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日PK舶來洋節日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我們理應為此感到驕傲,感到自豪。但是,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西風東漸,一些洋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很快席捲神州大地,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推崇。尤其是城市裡的年輕一代,過洋節已成為一種時尚,吃蛋糕、送玫瑰的現象司空見慣。更多的人認為這是時代的潮流、社會進步的表現,不然,就會被笑為「老土」,成為落伍者。最近幾年來,除了春節,人們大都熱衷於過西方的洋節日,而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卻遭遇「寒流」,倍受冷落,即便是傳統節日中的重頭戲--春節給人們的感覺也是年味越來越淡。對於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來說,自己一些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已陷入邊緣化的尷尬境地,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和悲哀。

 

    1.中國傳統節日為何受到冷落

 

    傳統節日的「邊緣化」,傳統文化的受到衝擊,西方節日的被追捧,究其實質,與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意識形態的改變密切相聯。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不是單一的。

 

    第一,我國的傳統節日多是產生在農業文明時期,如春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是建立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在農業文明的社會裡,為了放鬆和調節生活節奏,人們往往會暫停手中的農活兒,騰出時間來過節。現代城市生活早已打破了我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空間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節日賴於存在的土壤發生了改變。

 

    第二,生產方式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的迅速傳遞,衝擊了人們封閉的傳統觀念,甚至出現了觀念上「破舊」和行動上「立新」之間的矛盾,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難免要打折扣。傳統節日多源於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如春節祭灶、端午祭龍、中秋祭月等。進入現代社會,新的文化和思潮大量湧入人們的視野和心靈,很多時候,傳統節日的由來及其文化淵源被現代人盲目地視為迷信,構成傳統節日的種種習俗和儀式以及人們產生的情感和心理體驗也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淡漠。

 

    第三,中國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同時受到傳統宗法制度的影響,所以一般以家庭為基準形成閉合空間。進而言之,中國人的思維也以家庭為中心,以聯絡感情為主題,是相對封閉和狹隘的。傳統節日可以看作是家人團聚的符號,主要是強化血緣關係,但往往把非血緣的他人拒之門外。

 

    第四,傳統節日載體單一。中國傳統節日雖然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可是挖掘尚且不夠,載體過於單一,形式沒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缺乏與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又多停留在物質消費上,輕視精神交流。比如春節看「電視晚會」,中秋購買月餅,端午節吃粽子--這種一家一戶的閉門過節,形式單一、呆板,沒有新意,對於很多人來說反倒是一種負擔。

 

    2.洋節日為何受到青睞

 

    西方洋節日之所以受到青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洋節日沒有固定的模式,且經過這些年在中國的傳播改造已帶上了某些中國特色,於是便具有了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具有新奇、刺激、溫馨、浪漫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放鬆和釋放情緒的心理需求。比如迷人的聖誕節,人們能夠沉醉於平安夜,互相祈禱一生平安。

 

    第二,商家和媒體的大肆炒作。在國外強勢經濟文化大背景下,假日經濟成為近年來國內最大的黃金增長點。商家和媒體看中了「洋節」的市場與時尚,展開宣傳攻勢,引領了民眾對節日的消費潮流,使得洋節日能在中國「一火再火」。當傳統節日的蛋糕被分割完畢,商家便瞄準了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這些新興的利潤增長點。

 

    第三,洋節日為人際交流提供了媒介,適應了當今中國社會群體的需求。西方節日超出了家庭範圍,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它更注重與非血緣者的接觸,適應了社會群體的心理需求,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得到中國社會的認同,這是人們社會心理行為的一種自我選擇。

 

    3.關於東西方節日文化碰撞的思考

 

    首先,針對國人對待傳統節日與洋節日的不同態度,我們理應辯證地加以看待。

 

    第一,過洋節是一種對現實壓力的釋放,不是文化侵略。洋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好比蛋糕與壽桃,喜歡哪一種應該視個人口味而定。無論選擇哪個節日,最重要的是在熱熱鬧鬧中交流親情、友情、愛情,釋放現代生活的壓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民眾的生活方式日益趨同,洋節日對於年輕人而言,文化意味算不上很濃,並不構成文化侵略,不應該把洋節日看成洪水猛獸。

