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老茶館
黃自宏
在四川,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街頭巷尾茶館的火爆,有甚於後來的網吧、水吧。紅到全國的巴蜀笑星李伯清,也是從成都的茶館說書,開始起步的。
當時的四川大街小巷茶館,跟著名話劇《茶館》中的場景有幾分相似:蓋碗茶、長鼻開水壺、四方木桌、竹製椅子。那時並沒什麼娛樂設施,電視機甚至都還沒普及,但茶館一般有一個大電視機。當時還沒啥飲料,除了瓶裝橘子檸檬汽水,相比冰棍、冰粉涼糕一類的一次性消費,在茶館,只要泡上一杯茶,就可以反覆衝泡,隨你坐到幾點,從開門一直到打烊,一般老闆都不會逐客的。當然,茶館裡消費娛樂的,一般以中老年為主。因為,這樣一杯茶,當時兩毛錢一碗。
當時主要靠炭火燒水,所以一般的茶館,還兼職賣開水,5磅暖瓶的一毛一瓶,8磅的暖瓶兩毛一瓶。至於茶館裡的茶葉,一般以普通綠茶和茉莉花茶為主,在茶館喝茶的顧客,大多也不是去品茶的,而是去湊熱鬧和感受氛圍。
當時鎮上的有線電視是收費的,交費後,除去當時不多的中央臺和幾個省級衛視,每天還定時播放錄像,其實也就是碟片放映。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內地電影一片蕭條的時候,香港的商業片卻是如火如荼,尤其是武打動作片和喜劇片,這對青年人、尤其是孩子,有著絕對的吸引力。當時,不是所有的城鎮居民家庭都繳納了有線電視費用,鎮上還有專門的錄像廳,放映當時《沉默的羔羊》《人鬼情未了》《真實的謊言》《青蛇》等中外大片,大約是兩毛一場。不過,花同樣的錢,在茶館也能看到這些大片,而且還有茶喝。
在四川樂山,戲曲的流傳由來已久,當時有許多人喜歡聽戲。於是,鎮上幾家茶館,定時會邀請一些民間戲班子,登臺演出。這個場景,就像現在的酒吧請來表演團隊一樣,以達到雙贏的目的。那些咿咿呀呀、粉墨登場的民間藝術,我當時是不懂的,只是依稀記得一些片段:「水漫金山」「武松打虎」「紅燈記」……
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老式茶館在城鎮已經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水吧、酒吧,以及鋪天蓋地的各種時尚飲料。只有在一些古鎮,或者打著復古、民國、懷舊的旅遊景點,才會偶爾看見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