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投資要點
我們區別於市場的觀點:市場普遍認為安全可控與國產化是主題,行情主要受到熱點和市場情緒的影響,後期業績兌現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我們認為:中美科技競爭與貿易爭端或將長期存在,安全可控在明確的產業化趨勢背景下有望成為計算機板塊未來2-3年最大的投資主線。
確定性的產業化趨勢體現:1)7nm工藝製程晶片接近商業化生產的極限,量子隧穿效應導致晶片製造成本急劇上升,摩爾定律失效可能為後發者趕超提供可能。2)第三次IC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過去兩年全球共興建十七座12寸晶圓廠,有10座設在中國大陸,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福建晉華陸續實現投產。3)大基金彰顯國家意志,國產晶片生態逐步形成。CPU+OS是構建生態系統的基礎,基於國產CPU和國產作業系統構建了初步的生態系統,未來有望成為中國的IT產業主流。
晶片集成電路自給率低:晶片在科技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其中通信設備和PC/平板是半導體晶片的兩大應用市場,行業佔比分別達到31.5%和29.5%。雖然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自給率不斷提升,2018年該指標也僅為13%。從具體晶片類型來看,除了通信設備市場中部分晶片市佔率較高以外,多數領域市佔率水平普遍較低,伺服器、個人電腦、可編程邏輯設備等領域市佔率接近0。
國產替代市場空間測算:當前我國共有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4719萬人,按1.2的人均PC配比,合計需要5663萬臺PC。假設每臺PC晶片售價1500元,我國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市場可替代空間為849億元,加上伺服器晶片可替代市場空間310億元,我國PC和伺服器晶片國產替代市場空間1159億元。
國產化核心受益標的:近期「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的建立和國務院關於科技領域財政改革方案的出臺,安全可控的重要性進一步升級,關鍵領域國產替代進程有望提速。我們通過對比分析晶片最核心的3個性能指標(主頻、製程和功耗),尋找與Intel晶片性能最接近的產品,海光和飛騰晶片在主頻和製程方面領先國內同類產品,接近和達到Intel晶片的性能,具備較大的替換可能性。我們建議關注中科曙光(603019),持有海光36.4%的股權,海光晶片量產有望增厚公司業績;同時建議關注中國長城(000066),收購天津飛騰晶片,與中標麒麟作業系統構建了PK生態系統,卡位優勢明顯。
風險提示:1)半導體行業景氣下滑;2)國家政策推進低於預期;3)晶片技術創新低於預期;4)新建晶圓廠產能投產低於預期。
1 以小見大,洞察全球CPU產業發展規律
1.1
以史為鑑,復盤Intel和AMD發展史
全球CPU產業已然形成雙寡頭格局
根據第三方數據,目前Intel和AMD已經成為全球CPU寡頭。根據IDC市場研究公司的數據,2010年,Intel在全球X86微處理器(包括臺式機、筆記本和伺服器市場)的佔有率超過80%,而AMD只有不到20%,剩下約1%是包括VIA在內的其他品牌。
同時,根據ZDC網際網路調研中心2018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中國CPU市場品牌關注比例中英特爾仍舊以70.8%的絕對優勢領先,而AMD僅有29.2%的關注比例。
從財務指標數據來看Intel處於領導地位。根據公開的財報數據,Intel在2018年財年的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708、210億美元,而同期AMD對應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65、3.40億美元,在收入端和淨利端,前者分別約為後者的11、62倍,可以充分說明Intel目前處於行業的龍頭地位。同時,從歷年兩家公司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數據看出,Intel公司盈利水平大幅超越AMD,其中Intel毛利率平均超出AMD30個百分點,淨利率平均高於AMD15個百分點。
創立伊始錯位競爭,存儲市場受挫後轉戰微處理器
Intel與AMD公司的創始人期初都來自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隨著仙童半導體公司逐步將戰略中心從半導體領域轉移到攝影器材領域,兩家公司的創始人先後離開並創立了自己的公司。Intel公司的創立人員主要由三位頂尖的工程師組成,所以其成立伊始就決定了自身的發展是以技術為導向,擔任技術創新者的角色;而相比之下,AMD公司的創始人由於是銷售出身,所以其發展戰略上採取了技術跟隨與模仿的方式。
