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我們理應為此感到驕傲,感到自豪。但是,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西風東漸,一些洋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很快席捲神州大地,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推崇。尤其是城市裡的年輕一代,過洋節已成為一種時尚,吃蛋糕、送玫瑰的現象司空見慣。更多的人認為這是時代的潮流、社會進步的表現,不然,就會被笑為「老土」,成為落伍者。最近幾年來,除了春節,人們大都熱衷於過西方的洋節日,而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卻遭遇「寒流」,倍受冷落,即便是傳統節日中的重頭戲--春節給人們的感覺也是年味越來越淡。對於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來說,自己一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已陷入邊緣化的尷尬境地,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和悲哀。
1.中國傳統節日為何受到冷落
傳統節日的「邊緣化」,傳統文化的受到衝擊,西方節日的被追捧,究其實質,與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意識形態的改變密切相聯。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單一的。
第一,我國的傳統節日多是產生在農業文明時期,如春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是建立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在農業文明的社會裡,為了放鬆和調節生活節奏,人們往往會暫停手中的農活兒,騰出時間來過節。現代城市生活早已打破了我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空間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節日賴於存在的土壤發生了改變。
第二,生產方式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的迅速傳遞,衝擊了人們封閉的傳統觀念,甚至出現了觀念上「破舊」和行動上「立新」之間的矛盾,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難免要打折扣。傳統節日多源於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如春節祭灶、端午祭龍、中秋祭月等。進入現代社會,新的文化和思潮大量湧入人們的視野和心靈,很多時候,傳統節日的由來及其文化淵源被現代人盲目地視為迷信,構成傳統節日的種種習俗和儀式以及人們產生的情感和心理體驗也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淡漠。
第三,中國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同時受到傳統宗法制度的影響,所以一般以家庭為基準形成閉合空間。進而言之,中國人的思維也以家庭為中心,以聯絡感情為主題,是相對封閉和狹隘的。傳統節日可以看作是家人團聚的符號,主要是強化血緣關係,但往往把非血緣的他人拒之門外。
第四,傳統節日載體單一。中國傳統節日雖然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可是挖掘尚且不夠,載體過於單一,形式沒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缺乏與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又多停留在物質消費上,輕視精神交流。比如春節看「電視晚會」,中秋購買月餅,端午節吃粽子--這種一家一戶的閉門過節,形式單一、呆板,沒有新意,對於很多人來說反倒是一種負擔。
2.洋節日為何受到青睞
西方洋節日之所以受到青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洋節日沒有固定的模式,且經過這些年在中國的傳播改造已帶上了某些中國特色,於是便具有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具有新奇、刺激、溫馨、浪漫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放鬆和釋放情緒的心理需求。比如迷人的聖誕節,人們能夠沉醉於平安夜,互相祈禱一生平安。
第二,商家和媒體的大肆炒作。在國外強勢經濟文化大背景下,假日經濟成為近年來國內最大的黃金增長點。商家和媒體看中了「洋節」的市場與時尚,展開宣傳攻勢,引領了民眾對節日的消費潮流,使得洋節日能在中國「一火再火」。當傳統節日的蛋糕被分割完畢,商家便瞄準了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這些新興的利潤增長點。
第三,洋節日為人際交流提供了媒介,適應了當今中國社會群體的需求。西方節日超出了家庭範圍,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它更注重與非血緣者的接觸,適應了社會群體的心理需求,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得到中國社會的認同,這是人們社會心理行為的一種自我選擇。
3.關於東西方節日文化碰撞的思考
首先,針對國人對待傳統節日與洋節日的不同態度,我們理應辯證地加以看待。
第一,過洋節是一種對現實壓力的釋放,不是文化侵略。洋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好比蛋糕與壽桃,喜歡哪一種應該視個人口味而定。無論選擇哪個節日,最重要的是在熱熱鬧鬧中交流親情、友情、愛情,釋放現代生活的壓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民眾的生活方式日益趨同,洋節日對於年輕人而言,文化意味算不上很濃,並不構成文化侵略,不應該把洋節日看成洪水猛獸。
第二,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充分尊重洋風俗。美國總統布希、英國王子查爾斯也曾向當地華人祝賀中國春節,並有許多西方家庭歡慶這一節日。對洋節日的熱衷,體現了我們對洋風俗的尊重。回顧歷史,我們的祖先也曾廣泛地吸收各國先進文化,集眾長於一身,使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因此,我們現在也要敢於接受外來優秀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洋節日可以裝飾我們的生活,可以給我們帶來歡樂,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聖誕節驚人的消費,盲目的攀比;愚人節誇張的玩笑,肆意的捉弄,使本是快樂的節日變成了生活的負擔和累贅,甚至引起人們之間的誤會。因此,對洋節日不可過分狂熱,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