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被稱為千年古縣,歷史文化十分悠久,在歲時節日方面有很多獨特的風俗習慣。我國的很多節日其實可以稱為「食節」,和全國一樣,武安人臘八要吃臘八粥,冬至要吃疙瘩,端午節要吃粽子,除夕要吃餃子,八月十五要吃月餅。今天是二月二,俗稱龍抬頭,也叫春耕節、農事節或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武安人也會熱熱鬧鬧過春耕節。那麼,武安人在過「二月二」時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文化習俗呢?
第一,吃餅。因為二月二是龍抬頭,所以這一天吃的食物,都和龍聯繫在一起。吃餃子叫吃龍耳,吃麵條叫吃龍鬚,吃餛飩叫吃龍眼,那吃餅就叫吃龍鱗。在山東省二月二吃煎餅,北京吃一種卷上豆芽之類炒菜的小薄餅。這些都是寄託了讓龍王賜福、保佑農業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另一種傳說認為二月二是龍王的的誕辰,餅是龍王的胎衣,吃餅就是為龍王嚼災。
在這一天中午,武安自古就有吃餅的習慣,不過武安的餅主要是大餅(油餅)。一般人家還要炒些合菜,所謂合菜就是用豆芽、菠菜、粉條、雞蛋等合在一起炒的素菜。為了避免太幹而不好下咽,還要滾點兒豆花湯(綠豆湯)。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加之武安歷來有吃驢肉的習慣,所以不僅僅吃大餅和合菜了,還要買些驢肉,儘管正宗驢肉如今70元一斤,人們依然買上一、二斤,吃驢肉卷餅或驢肉餡餅。
武安人二月二吃餅也有自己的傳說,這天時令已到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天上的春雷驚醒了蟄居的動物。此時蠍子也蠢蠢欲動。武安人在鏊子上烙餅寓意煲(bao)蠍子,意思是把蠍子煲死以免傷人。另外,還有一種文化習俗,人們用紅紙剪一隻大蠍子,在它的尾鉤處再剪上一把剪刀,然後把這蠍子貼在窗戶上,意思是把蠍子尾鉤剪斷以免蜇人。
第二,理髮。因為在武安有種風俗,說正月理髮死舅舅,所以人們正月不理髮,尤其有舅舅的人更是不能理髮。一直等到二月二這一禁忌才被打破。尤其小孩子更要重視二月二理髮,這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大吉大利」,人們俗稱「剃龍頭」。目前,有些人並不被這一風俗左右,一過正月十五,只要理髮館一開張,人們便開始理髮。不過大部分人依然墨守陳規,堅持二月二理髮,只要有時間,能理髮就儘量理髮,實在沒時間理,就自己剪掉幾根頭髮意思一下。
第三,打茶。武安流傳著一句俗語:二月二打茶,犁地不滑。因為古代是以農為本的社會,國家特別重視農業生產,二月二正是春耕開始的日子,所以連皇帝這一天都要出宮親自扶犁耕田,勸民農桑。武安人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這一天吃了茶,有了力氣,犁地時當然就不打滑了。
二月二打茶的習慣目前已經不多見了。這種茶類似於人們如今吃的豆沫兒,不過有些區別。它的主要原料是棒子麵,先把棒子麵炒到半糊焦狀,放入鍋中加水,再加入配料花生米、黃豆、海帶絲、豆腐等,等到煮成一鍋粥後再撒點菠菜葉、蔥花,也可淋點香油。
二月二的風俗文化各地都有自己的不同特點,你的家鄉是如何過二月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