表1:Intel和AMD創立之初的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早期Intel和AMD公司都聚焦在存儲領域。Intel在創立之初主要從事存儲器的研發與銷售,雖然當時也生產並推出微處理器產品,但是主要的利潤貢獻是存儲器產品。放眼國際市場,20世紀70-80年代的日本和韓國湧現了一大批半導體企業,全球存儲器市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根據《戰略就是命運》的數據統計,Intel在存儲器市場的份額從1974年的82.9%下降到1984年的1.3%,公司亟待轉型。
表2:Intel存儲產品歷史市場佔有率情況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雙雄抓住計算機微型化浪潮,成功轉戰CPU市場。隨著1975年第一個桌面計算器Altair8800的誕生,計算機微型化大幕正式開啟。隨著「藍色巨人」IBM正式進軍微型計算機領域,由於Intel在微型處理器的技術領先,所以成為了IBM的第一供應商,但IBM為了防止CPU廠商一家獨大,要求Intel將技術授權給一家二級供應商。由於公司的淵源關係,Intel將自身的8086處理器技術授權給了AMD公司(備選公司還有摩託羅拉、Zilog、國民半導體、仙童半導體),同時AMD公司也放棄了自身的競爭產品,成為了Intel的後備供應商。看到了計算機微型化的時代浪潮,Intel在1986年宣布戰略轉型,將重心放在了微處理器的發展上面。
圖7:AMD8086處理器樣圖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表3:Intel戰略重心轉移前在微處理器領域的進展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巨頭Intel在1986年-1997年全面領跑
Intel轉戰CPU市場後一路領跑。Intel巨頭在將重心放到處理器上的同時發布了其戰略目標:(1)保持公司體系架構在微處理器市場的領導地位;(2)成為386和新一代以公司體系架構為基礎的微處理器的獨家供應商;(3)成為世界級的製造商。為此Intel在1987年提前結束了在5年前與AMD籤訂的技術交流協議,停止向AMD公司授權386技術,兩家公司長達7年的官司由此開始,雖然AMD最終勝訴,但也失去了PC發展的黃金階段。
表4:Intel和AMD在1986年至1997年間微處理器進展情況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1997年-2006年Intel戰略失誤,AMD崛起
英特爾為了徹底封鎖競爭者在CPU領域的發展路徑,利用自身的強大市場佔有率欲實現獨立封閉的發展策略:①放棄當時主流的Socket7接口,發布了擁有獨家專利的Slot1接口,使得AMD等廠家的晶片沒法在Intel的主板上適用;②放棄X86機構體系,投資數億資金研發64位處理器安騰(Itanium)。最終Slot1接口並未被市場接受,同時由於安騰處理器缺乏配套應用而失敗,以上因素給了AMD迎頭趕上的機會。
Intel想通過Slot1接口消滅掉其他兼容性廠商,使得消費者如果想升級CPU到奔騰Ⅱ就必須將主板換掉。而當時Socket 7 的成本較為低廉且能夠滿足各項負載的需求,所以AMD適時推出基於Socket 7插座標準的K6微架構產品,最終獲得了市場認可。
同樣的,Intel過高的估計了自身在產業鏈的霸主地位,想通過研發不兼容X86體系的64位Itanium(安騰)處理器來消滅競爭對手,最終由於缺乏配套軟體應用而失敗。AMD以此為契機,推出兼容X86面向伺服器的64位晶片Opteron(皓龍)處理器和桌面級的兼容前期產品的64位微處理器Athlon64,實現了產品大賣。
表5:Intel和AMD在1996年至2006年間微處理器進展情況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整理
從股價和市場佔有率的角度看AMD的高光時刻。從CPU的市場佔有率來看,AMD公司的CPU市場份額佔比在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幾乎與Intel平分秋色;同時從股價角度來看,AMD股價在2006年也達到了一個高峰,相對Intel的股價表現亮眼(縱觀Intel和AMD的歷史股價走勢,Intel股價趨勢向下而AMD趨勢向上且大幅跑贏Intel的次數較少)。
圖10:Intel和AMD歷史市場佔有率
數據來源:Passmark、西南證券整理
圖11:Intel和AMD歷史股價走勢圖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整理
2007年-2017年,Intel重新奪回CPU寶座
在短暫落後AMD後,2008年英特爾重磅推出酷睿架構,以超高能效比的優勢重新確立CPU龍頭地位。酷睿產品推出在PC市場大獲成功,在移植到臺式機後的酷睿2更是將AMD市場份額大幅奪回。此後的Intel推出的產品不論是在產品性能方面還是在製造工藝方面,都領先於AMD,並坐穩了CPU龍頭寶座。
表6:Intel和AMD在2008年至2017年主要CPU產品一覽
數據來源:Inter官網、AMD官網、西南證券整理
1.2
技術創新和正向循環邏輯成為致勝法寶
