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城鎮中漸行漸遠的老茶館

2020-12-19 郎嘎尼瑪

漸行漸遠的老茶館

黃自宏

在四川,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街頭巷尾茶館的火爆,有甚於後來的網吧、水吧。紅到全國的巴蜀笑星李伯清,也是從成都的茶館說書,開始起步的。

當時的四川大街小巷茶館,跟著名話劇《茶館》中的場景有幾分相似:蓋碗茶、長鼻開水壺、四方木桌、竹製椅子。那時並沒什麼娛樂設施,電視機甚至都還沒普及,但茶館一般有一個大電視機。當時還沒啥飲料,除了瓶裝橘子檸檬汽水,相比冰棍、冰粉涼糕一類的一次性消費,在茶館,只要泡上一杯茶,就可以反覆衝泡,隨你坐到幾點,從開門一直到打烊,一般老闆都不會逐客的。當然,茶館裡消費娛樂的,一般以中老年為主。因為,這樣一杯茶,當時兩毛錢一碗。

當時主要靠炭火燒水,所以一般的茶館,還兼職賣開水,5磅暖瓶的一毛一瓶,8磅的暖瓶兩毛一瓶。至於茶館裡的茶葉,一般以普通綠茶和茉莉花茶為主,在茶館喝茶的顧客,大多也不是去品茶的,而是去湊熱鬧和感受氛圍。

當時鎮上的有線電視是收費的,交費後,除去當時不多的中央臺和幾個省級衛視,每天還定時播放錄像,其實也就是碟片放映。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內地電影一片蕭條的時候,香港的商業片卻是如火如荼,尤其是武打動作片和喜劇片,這對青年人、尤其是孩子,有著絕對的吸引力。當時,不是所有的城鎮居民家庭都繳納了有線電視費用,鎮上還有專門的錄像廳,放映當時《沉默的羔羊》《人鬼情未了》《真實的謊言》《青蛇》等中外大片,大約是兩毛一場。不過,花同樣的錢,在茶館也能看到這些大片,而且還有茶喝。

在四川樂山,戲曲的流傳由來已久,當時有許多人喜歡聽戲。於是,鎮上幾家茶館,定時會邀請一些民間戲班子,登臺演出。這個場景,就像現在的酒吧請來表演團隊一樣,以達到雙贏的目的。那些咿咿呀呀、粉墨登場的民間藝術,我當時是不懂的,只是依稀記得一些片段:「水漫金山」「武松打虎」「紅燈記」……

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老式茶館在城鎮已經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水吧、酒吧,以及鋪天蓋地的各種時尚飲料。只有在一些古鎮,或者打著復古、民國、懷舊的旅遊景點,才會偶爾看見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茶館。

