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諮詢公司學到的思考分析方法:矩陣思維

2020-12-1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作者給大家介紹了一款思考框架:矩陣思維(可以應用在商品運營、用戶運營、人員管理、時間管理、用戶行為分析、用戶需求分析、產品功能分析等多個場景上),並分享了多個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enjoy~

我們一直說的思考能力,它是可以經培養和訓練,後天習得的特質。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藉助前輩們的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

行業內常把這種可總結和復用的經驗叫做思考框架。

一個好的思考框架,首先應該滿足易學。如果大部分人都掌握不了,那它只是少部分人的術。讓初讀的人覺得優雅,能夠用一句話解釋清楚,就不必用整篇文章贅述。

其次要滿足易用。框架之所以稱為框架,它只是骨,內裡的血肉能因不同人不同理解發揮出不同的效果,才算用得起來。

今天便介紹給大家一款思考框架:矩陣思維。

這裡的矩陣不涉及數學概念,我第一次接觸到它,還是在大學畢業季,那時不斷為面試準備,囫圇吞棗地學了不少應試招數。其中一種叫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它是由波士頓諮詢公司創始人首創。

波士頓矩陣

在傳統以營銷為主導的企業中,不論是日用品消費還是生產製造加工,企業一定有一系列的產品。波士頓矩陣認為,產品戰略管理可以從兩個角度衡量:市場增長率和相對市場佔有率。

市場增長率是包括企業銷售額、競爭對手強弱及利潤高低的綜合指標。而相對市場佔有率則代表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實力。

這兩個都是可量化的指標,將它們分別作X軸和Y軸,則能劃分出四個象限。

企業的所有產品,都會落在四個象限中。產品可以是一款洗髮水,可以是一項虛擬服務、也可以是一款APP。於是這些產品被分為高增長率-高佔有率、高增長率-低佔有率、低增長率-高佔有率、低增長率-低佔有率。

在產品管理中,我們把高增長率-高佔有率的產品稱為明顯產品,從財務報告上看,它總是能產生利潤,但是高增長往往意味著高投資。某種情況下,它不代表著自給自足。如果市場份額處於壟斷或者領先地位時,那麼企業不必再維持投入以保持高增長,此時產品能源源不斷地維持現金流,它被稱為現金牛。

現金牛產品的特點是高市場份額和低增長率。產品已經邁入成熟期,其特徵是產生大量的現金收入,數額遠大於維持市場份額所需再投入的資金,是企業支持其他產品的後盾。

低增長率-低佔有率的產品叫做瘦狗產品,這類產品對企業都是雞肋,財務特點是利潤率低、處於保本或虧損狀態。這類產品往往會實行撤退或者整頓的戰略。

低市場份額而高增長率的產品是問題產品,這些產品吸納的資金總是多於所產生的資金。雖然高增長率意味著市場未來潛力好,但是份額不高要打上一個問號。不投入資金,產品會衰亡,即使投入資金,若只能勉強維持住市場份額。那麼它最終仍屬於瘦狗產品。

象限是動態的,明星產品的目標是成為現金牛,問題產品需要擺脫泥沼增加市場份額,而所有的產品都可能衰退為瘦狗。

舉個例子吧,老王是一家消費品公司的老闆,他公司主營產品是生髮水,因為祖傳秘方,在市場上處於領導地位,但是禿頭的男人總共就那麼多,所銷售額近年來沒有起色,未來也不會有。按照波士頓矩陣的象限劃歸。老王生髮水應該是現金牛。

現在老王準備拓展新業務,分別是養生枸杞、保溫杯、和佛珠手串。老王用生髮水賺來的利潤支持另外三個產品的開發。養生枸杞因為和生髮水搭配營銷比較好(別問我為什麼),所以市場份額節節攀升。老王一看有戲,便重金投入,把養生枸杞打造成了明星產品,未來有成為第二個現金牛的潛質。

保溫杯雖然和養生枸杞捆綁銷售,銷售額增長比較快,但是市場份額並不高,很多顧客並不買帳。設計款式連中年男性都嫌棄。所以它現在是尷尬的問題產品,是改設計,還是偃旗息鼓?至於佛珠手串,顧客更喜歡大金鍊子,所以既沒有銷量又沒有份額。