縱觀Intel和AMD公司的發展過程,我們認為技術不斷創新和正向循環邏輯是行業競爭的致勝法寶。首先,CPU作為IC產業的重要領域,具備高技術含量的屬性,在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時代背景下,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其次,由於CPU產業本身所具有的摩爾定律以及飛輪效應,企業自身實現正向良性循環發展至關重要:1)企業憑藉技術優勢,率先推出性能較好的新產品,推動產業升級;2)率先推出新產品的企業採取高價定價策略,攫取行業高額利潤;3)等競爭對手推出同類型產品後,領先企業利用學習曲線形成的成本優勢,主動降價打壓對手;4)在技術不斷積累的同時,領先企業繼續推出更新一代高性能產品,並周而復始。
圖12:Intel的正向循環邏輯框圖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整理
2 多重因素導致國產CPU發展處於落後局面
2.1
摩爾定律鞏固產業巨頭先發優勢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時間較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進入了集成電路的產業化發展),而我國從21世紀初集成電路產業才開始有所起色(主要推動因素為國發18號文《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根據Intel創始人戈登·摩爾的定義,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摩爾定律的存在使得晶片巨頭的先發優勢得以鞏固和加強。領先廠商技術領先,通過不斷的研發投入保持產品競爭力。當追趕廠商的產品跟上的時候,領先廠商通過主動降價迫使追趕廠商無利可圖,利用資金和規模優勢擠垮追趕者,持續保持領先優勢。
2.2
CPU產業鏈部分環節自主化能力弱
在CPU產業鏈環節中,主要涉及晶片設計軟體、指令集、晶片設計、製造設備、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環節。具體來看:1)晶片設計軟體主要是EDA,目前該軟體主要的市場提供者是SYNOPYS、Cadence、Mentor三家美國公司,國內EDA軟體供應商較少且實力距美國企業有一定差距;2)在指令集方面,按照指令集複雜程序主要分為精簡指令集(以ARM、MIPS、PowerPC等為代表)和複雜指令集(以X86為代表),上述指令集產權均歸屬於國外公司所有;3)晶片設計,主要是連接電子產品、服務的接口,能夠提供晶片設計方案的公司以國外企業居多;4)製造設備,即生產晶片的設備,比如光刻機等核心設備仍然依賴於國外公司;5)晶圓代工,將晶片從設計圖紙到產品的過程,目前國內廠商已經有了一定積累;6)封裝測試,對晶片進行測試,保證產品品質,這個環節國內有的公司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圖15:晶片產業鏈全流程一覽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2.3
飛輪效應加深晶片寡頭生態護城河
國產CPU發展進度不及預期,缺乏生態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標目前較為成熟的Wintel生態體系,國產CPU在匹配作業系統、各種各樣的應用軟體等軟體層面以及在印表機、掃描儀、滑鼠等硬體層面都比較欠缺。
在缺乏生態支持的情況下,國產CPU在民用市場銷售不佳,主要的應用集中在航天航空、軍工等細分領域。由於細分領域的CPU市場規模有限,高昂的流片、製造成本需要通過高企的晶片價格收回成本;高企的價格使得國產CPU在市場中沒有性價比優勢,從而銷量欠佳,進而導致資金回流困難;企業沒有辦法將更多的資金持續投入到研發新產品中去,在產品的代際和性能上就會弱於市場同類產品,進入惡性循環狀態。
3 三大條件助力晶片產業實現國產替代
3.1
晶片工藝技術臨近極限,為後發者趕超提供可能
集成電路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矽晶片直徑的變大和電晶體製程的變小。隨著過去上百年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矽晶片的直徑已經有4寸擴大到12寸,而電晶體工藝規格已經從最初的5微米縮小到5納米,縮小了將近1000倍。
在業界,7nm的工藝技術幾乎是商業化生產的極限,因為當晶片工藝規格小於7nm的時候,就會出現量子隧穿效應,導致製造成本急劇提升,同時光刻機的產能瓶頸也使得7nm低製程的晶片量產變得非常困難。
我們從國產晶片和Intel晶片的工藝演進過程來看:1)Intel晶片的工藝隨著代際的更迭,其難度和花費的時間也越來越長;2)對標Intel的晶片製作工藝,國產晶片的製作工藝已呈現出加速追趕的態勢,在摩爾定律逐漸失效的情況下,兩者的差距有望進一步縮小。
事實上,近年來晶片工藝製程的縮小所需要的周期越來越長,摩爾定律正在逐漸失效。當晶片製程進入到28nm以內,新一代製程晶片的研發周期變得非常長,而長周期客觀上可能給大陸半導體產業的持續追趕帶來機遇。
圖20:國內外晶片工藝製程及時間對照圖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整理
3.2
大陸承接IC產業轉移,核心環節自主化能力加強