相關焦點

  • 翻轉課堂正在漸行漸遠
    翻轉課堂正在漸行漸遠當下熱火朝天的翻轉課堂似乎越來越離譜了,這是為什麼呢?翻轉課堂正在漸行漸遠當推廣帶中小學以後,每個班幾十個學生,一個老師根本照看不過來;老師講不過來,反而達不到預期教學目的。翻轉課堂正在漸行漸遠3、先天條件不足,通過增刪改查之後,變樣了。
  • 在時間的流裡,我們漸行漸遠
    在時間的流裡,我們漸行漸遠,隨著時間的一點點推移,我們也在一點點的改變。不知不覺中,彼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形同陌路,誰也不去打擾誰,成了一種常態。似曾相識,這個世界,我來過。我們漸行漸遠,只是默默的走自己的路,不去在意誰是誰非,每天照舊升起的太陽,對誰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所有的煩惱,都藏在了心底,表面上的刀槍不入,只是成年人的一種必備技能。卸掉偽裝,我們依然有血有肉。豪情萬丈,自是好男兒;柔情似水,我們並不冷酷。
  • 宜賓老茶館:漸行漸遠的記憶
    在上世紀中期宜賓商會的統計中,宜賓城當時98條街就有181家茶館,從如此密集的分布中不難看出,喝茶已經成為宜賓人生活的一部分了。老茶館見證了時光,它們的光輝卻漸漸在時光的長河中黯淡下來...01 茶館往事舊時的宜賓城裡,茶館總是醒得數一數二的早。天際還未泛白,茶館老闆就已經在陳舊的穿鬥房中忙活開來。
  • 每天學點國學: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賞析】寫閨中思婦深沉悽絕的別恨。「別後不知君遠近」是恨的緣由。「漸行漸遠漸無書」,一句之內三個「漸」字,將思婦的想像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處,仿佛去追尋愛人的足跡,而雁絕魚沉,無處尋蹤。
  • 彭鎮老茶館的影像記憶
    彭鎮觀音閣老茶館是個百年的老茶鋪,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獨特的人文環境,再現了巴蜀之地的獨特歷史文化。巴蜀文化中最突出的現象,便是以農業文明的封閉性和靜態性、聚集性為特徵的茶館文化。遍布四川城鎮的茶館,就是蜀地社會形態和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
  • 父愛如斯,漸行漸遠的歲月靜好
    而我寫這些是因為,在生命中,一些無比珍貴的東西在我們的生命的忽視中漸行漸遠。比如,父親,作為傳統觀念家庭裡的頂梁柱,肩負著養家餬口的任務。他在兒女眼中始終是可靠、堅強和威嚴的,是給予家庭安全感的首要保障。與此同時,相比起母親的「軟」,父親的「硬」會讓兒女對父親懷有一種不好意思親近的距離感。
  • 奢華包裝漸行漸遠 今年廣州月餅「平民化」
    奢華包裝漸行漸遠 今年廣州月餅「平民化」 2008年09月05日 18:53 來源:羊城晚報   奢華包裝漸行漸遠  檢查月餅是否過度包裝,是昨天市工商的一大要務。
  • 飲食的古早味:漸行漸遠的鄉愁?
    不過,在後現代情景中,到處都充斥著一種懷舊情緒,古早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成為懷舊的符碼,並在微妙之間觸發消費的動機。美國格林奈爾大學東亞系教授馮進,也關注到當下飲食界出現的一種與古早味有些類似的營銷方式,她將其總結為「帝國懷舊」情懷。她觀察到,在杭州,餐飲界紛紛都在主打其作為南宋都城的歷史資源,並對本地飲食傳統進行再現和再創造的營銷。
  • 夏天漸行漸遠秋天就快來了
    夏天,終於漸行漸遠。  昨天白天最低氣溫22.5℃,上午8點,在西湖邊,穿短袖T恤、長褲,稍微有點涼,不規則的風,肆意吹來,感覺有點愜意。  周六夜裡的冷空氣,會不會把杭州一直帶入秋天?杭州市氣象臺工作人員表示,還不能這麼說,仍要根據未來幾天杭城的氣溫變化來預測。  本周,杭州市區最高氣溫多在25℃上下徘徊。
  • 漸行漸遠的蓑衣
    從《詩經·小雅·無羊》篇中「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的詩句,可知蓑衣的存在很古老。這一延續了幾千年的雨具,可否為資格最老的「中華牌雨衣」?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其中的「蓑笠」指的便是蓑衣和鬥笠。唐代詩人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詞句中所寫的「箬笠」即家鄉人稱之為「鬥笠」。