上述例子只是讓大家對產品的象限有一個大概了解。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講市場營銷或者產品管理,即使不了解波士頓矩陣也不要緊。因為本文的主題是思考框架,我們把精力聚焦在矩陣和象限中。

實際上,在我最初學習波士頓矩陣的時候,我對現金牛、瘦狗的概念依舊一知半解。但我牢牢記住了矩陣式思考,記住了象限劃分。

何為象限?我們拿兩個量化指標將分析對象劃分出多個種類:高-高、高-低、低-低、低-高,對象落在了四個象限,它便是矩陣思維下的產物。

初中我們把它稱之為象限和坐標軸,可視化中我們把它理解為散點圖,而現在,我希望大家把它認為是一種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一直伴隨在我往後的工作中,只要留意,矩陣思維其實有很多應用。

電商SKU

電商網站商品繁多,這裡不談品類管理,而是從電商運營的角度分析產品。

大家都應該聽過爆款產品,在淘寶店鋪運營中,爆款產品意味著高曝光量和低利潤率。這個詞第一次聽其他運營提及時,他們說很多爆款產品並不賺錢,往往是做高店鋪的流量。當很多人被爆款產品吸引過來的同時,會去購買店鋪其他正常利潤的商品,這裡還會配合優惠券做交叉銷售,提高營收,這種方法是俗稱的帶量。

在你不知道矩陣思維的時候,可能只有帶量這麼一個概念。而學會了矩陣,你就能聽出上述那段話的兩個指標:曝光量和利潤率。現在用它們劃分出四個象限。

高曝光量-高利潤率的商品,屬於電商中的明星產品,是重要的現金流業務。這裡的曝光量可以是淘寶站內的店鋪流量,也可以是獨立電商平臺的各種營銷渠道。除了明星產品外,還對應著高曝光量-低利潤率的導流商品,低曝光量-高利潤率的成長潛力商品,低曝光量-低利潤率的雞肋商品等。

每種類別的商品對應不同的運營策略,潛力商品可以在後期運營中增長曝光量,培養搜索權重;雞肋商品則要優化轉化率。這裡通過象限梳理清楚了基於商品的運營邏輯,避免無頭蒼蠅般的抓瞎。

矩陣思維的一個優點是方便歸類和聚焦,它是可以指導策略的。

商品的象限維度不止曝光量和利潤率。我們可以嘗試曝光量-轉化率,去分析商品落地頁的效果,比如高曝光量-低轉化率的商品,是不是設計和文案有問題?也可以嘗試利潤率-回購率的象限維度,衡量商品長期的盈利多寡,某個商品雖然利潤低了些,但是用戶會反覆購買,那麼它也是半個明星產品。

矩陣的維度是很靈活的,大家要學會舉一反三。

RFM

RFM模型是客戶管理中的經典方法,它用來劃分客戶價值。

RFM主要依賴三個核心指標:消費金額、消費頻率和最近一次消費時間。我以前的文章曾經介紹過這部分,所以這裡不多講。

上圖便是傳統RFM模型的結構(這圖是不是快膩了?),對應著用戶消費分層的八個象限,也就是一個立方體形態。它屬不屬於矩陣思維呢?

它是的。矩陣思維只是一個思考框架,它本來就沒被限制固定的形態。我能用兩個指標劃分四個象限,那麼就不能用三個指標劃分出八個象限?

曾經遇到過一位數據運營,就很靈活的運用RFM將它套入到企業端的運營分析中,那是一款PaaS,他將企業端客戶在產品上的使用人數、使用深入程度以及最近一次使用時間進行分層。

寫這點,是希望打破各位思維中的牆。只要象限合理、可用,數量是不是四並不重要。

績效管理

在阿里巴巴的績效管理中,會涉及兩項考評:工作業績和價值觀。

這裡把員工的管理劃分成了四個象限:工作業績強價值觀好的是明星;工作業績差而價值觀好的是小白兔;工作業務好但是價值觀差的是野狗;工作業績差並且價值觀也差的是狗。另外還有一塊細分叫做牛,處於四個象限的交匯點,屬於價值觀和業務都不錯的中堅骨幹力量,第五個維度。