從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首次發明電晶體以來,IC產業出現過2次產業轉移的浪潮。首先,美國德州儀器(TI)公司發明第一塊集成電路板,計算機IC 產業開始蓬勃發展。80年代,日本通過「引進+自主」的模式,設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L)項目,實現第一次IC產業轉移。90年代初,韓國受益於封裝、製造環節的轉移浪潮,發展全產業鏈模式;90年代末,以臺積電為代表的企業開啟超級代工的工研院模式,實現第二次IC產業轉移。
進入21世紀後,中國作為晶片製造的後起之秀開始加速跟進和追趕,中芯國際、華虹宏力、武漢新芯等廠商加大投產力度,第三次IC產業轉移浪潮正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的進行。
表7:技術進步與半導體產業的轉移
數據來源:CSDN,西南證券整理
根據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SEMI)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中國半導體產業掀起發展新高潮,在建、新建晶圓廠項目投資額近萬億元,其中大量的資金將投向設備購買。過去兩年全球共興建十七座12寸晶圓廠,有10座設在中國大陸,其中8座已經開始量產,同期間日本與韓國僅各增加一座產線。
表8:17-18年中國大陸興建的8座實現量產的12寸晶圓廠
數據來源:SEMI,西南證券整理
3.2
大基金彰顯國家意志,國產晶片生態逐步形成
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新的綱領性文件《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吹響了晶片產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號角。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正式成立。目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已經投資完畢,二期已經開始資金募集。
從投資領域來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在晶片製造、設計和封測領域分別投資了311億、163億和70億,佔總投資的54%、29%和12%。
目前,無論是伺服器、PC領域還是消費電子領域,國際上主流的以晶片+作業系統為基礎的生態環境已經形成,如Wintel(Windows+Intel)聯盟、Quandroid(Qualcomm+Android)聯盟等。我們以PC領域為例,Wintel聯盟壟斷桌面端長達20多年。依靠英特爾的摩爾定律和微軟Windows系統的升級換代,雙方通過共同轄制下遊PC生產商,形成產業生態聯盟,加厚護城河。
目前我國CPU和作業系統的生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例如,以飛騰(Phytium)CPU+麒麟(Kylin)OS為基礎形成「PK體系」,該體系可支撐絕大部分國內外主流的IT應用的軟硬體環境及其關聯的產品,兼容ARM標準,支持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形成的中國架構,是綠色、開放、共享的技術架構和商業模式。
表9:國內外晶片+作業系統生態聯盟
數據來源:各公司官網,西南證券整理
4 晶片國產替代空間巨大,技術領先廠商有望受益
4.1
集成電路自給率低,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根據2014年的《經濟藍皮書》, 90%的晶片來自於國外採購,包括計算機、消費電子、網絡通信、汽車電子等領域,而國產CPU晶片只佔市場10%份額。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鑑》的數據,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達到了2271億美元,其中涉及到處理器及控制器的進口金額約1047億美元,佔比超過46%。
圖23:我國曆年晶片進口金額情況(億美元)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整理
根據IC insights統計數據,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自給率不斷提升,2018年為13%,2020年有望提升至15%,但仍處於較低水平,國產替代的空間非常大。
圖24:近十年我國集成電路自給率水平不斷提升
數據來源:C insights、西南證券整理
從具體晶片類型來看,我國在伺服器、個人電腦、可編程邏輯設備、數位訊號處理設備等領域市佔率接近0的水平,即使部分國產晶片(如飛騰)已經在黨政軍部門得到應用,但企業市場基本被國外品牌如Intel和AMD把持,可替代空間非常大。
表10:當前國產晶片在各應用領域的市佔率情況
數據來源:《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現狀分析》,西南證券整理
