可以把黑魚引到一個主要位置,然後進行投餵……」近日,禹越鎮三林村養殖戶陳建坤,向記者熟練地演示了他的養殖好「幫手」——「數字魚」的操作要領。
禹越黑魚養殖已有20餘年歷史,是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去年,三林村和浙江大學數字鄉村研究中心合作,研發了智能「數字魚」。「數字魚」全身金黃,身型嬌小,全長不超過50釐米,呈橢圓形,酷似一艘小型潛水艇,身上還搭載了各類傳感器,可實時檢測魚塘的溶氧度、ph值,檢測水溫等。
「它其實是個水下智慧機器人,通過身上搭載的視覺識別系統,快速對農莊內20餘畝的黑魚塘進行日常檢查和管理。」陳建坤說,黑魚養殖對水環境要求較高,過去主要是靠著經驗進行養殖,很難對水下的黑魚進行觀測,如今有了「數字魚」,既直觀,又方便。
如今,在德清,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位技術正加速與農業深度融合,智慧農業發展按下「快進鍵」。乾元鎮城北村農戶邱建林用上了無人駕駛插秧機,依託北鬥定位系統,可以實現田間自動插秧等無人作業。新田農業利用肥水一體化系統,精準控制肥水的灌溉利用,節水節肥近20%。德清綠色陽光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布設了物聯網系統,實現對大棚空氣溫度、溼度、土壤等自動監測和調控。
據悉,作為全國數字農業試點縣,近年來,德清大力推進「智能農業三年行動計劃」,不斷提升農業數位化水平,讓農業從靠人力、靠經驗向靠數字、靠技術轉變。目前,全縣已建成10個數字農業示範園區、100個數字應用示範園、3500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點。同時,圍繞水產、糧食、早園筍等6大特色產業開展智能管理建設,不斷完善數字農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