它也是一種矩陣思維的應用,不過應用在了人力資源管理上。管理模式沒有對錯,價值觀也是一項難以量化的指標,即使是工作業績,不同部門的標準也往往不一樣,所以這種矩陣思維,更多是不同象限內人的管理策略,不涉及實際的分析。

銷售管理

說到管理人,剔除掉價值觀,我們單獨拎出員工的績效看。

銷售每天都要跑客戶,假如你是銷售們的經理,你會怎麼管理員工?這裡不談純激勵向的手段,如果想要對銷售人本身做一點分析,我們也不妨引入矩陣。

拿銷售們關心的兩個KPI:成單率和平均成單額看。成單率是銷售每個月成功單數在所有拜訪中的佔比,是工作效率和業務能力體現。成單額則是和客戶價值掛鈎。某個銷售每天跑單量非常多,他或許是業績Top,但他未必是最有效率的。高成單率-高平均成單額的銷售才可以稱為明星,它在銷售管理中作為標杆和KOL樹立。

這的矩陣思維,是為了挑選出正確的人。銷售們不同於商品或者用戶,往往採用軍隊化的方法統一管理,而矩陣是為了更科學有效。高成單率-低銷售額和低成單率-高銷售額的銷售都有變為明星的潛力,可以為這兩個象限內的銷售培訓和總結方法,可能是話術不好,可能是跟進不及時,可能是客戶分配不對等。

早啟動、晚總結、樹標杆、老帶新。如果某銷售對拉高成單率有一手,他就能作為一名師傅在團隊中推廣。銷售管理中,經理們常常更看重摸索出一套打法,然後把它推廣的做法。所以銷售的矩陣管理,就是把方法論聚焦。

上面講的是區域經理或者銷售經理如何抓團隊,這套方法也能用在抓客戶。RFM模型就是售後維護階段的應用了,售前獲客也是同樣的道理。

時間管理

怎麼用矩陣思維對付自己?

在很多時間管理方法中,事情的優先度會被建議使用兩種維度:

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緊急程度是時間方面的約束,比如某項工作的Deadline逼近,那麼它的緊急程度高,有些事情可以一個月後完成,那麼緊急程度就低。重要程度則是事件造成的影響或者是破壞程度。

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結合,很容易理解。下圖列舉了很多工作生活中常見的常見。

這種劃分方式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時間和項目管理能力,如果手頭上自己有很多工作,不妨拿矩陣劃分一下,以此作為執行依據。至於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的等級,即可以二分,也可以用P1、P2、P3、P4更細的粒度。

古人云,輕重緩急,就是幾百年前矩陣思維在時間管理中的智慧體現了。

搜索行為分析

這裡說一個產品和用戶行為結合的案例。

大家應該都用過搜索,搜索是伴隨用戶需求最直接的應用。不論是google或者百度這類搜尋引擎,淘寶或者京東的商品搜索,乃至各類APP端的搜索框,都會接收用戶輸入的一段詞作為查詢,我們把它叫做query。

query常是一串文本,比如:什麼是波士頓矩陣、矩陣的應用、美的空調、運動鞋、中山公園火鍋等等。

各位在搜索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怎麼判斷查詢結果的好壞呢?因為每個query都會查找到不同的結果,而這些結果的質量會影響到用戶體驗。用戶搜索一個商品,然後伺服器告訴用戶沒有查找到,或者雖然返回了結果,但是結果頁的文案、圖片或者標題差強人意,用戶也失去了點擊下去的欲望。這都讓人抓狂。

矩陣思維當然能應用在搜索分析這類看似抽象的問題上。

我們設立兩個指標維度:用戶搜索後對結果的點擊率,以及搜索詞的查詢量。前者反應了用戶對搜索需求的被滿意程度,後者反應了用戶對該搜索的需求量。

上圖是虛構的一家數據分析培訓網站上的用戶搜索數據。我們可以看到Python教程的搜索結果最高,說明用戶需求量大,但是點擊率不高,可能是用戶對搜索結果,也就是課程質量不滿意,而R語言教程則好上不少,可能是它的質量稍高一籌。另外一方面,Oracle和PowerBI的搜索量小,說明這部分用戶基數有限,但是PowerBI點擊率不錯,可以考慮往後拓展這部分渠道。