目前CPU主要應用領域為PC機和伺服器,其應用空間廣闊,且在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PC領域以及伺服器領域的國產替代相較於2C端的手機晶片國產替代更易執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PC屬於政府統一採購,在國家自主可控要求下較易實現;伺服器領域主要是2B用戶,較2C端而言形成替代相對容易),故我們對於CPU晶片替代規模的測算主要聚焦於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PC領域和伺服器領域。
根據《2016年度人力資源和社保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共有公務員719萬,同時根據《江西省科研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研究》,我國事業單位總數將近140萬,其從業人員數量接近4000萬人。上述兩者加起來的人員總數約為4719萬。同時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測算,我國伺服器規模在2019年-2020年將分別達到1045.7、1273.7億元,對應的CPU替換空間為310.2-377.9億元。
總體而言,國產CPU晶片替換規模約在820億到1500億左右,空間巨大。
表11:我國PC和伺服器領域市場空間測算
數據來源:《2016年人力資源統計公報》、中國產業信息網、西南證券整理
4.2
自主可控進程加速,國產晶片迎來發展良機
由於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較晚,但IC產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科技戰略至關重要,所以政府近年出臺了很多集成電路產業扶持政策(近日,政府在5月8日的國務院會議決定延續集成電路和軟體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同時,受到近期中興、華為事件的影響,國內已充分認識到實現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可控對國家安全的重大意義,所以我們判斷後續國家在關鍵領域實現自主可控的進程將提速。
表12:我國鼓勵集成電路政策一覽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目前我國的國產CPU主要有申威、宏芯、飛騰、兆芯、龍芯、海光晶片等,採用授權和自研結合的方式獲得架構,指令集主要有X86指令集、MIPS、ARM指令集、POWER以及Alpha。從目前國產CPU的應用領域來看,主要集中在桌面/可攜式終端以及伺服器領域,其中申威由於是軍方項目故主要應用於軍工領域。
表13:國產晶片基本情況一覽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我們認為,主頻、製程和功耗是晶片最核心的3個性能指標:
1)主頻:指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蕩的速度,一般來說主頻越高,CPU的運算速度越快。當前主流的桌面電腦主頻在2.2GHz以上,高端電腦的主頻在2.7GHz以上。
2)製程:是指在生產CPU過程中,集成電路的精細度,也就是說精度越高,生產工藝越先進。當前主流的晶片製程在28-14nm左右,高端晶片製程甚達到7nm的精度。
3)功耗:一般用TDP表示,是CPU電流熱效應以及CPU工作時產生的單位時間熱量。一般來說TDP越大,表明CPU在工作時會產生的單位時間熱量越大。
表14:國產CPU晶片系列產品一覽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整理
在國產CPU替代的趨勢下,與Intel晶片性能最接近的產品將更容易完成替代。目前,Intel的CPU晶片無疑是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未來也是在設備中被替代的主要對象,考慮到替換的可行性和用戶體驗,我們認為國產CPU指標越接近Intel就越易替換。下表主要著眼於CPU三個重要的指標(主頻、工藝和功耗)進行對標,可以看出在伺服器和桌面計算機領域,海光、飛騰、Kunpeng920晶片的指標參數與Intel的CPU參數較為接近,有較大的替換可能性。
表15:國產CPU晶片與Intel產品對比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
5 國產化核心受益標的
5.1
中國長城(000066)
公司是中國電子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的專業子集團,核心業務覆蓋自主可控關鍵基礎設施及解決方案、軍工電子、重要行業信息化等領域,能夠做到從晶片、整機、作業系統、中間件、資料庫、安全產品到應用系統等計算機信息技術各方面完全自主可控且產品線完整的上市公司。
2016年2月,通過換股合併、重大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三個步驟,長城電腦吸收合併長城信息,置出虧損資產冠捷科技,注入中國電子子公司中原電子和聖非凡。2017年3月,公司與華大半導體就轉讓天津飛騰晶片13.5%的股權達成協議,飛騰晶片成為中國長城重要的資產之一。