  • 為什麼臺式奶茶愈加繁盛,而港式奶茶卻正在漸行漸遠?
    伴隨著以喜茶、奈雪的茶為代表的新茶飲迭代創新,臺式奶茶愈加繁盛,而曾同樣火極一時的港式奶茶,卻正在漸行漸遠?從堅持正宗到合理性妥協,從固步自封到創新融合,港式奶茶和「正宗」漸行漸遠,離市場越來越近。
  • 現代葡萄酒的悲劇:風土特色漸行漸遠
    摘要: 現代葡萄酒的風土特色已漸行漸遠,這是葡萄酒莫大的悲劇。
  • 珍惜陪伴的時光,你和孩子終將漸行漸遠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大概的意思是說:父母和孩子之間經歷的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嬰兒的哭喊聲就是這場離別開始的信號,離開母體真正成為獨立的個體,就意味著他將漸漸離你而去,這種別離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
  • 「淥水投稿」趙思宇|《是誰愛著我的背影,漸行漸遠》
    是誰愛著我的背影,漸行漸遠滄桑一世,他陪我看盡萬家燈火,數盡萬家燈盞,我執筆卻沉默。打開另一張紙,原來是父親30歲生日時,我親手做的賀卡……此時,時光停滯,歲月靜好,一縷斜陽從窗欞中探進來,宛如十年前。樹下,納合離愁。曾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會和我在那庭院中的小樹旁。那時的他,風華正茂,走遍祖國大江南北。
  • 高價粽子讓端午節文化內涵漸行漸遠
    離傳統的佳節--端午節已經不遠,但粽子市場已經熱了起來。下午上街購物發現,各大超市、食品商店,都把粽子擺在醒目位置。看了看價格,散裝本地產僅僅10元左右1斤,而包裝豪華的粽子,260至1180元不等。
  • 臺灣眷村漸行漸遠(組圖)
    幾位老媽媽在屋簷蔭涼下拉著家常……老門、老椅子、老滅火器、老狗……臺灣正漸行漸遠的眷村又迎來了2007年的春節。  眷村是時代的產物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約120萬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等,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
  • 【聽】百年滬閔路|第九集:漸行漸遠朱家行
    漸行漸遠朱家行 播講|陸纓早在滬閔南柘路開通時,滬閔南柘路長途汽車公司就在這裡設立了一個長途汽車站。這也說明百年前的朱行已有了一定的集鎮規模。朱行,俗稱「朱家巷」,據史料稱南宋時已有人煙,明代朱氏家族世居,清代設鎮,又因本地話「巷」和「行」諧音,故後稱朱行鎮。舊時,這裡是周邊鄉村的集散重鎮。如今四周地段盡顯繁華,但朱行卻沒落了。面對城市化與現代化飛速發展,老街無所適從,這也在情理之中。
  • 模仿跟風成風 綜藝節目與中國創造漸行漸遠
    今年8月,四川衛視錄製《明星家族兩天一夜》被指抄襲東方衛視擁有版權的《兩天一夜》;無獨有偶,近日,天津衛視的《喜從天降》控訴江蘇衛視《明星到我家》侵犯版權,再次將綜藝節目版權糾紛納入公眾視野。儘管糾紛雙方各執一詞,但綜藝節目的版權糾紛,已成為當前市場中不容忽視的現象之一。綜藝節目版權糾紛何以發生的如此頻繁?又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 長垣原西花園小吃街——漸行漸遠的市井煙火
    也許正是少了一股子濃濃的生活氣息,原西花園小吃街逐漸成為了長垣人們心目中漸行漸遠的市井煙火。還記得從前,在夏日的晚上,不想在家中做飯,就出來和朋友走走。吃貨體質的我們總會在這一條小吃街上流連忘返,不僅是因為這裡的美食能夠吸引著我們蠢蠢欲動的胃,更是因為這裡有彼此能相約在一起的默契。有時候感覺到,在這條小吃街上,能品嘗到的不只是美食,還有生活。
  • 新媒:中國白領擺攤 願中國式壓力漸行漸遠
    73.6%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就有白領擺攤,其中13.4%的人表示有很多,在白領擺攤的原因中,增加收入成為主因。說起白領,至今沒有統一的標準,2011年,網傳「月薪2萬、有兩居室、有15萬元代步車」的「新白領標準」曾讓許多白領階層驚呼自己是「偽白領」,當時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是白領階層唱給老闆的一聲嬌嗔,但看到白領也擺攤的新聞,取向該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