實際的搜索場景更複雜些,平臺型公司把搜索作為戰略入口,它是一門系統化的工程。標籤的索引、內容的預召回、個性化推薦都會影響結果,以後有機會再講這塊。而在中小型公司,矩陣依然是一種簡明有效的方法。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上面這段話摘自百科,簡而言之,KANO模型認為,產品經理在梳理產品需求過程中,可以通過兩個維度,「用戶滿意度」以及「功能完善程度」衡量,將功能劃分四種不同類型的需求。

用戶滿意度指如果產品具備這個功能,那麼用戶的喜愛程度會上升。功能完善程度是如果產品不提供這個功能,那麼用戶的滿意度會下降。這兩個指標通過用戶調研的量表計算出來,因為篇幅有限,計算過程就省略了。

如圖,Better代表用戶滿意度,Worse代表功能完善度。高滿意度-高具備度的功能是期望功能,這類功能是產品集中投入的點。高滿意度-低具備度是魅力型功能,不提供該功能。用戶的滿意度不會降低,但是提供了,用戶則會很喜歡。

低滿意度-高具備度是產品的必備屬性。如果沒有這個功能,用戶會認為這是件未完成品,這類功能需求屬於用戶的基本需求,這類功能做得再怎麼好,用戶的滿意度也不會提升。低滿意度-低具備度是無差異功能,對於用戶是無關痛癢的,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偽需求。

KANO模型是對功能/服務的優先級進行探索,產品經理通過矩陣將抽象的需求概念落到實處,因為它本身就是可量化的,所以避免了很多口水仗。

當然,需求管理還能用一種簡化方法,衡量的指標同時間管理中的重要程度-緊急程度一樣。比如某個需求是老闆要的很緊急,雖然它確實不重要;某個需求在未來的營銷活動中很重要,但是短期內可以不實現。

產品功能分析

KANO模型用矩陣思維衡量了一項產品功能的優先級排序,當產品上線後,我們再次請出矩陣來判斷功能的實際好壞。

平臺級產品往往包含多個功能模塊,越大越複雜,而不同模塊產生的價值不同,為了避免撕逼,這裡使用功能使用率和留存率兩個維度分析。

功能日使用率是使用人數在日活躍人數中的佔比,直接說明了功能使用者的多寡。留存率很好了解,這裡的留存有兩種考察:第一是用戶使用了功能後,在某個周期再次使用該功能的概率。第二種是用戶使用功能後,他再次打開APP的概率。前者考量了功能本身的粘性,後者則是看它對產品整體活躍的貢獻。具體怎麼用看需求。

下圖是一個建議說明:

劃分出功能矩陣後,運營能有針對性地圍繞不同功能做文章,將各項指標提高上去。留存好、使用高的功能自然是尖刀。留存差、使用少的功能則避免花費太多力氣。

PM也能量化不同功能的價值,什麼功能需要迭代?什麼功能需要延期?都清清楚楚爛熟於心。然後結合KANO模型看需求是不是和實際數據對應。

這裡需要注意,功能本身是有限制的,比如帳單功能,用戶的使用頻率是每個月一次,那麼在指標上就不用期待太好看的數字。為了公平起見,產品矩陣的指標計算最好以新用戶的使用情況為準,因為老用戶容易受到各種運營的幹擾。

總結

一口氣介紹了多個案例,矩陣思維可以應用在商品運營、用戶運營、人員管理、時間管理、用戶行為分析、用戶需求分析、產品功能分析等多個場景上。我相信還有更多的場景等待大家探索。

它之所以是一種經典的思維框架,在於將無序的數據通過象限歸類為了有序。當面對一堆數據或信息一籌莫展時,想一想矩陣的象限劃分,它也許就是點燃閃電的火苗。搜索詞能被劃,產品需求能被劃,那麼你的難點呢?