圖25:長城電腦與長城信息合併前後的股權結構圖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整理
目前公司業務包括高新電子、電源產品、信息安全整機及解決方案三大主業,營業收入分別為40億、30億和19億。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0億元,同比增長5.3%,實現歸母淨利潤9.9億元,同比增長69.9%。2016年與2017年之間財務數據的巨大變動主要是由於當年2家上市公司換股合併、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所致。
加強自主可控領域布局,實現多方面重點突破。目前公司以「網絡安全與信息化」作為發展主線,推進加強自主可控能力建設,大力推進由單一產品向產品+解決方案轉變,與中國軟體、百度、金蝶、科大訊飛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展開生態合作完善PK體系應用,並形成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實現安全可靠產品由可用向好用的轉變。2018年網絡安全業務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基於飛騰平臺的終端和伺服器產品性能保持領先,在國家某重點升級替代項目中佔有率均為第一;實施「點亮工程」,在金融、醫療等多個關鍵行業成功實現基於PK架構產品的軟體適配遷移;聯合湖南省政府重點打造了全國首個省級PK體系的適配中心;隨著國產化信息系統替代明顯加速推進,基於飛騰平臺的產品業務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CEC構建PK生態系統日趨成熟,中國長城卡位自主可控核心環節。在IT產業鏈中,CPU+OS是構建生態系統的基礎,CEC基於飛騰CPU和中標麒麟作業系統構建了PK生態系統,未來有望成為中國的IT產業主流生態體系。中國電子已形成了從晶片、作業系統、整機、中間件、資料庫、安全產品到應用系統的完整自主可控產業體系,產業鏈聯動優勢明顯。入股飛騰完成後,中國長城有望成為全部配件及整機研發製造均能獨立完成的龍頭企業,處在中國電子自主可控業務核心位置。
5.2
中科曙光(603019)
公司主營高性能計算機(包括通用伺服器和高性能伺服器)、軟體技術與服務、存儲產品,目前已經成為國內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領軍企業。公司的下遊客戶主要分布於軍隊、政府、網際網路企業、教育、氣象、醫療等領域。受益於新一代信息建設的需求拉動,公司近年營收和利潤端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其中2018年全年實現營收90.6億元,同比增長43.9%,實現淨利潤為4.7億元,同比增長39.4%。
超算訂單穩步增長,伺服器出貨量穩定放量。超算中心主要滿足包括航天、國防、石油勘探、氣候等領域對於高速運算的要求,目前我國超算中心機器上榜總數量為167套,(超越美國的165套),其中作為國內超算巨頭公司為中國貢獻了51套。同時,受益於下遊網際網路巨頭(包括但不限於阿里、騰訊、百度、頭條等)雲計算業務擴張對於伺服器的需求,以及企業和政府在自主可控趨勢下對於國產伺服器的採購需求,公司伺服器出貨量有網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海光晶片有望助力公司毛利率提升。目前,伺服器行業受制於上遊核心器件價格高企(上遊核心部件晶片、存儲、硬碟等均被國外巨頭把控,其產品價格高企壓低伺服器毛利率),以及下遊巨頭廠商議價能力較強(下遊需求量較大的廠商,如騰訊、阿里等,有較高的議價權),使得伺服器行業的毛利率較低。公司積極向產業上遊布局,其中旗下的海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獲得AMD公司的ZEN架構的授權,同時與AMD合資成立成都海光微電子(主要負責CPU的IP授權和生產)和成都海光集成電路(主要負責CPU設計與銷售),在CPU國產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生產的CPU晶片有一部分會用於目前公司的伺服器上,對公司伺服器的毛利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與此同時,CPU晶片的量產會為海光信息貢獻利潤的同時增厚公司業績。
圖30:海光信息公司股權結構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西南證券整理
海光預期進展順暢,有望提升公司價值。假設海光CPU晶片初期面向的是560萬替代市場,能夠佔有30%市場份額,每顆晶片售價4000元,則總的收入體量為67.2億元,按照30%淨利率測算,海光晶片總的利潤貢獻為20.2億元。參考晶片估值水平,保守給予30-40倍,則海光公司整體估值為600-800億。公司持有36.4%的海光股權,對應間接提升公司218-291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