 

    第二,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充分尊重洋風俗。美國總統布希、英國王子查爾斯也曾向當地華人祝賀中國春節,並有許多西方家庭歡慶這一節日。對洋節日的熱衷,體現了我們對洋風俗的尊重。回顧歷史,我們的祖先也曾廣泛地吸收各國先進文化,集眾長於一身,使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因此,我們現在也要敢於接受外來優秀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洋節日可以裝飾我們的生活,可以給我們帶來歡樂,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聖誕節驚人的消費,盲目的攀比;愚人節誇張的玩笑,肆意的捉弄,使本是快樂的節日變成了生活的負擔和累贅,甚至引起人們之間的誤會。因此,對洋節日不可過分狂熱,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相關焦點

  • 洋節PK傳統節日
    從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民意調查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從參與的人數和對把傳統節日設置為法定假日的支持率上,都可以看到國人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和認同。但是,在記者的調查採訪中很多人也表示,傳統節日在運行了千百年以後其文化內涵並沒有得到深入挖掘,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節日的形式流於以吃喝為主,更像是一個人們放假或聚餐的藉口。
  • 傳統節日讓遙遠的記憶更鮮活
    千百年來,這樣的一種儀式感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遺韻,跨越時空、芬芳至今。傳統節日或者說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一直存續於血脈人心,留存在民族基因,歷久彌新、耐人咀嚼。撫今追昔 傳統節日增進民族凝聚力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延續至今的傳統節日年深日久、習俗頗多,透過這些節日風俗,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的社會生活,感悟古人的人文情懷。
  • 吃粽子是什麼傳統節日 節日和粽子簡單介紹
    吃粽子是什麼傳統節日 節日和粽子簡單介紹時間:2020-12-11 23: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吃粽子是什麼傳統節日 節日和粽子簡單介紹 1、是端午節。 2、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闢邪的節日。
  • 三年級同步作文《中華傳統節日》,細講題目、開頭結尾、具體思路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文《中華傳統節日》細緻講解。今天的內容包括「寫作範圍」、「作文題目」、「作文開頭」、「具體思路」、「作文結尾」、「作文分段」。孩子們對傳統節日有很大的誤解,他們認為「中華傳統節日」等同於「中國節日」,於是部分孩子們會寫關於元旦、國慶節的作文。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意義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 最美中國色之一:中華節日篇
    弘揚中華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即日起,環球網聯合中瀾視訊推出十集中英文系列短視頻《最美中國色》,涉及節日、武術、民樂、烹飪、文遺、書畫、園林、非遺、戲曲、醫藥等,從農事節氣到生態倫理,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民間藝術,無不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基因,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理與倫理觀念。
  • 如何守望傳統節日? 專家解讀節日文化傳承隱憂
    新華社發   4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這本是一個慎終追遠,感恩先人的節日,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一節日在城市尤其是年輕人中已儼然與普通假日無二,傳統傳承令人擔憂。
  •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它以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可是在繼承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現實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國人對於弘揚傳統文化,關注傳統節日的意識越來越淡薄,每逢過節,我們關注的並非傳統節日文化,而是各種節日美食。
  • 端午:傳統節日讓遙遠的記憶更鮮活
    當傳統節日被賦予了人文情懷,便如同黃鐘大呂,哪怕穿越歷史長河,也能在現代人心中激蕩迴響,凝聚中華兒女的民族力量。 與時俱進 傳統節日彰顯時代創新力 傳統節日流傳至今,足見其生命力之頑強,但日月輪轉,傳統節日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也有波瀾。
  • 以陽曆計算的「元旦」,應該算「外來節日」還是「傳統節日」?
    「節日」中有一種特殊的存在,極容易引起誤會 如今一提到「節日」,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兩種,即傳統節日和外來節日。 由此,很多節日不能簡單地做「傳統」和「外來」的區分,節日的內涵是不斷變化的。
  • 春節-中國人最喜歡的傳統節日