最初我並沒有學會波士頓矩陣,但我牢牢地記住了矩陣這個詞,無非是劃四個格子嘛。是不是諮詢公司首創我不知道,但在往後遇到和象限有關的技巧或者案例,我都把它們歸類在矩陣思維中。

本文閱讀到現在,也不過10分鐘,但我相信如果你和曾經的我一樣了解透了它的核心邏輯,那麼恭喜你,以後的工作中,它會是一種下意識的習慣了。

思維框架本身沒什麼神秘,共勉之。

#專欄作家#

秦路,微信公眾號ID:tracykanc,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麥肯錫、波士頓等26個頂尖戰略諮詢公司常用分析模型詳解
    來源 | 搏實資本, 中國投行俱樂部等諮詢行業是不少小夥伴的奮鬥目標,麥肯錫、波士頓、貝恩等頂尖戰略諮詢更是所有行業頂尖的存在,諮詢顧問是如何解決問題,為企業做戰略規劃,諮詢公司常用分析模型功不可沒。
  • 麥肯錫、波士頓等26個頂尖戰略諮詢公司常用分析模型詳解!
    來源:投資家來源 | 搏實資本, 中國投行俱樂部等諮詢行業是不少小夥伴的奮鬥目標,麥肯錫、波士頓、貝恩等頂尖戰略諮詢更是所有行業頂尖的存在,諮詢顧問是如何解決問題,為企業做戰略規劃,諮詢公司常用分析模型功不可沒。
  • 波士頓分析矩陣 —— MBA論文和商業分析的常用分析模型和方法
    波士頓矩陣是由波士頓公司提出的,這個模型是一種業務規劃方法,它通過市場增長率和相對市場份額兩個維度來評估一個公司戰略業務單位,主要用來協助企業進行業務組合或投資組合。在前面兩篇關於分析方法的文章發表後,收到比較熱烈的反響。本公號將持續推出相關的系列文章,以供同學們參考。
  • 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掌握常規的套路和框架,從基本的套路到綜合應用,積累輔助大腦思考的工具,梳理思考的邏輯。 因果分析法 收集信息,分析因果,既要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還要思考對未來可能會帶來的影響,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 世界領先的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它推行的戰略思維是什麼?
    而這些選擇的結果,都會關係個人事業成敗或公司的存亡。我們在工作時,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會產生「焦慮」。只有通過對問題深入理性思考和客觀分析,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減少不確定性,才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然而,持續性的理性思考和問題分析並不容易實踐。有的人會經常抱怨,或者情況稍微有好轉就停止改變、有的人沒過多久就放鬆心態,回到以往的思考方式和習慣。每次解決「焦慮」的失敗,都會讓人感覺更加無助和不安。
  • 「行業分析」寵物行業公司研究思考
    【總述】通過對佩蒂股份國內外的行業狀況進行對比、產業鏈條的價值分析、公司內部的治理情況。結合當下其他行業的轉型升級之路的實踐借鑑以及賦能思考,完成對寵物經濟行業公司突破之路的要素分析。【公司的內部治理情況折射戰略定位的失誤】1、從16年到18年,公司主營收入佔比從5.51億到8.69億,增速低於行業增速。前五大客戶佔比一直維持在90%以上;國外銷售收入佔比90%以上。
  • 高薪產品經理必備技能,波士頓矩陣分析法,你get到了嗎?
    在上兩篇文章中,我們講述了關於什麼是需求分析,以及需求的類型和來源。本篇主要講述針對需求分析,該如何分析?一般針對需求分析,我們有三種方法:BCG Matix (波士頓矩陣分析)、KANO模型分析、MoSCoW法則分析。其中,MoSCoW法則已經講過了。在本文中主要聊聊如何運用BCGMatrix矩陣分析項目。
  • 利用波士頓矩陣分析需求
    下面來聊聊我整理並安排需求優先級的方法。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波士頓矩陣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諮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等。具體不了解 BCG 的同學自行百度 「波士頓矩陣」,這裡不詳細解釋了。BCG 的 x,y 軸分別是相對市場份額,市場增長率。不難發現,實際上市場增長率和相對市場份額之間存在著正相關。
  • 波士頓矩陣:一張圖讓你看懂企業未來發展!管理、創業者必備!
    在諮詢行業,波士頓矩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學好它,把它理解透徹,還要學以致用,才能發揮它的最大作用。今天,第一桶金學派和大家一起學習這種神奇的分析方法。論波士頓矩陣波士頓矩陣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諮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等。波士頓矩陣是制定公司層戰略最流行的方法之一。該方法是由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發的。
  • 更吸引人的分析和表述工具:波士頓矩陣與SCQA架構
    2276字 | 7分鐘閱讀 主理小編Sarah | 文 產業新營銷參考 | 來源 波士頓矩陣是諮詢顧問常用的一個分析工具
  • 詳細分析生活中常說的結構化思維指的是什麼?網友:學到了!
    大家好,歡迎來到瑤瑤生活知識分享,結構化思維,簡單來說就是面對問題的實話,你可以通過某種結構把它拆解成一個一個你能解決的部分,我們首先從一個具體的問題著手來感受一下,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說如何能200毫升的水裝進100毫升的杯子裡?
  • 《思考的整理學》:突破慣性思維模式,讓靈感發酵,思維更上一層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當我們將思考作為一個課題拿出來講的時候,是否如同這句話所說的那般重要?在《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中,就思考的各方面進行了一番分析。當我們放空自己,不去想任何事情,給大腦一個休息時間時,能夠推動大腦思考問題,理性分析對錯。作者提出,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如何更巧妙地遺忘。很多時候,我們所進行的冥想也可以有同樣的理解。
  • 水湄物語:關於思維的二三事
    結構化思維的優勢則是面對問題時,通過某種結構,把問題分解成一個個你能解決的部分。它的實質是,從無序到有序的思考。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大事化小。▼結構化思維的好處01避免發散性思維假設一個問題突然拋過來,通常我們都會進入到發散性思考模式。
  • 幼兒園、小學生輕鬆學會思維導圖,思維訓練早人一步,不上培優班
    近日網友諮詢,她孩子今年5歲,看到別的同齡孩子很多開始上幼小銜接班,很是著急,也想去報名,但又感覺孩子還太小,不想讓他過早就背負學習的重擔,問我該不該報名?我個人建議,還是不要過早去補習,畢竟小學低年級學的知識很簡單,只要平時抓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課認真聽講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 不懂如何優化思維模式,做事只會埋頭苦幹,工作只能越幹越累
    做這份報告的目的是給客戶展現我們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的優勢,你的報告數據很豐富,但沒有凸顯我們公司產品,叫我怎麼說服客戶?當時我很沮喪,但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花時間搞懂問題背後的問題,比解決問題的步驟更重要。
  • 淺談業務戰略工具—波士頓矩陣與GE矩陣
    本文將對制定業務組合戰略的2個工具「波士頓矩陣」及「GE矩陣」進行分析、探討。首先,我們來看看波士頓矩陣的創立背景及具體內容。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是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波士頓諮詢公司創始人布魯斯·亨德森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首創的。布魯斯當時使用這個工具幫助他的客戶在幾個業務單元之間尋求最優的資源分配方案。
  • 知識貼:全球著名諮詢公司常用諮詢模型
    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波特五種競爭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戰略地位與行動評價矩陣ECIRM戰略模型SCP分析模型戰略鍾波士頓分析矩陣GE行業吸引力矩陣三四矩陣價值鏈模型ROS/RMS矩陣...如圖!愛學習的朋友可以收藏!
  • 智力的淺薄,是因為逃避真正的思考!四種思維方式教你如何不蠻幹
    A的主要困惑是:謀劃明年工作如何進行思考;C的主要困惑是:不知道怎麼把故事寫好。很顯然,A比C的思維更清晰,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思考,但他們都犯了同一個致命性的錯誤:「結果思維」的求成心太重。什麼意思?
  • 戰略開講(2):認知「充分性思維」和「必要性思維」
    ,並不適合所有讀者可以廣泛接受的戰略方法,所以我們在這個連載裡強調的是極簡的戰略思維。今天主要想講一個很狹小的定義「充分性思維」和「必要性思維」,這方面的研討實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們先來簡單定義一下要討論的這兩個概念:一、「充分性思維」一般指一個人討論問題時會發散到無數個細節思考,再返回試圖通過充分論證得出科學結論。行動上,充分性思維的人很可能佔到人群的80%以上,或者說在特定的重要的事情上99%的人認為充分性思維是正確的。
  • 行業調研:中國TOP10網際網路公司業務布局分析
    由於排名標準限制,其實還有很多很優秀且值得分析的公司沒有入選,比如小米、B站等。接下來,將通過波士頓矩陣對這10家公司的業務進行具體分析。 一、波士頓矩陣 在具體分析之前,首先要先聊一下「波士頓矩陣」這一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