    春節,是每個中華人民都非常重要的節日。中華人民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辭舊迎新,設立了春節這個傳統節日。春節這個節日,也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靠中華人民幾代相傳至今,大年三十包餃子,守歲,新的一年的到來,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又長大了一歲,它的重要性,和西方的聖誕節是相提並論的。
  • 讓傳統節日的文化之水源遠流長
    □葉秋12月21日是中國24節氣中的冬至,這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每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節日,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內涵,都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點。
  • 發掘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
    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嚮往,越來越煥發出時代的「味道」,彰顯文化範兒。在文化傳播層面,全國各地博物館在端午節期間舉辦系列專題展覽、體驗和社會教育活動,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節日思想薰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休閒消費領域,結伴登山、龍舟競賽等,賦予了這一古老節日現代的儀式感。
  • 聰明節是什麼節日 聰明節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螞蟻莊園[多圖]
    聰明節是什麼節日的別稱?聰明節跟我國哪個傳統節日是一個節日?知道聰明節的小夥伴肯定不多,小編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看到、聽到聰明節。好多小夥伴都在問聰明節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帶著大家來學習一下!2021年螞蟻莊園每日答案合集
  • 《文明新風》讓小朋友愛上傳統節日!鹿城「我們的節日」從冬至開始...
    12月22日冬至,作為2020年的最後一個傳統節日,白鹿城特別不一樣。全區14個街道131個社區、村,100多家幼兒園、學校,12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130多個銀行網點,加入到「我們的節日」行列,滿城都是瀰漫著熱騰騰的湯圓香氣。
  • 倡議書: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人,我們決不能冷落自己的傳統節日。為此,河間市文明辦發出以下倡議:一、理性思考,重視傳統節日理性看待西方節日和文化,不盲從,不崇洋媚外,不跟風,不組織,不參與以西方節日為名義的慶祝活動,不轉發與西方節日有關的信息、不購買、不贈送西方節日禮物。重視中華傳統節日,從我做起!
  • 「我們的節日」彰顯傳統文化生命力
    不少人覺得傳統節日的味道比過去淡,儀式感不強,人們也對相關文化缺乏了解。這不是小事。馮驥才寫道,「每逢過年,我都會覺得土地是熱的,都會感到民族這個概念變得更實在、更動情。」傳統節日與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有深刻的聯繫,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反映了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 傳統端午走上網際網路節日「意義+」
    廣大網民可登錄PC端主頁面、手機端頁面參與活動,了解端午知識、參加趣味遊戲,體味中華傳統文化。「網絡中國節」主題活動是光明網與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聯手推出的「國學大觀園」系列活動中的一個。專題包含端午節起源、風俗、文化、詩詞欣賞、漫畫、圖解、「書說端午」視頻節目,以及「端午小狀元」闖關遊戲等,同時邀請國學大師、專家學者與大家共聊端午話題。
  •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小學二年級課文《傳統節日》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識字單元第2課《傳統節日》,是根據傳統民謠改寫的一首描寫傳統節日的韻文。課文《傳統節日》按照農曆的順序,按照過節順序介紹了我國的幾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篇課文是讓二年級的小學生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通過對節日的回憶感受傳統節日的特點,進而激發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情感的一篇課文。課文不論是內容結構,還是思想感情都非常地好。然而老師們在講這篇課文時候,卻有太大地無奈。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人要過哪些傳統節日
    說到蒙古族,成吉思汗這位歷史人物大家都熟悉,蒙古人和漢族有著不同的風俗文化,那麼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聊聊。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1、那達慕大會  在節日的當天,蒙古人會舉行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十分熱鬧。
  • 傾聽導師說作文:三語下冊,第三單元習作《中華傳統節日》
    人教版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主題是《中華傳統佳節》。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冬至(12月21——23日之間)、除夕(年尾最後一天)傳統節日與往常說的節日不是一個概念。傳統節日也屬於往常節日,但往常的節日不一定是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