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我的家 | 從「零界碑」極目長河 孟州奏響「黃河文化...

2020-11-24 大河網

大河網訊(記者 王輝)6月9日上午,天降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給「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增添了別樣的情趣。

「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報導組在孟州市黃河堤防零公裡採訪 牛聯平攝

在黃河左岸千裡之堤的起始處,從「黃河源」到「壺口瀑布」「小浪底水利樞紐」再到「黃河左岸起點中曹坡」,一邊是講解員對黃河的講解聲,一邊是悅耳的雨聲,聲聲相融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在黃河文化苑,高15.8米的「黃河樓」見證和俯瞰著1500平方米的溫孟灘微縮景觀;雨水吧嗒吧嗒從傘面滑落,積少成多,在景觀河中緩流向前,讓人不禁感受到溫孟黃河灘區的真實模樣。

 

 黃河孟州段景色 孟軒攝

黃河,源遠流長......她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孟州人民的母親河,她在孟州境內緩緩流淌28公裡,千年萬年,生生不息,從古至今,黃河對孟州的影響十分深遠。

如今,從孟州黃河左岸起點中曹坡「零界碑」到逯村控導工程、開儀控導工程、化工控導工程、黃莊險工,從「黃河文化苑」到「鎖水閣」再到「溫孟灘」,一曲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協奏曲正徐徐奏響。

零界碑:不只是千裡「懸河」長堤起始處 更有文化內涵

黃河在進入孟州市之前,處在峽谷之中,水流湍急,通過小浪底水庫流入孟州境內後進入平原區,河床變寬,水流變緩,泥沙沉積,河床抬高,形成孟州以東直至鄭州、開封、蘭考世所罕見的「懸河」景觀,歷史上每到汛期,常常泛濫。

黃河堤防,是我國勞動人民同洪水鬥爭的歷史見證。西漢水利學家賈讓認為,黃河築堤始於戰國。當時,沿黃諸侯各國「雍防百川,各以為利」,齊國首先在離黃河25裡的地方築堤,使黃河回流,西泛趙、魏。趙、魏也在離黃河25裡遠的地方作堤,把黃河夾起來,使河水只能在這兩堤間滾動遊蕩,這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黃河堤防。西漢水利專家王景奉命治河,他動用幾十萬人修築了左岸西起孟州,右岸西起滎陽,東到入海口的千裡大堤,使黃河得到初步控制。自古黃河大堤起於孟州,比右岸的起於滎陽的要長近百公裡,故孟州有黃河第一壩之稱。

孟州市黃河堤防發端於城西南七公裡之曹家坡,從孟州以下,黃河開始有了堤壩。千裡黃河左岸堤防修築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1974年冬至1975年春,有關部門對堤線進行加高加培,形成了今天堤線長15.43公裡的黃河大堤。

 

 孟州黃河左岸堤防起點中曹坡 孟軒攝

1996年10月,為紀念人民治黃50餘年來的豐功偉績,在孟州市中曹坡村頭,由孟州河務局自行設計、施工建造了黃河左岸堤防起點紀念碑。紀念碑正面鐫刻原黃委主任袁隆題寫的「黃河左岸堤防起點中曹坡」十一個剛勁有力的大字,背面碑文介紹黃河風情、歷史概況,頌揚人民治黃50年的巨大成就。石碑由一近5噸重的整塊南山青石製作,總高3米,代表了治黃職工對母親河的深情;碑面長2.86米,代表黃河流經孟州市境內28.6公裡;高1.543米,代表孟州境內整個堤防長度15.43公裡;碑厚0.3米,表示孟州市有逯村、開儀、化工3處控導工程。

2018年,孟州河務局對其進行了升級改造,挖掘零公裡紀念碑的文化內涵,繪製極目長河文化長牆,該牆用通俗易懂的彩繪形式展示了位於青海的腹地黃河源,到流經的「黃土高原」「壺口瀑布」「小浪底水利樞紐」「黃河左岸起點中曹坡」「花園口」等有紀念意義和生動故事的地點,進一步提升了黃河堤防零公裡整體面貌,為黃河千裡堤防增加了一處有紀念意義的人文景觀。

黃河文化苑:不止有詩和遠方 還有不變的「黃河魂」

走進黃河文化苑,大禹雕塑身後的巨石上書唐朝寒山的詩句:「浩浩黃河水,東流長不息。」

 

 「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報導組在孟州市黃河文化苑採訪

溫孟灘微縮景觀區的景觀石上書唐太宗李世民所寫的《黃河》:「河源發崑崙,連乾復浸坤。波渾經雁塞,聲震自龍門。」

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創作的唯一一首描寫黃河的詩《條山蒼》依然在列:「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岡。」

此外,引用清朝完顏麟慶根據一年四季不同所寫的關於凌汛、秋汛、桃汛、伏汛的《河工四汛詩》製作的石刻,不僅讓黃河文化苑多了幾處美麗景觀,更對黃河汛期進行了詳盡的介紹。

......

「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孟州黃河文化苑,位於「韓愈故裡」孟州市城區正南方向5公裡處的開儀控導工程,全長1860米,面積約0.25平方公裡,這裡不僅展示高雅詩詞歌賦、名篇佳句的「詩和遠方」,更有不變的「黃河魂」,向人們解讀治黃策略,展現治黃技術。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東漢王景提出的「寬河行洪」,明代潘季馴倡導的「束水攻沙」,賈讓的「治水三策」.......在治水名人園,我國治水歷史上湧現出了諸多的治水名人,他們為治水做出傑出貢獻,不僅興了利、除了害,至今仍在激勵這每一個到此參觀過的後人。

「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明末潘季馴的治河策略。「上攔下排、兩岸分滯。」黃河下遊防洪工程體系......漫步河之策區域,雕刻在石頭上的從古到今的一些治河思路和策略,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現代治河氣息。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根,她以百折不撓、咆哮奔騰的氣勢,塑造了炎黃子孫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為了讓人們銘記先輩們的治河精神和現代黃河精神,圍繞移民紀念亭,孟州市將黃河精神、抗洪精神等內容也一一作了展示。

 

 「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報導組在孟州市黃河文化苑採訪

在河工雕塑園,依據當年真實的歷史資料修建的黃河埽工、根石探摸、手推獨輪車、捆拋柳石枕、油錘打樁、手硪打樁、河工、燈臺硪、石滾硪九組雕塑,不僅紀念了老一代河工的愚公精神,同時在可歌可泣的防洪搶險的歷史中,把黃河傳統文化用更生動的方式發揚光大。

 

 砌石護坡示範工程

「牛舌」粗排(牛舌坡),席花子扣(幹砌),丁扣平縫(幹砌),平扣花縫(幹砌)......在石方工程示範教學區,選出的11種,利用3個壩檔一一實地做出的砌石護坡示範工程,不僅讓黃河文化苑成為一個砌石護坡示範工程的簡易教學基地,在美化黃河的同時,更讓大家增加了對黃河、治河的學習和了解。

相關焦點

  • 黃河岸邊我的家|從「零界碑」極目長河 孟州奏響「黃河文化」傳承...
    大河網訊(記者 王輝)6月9日上午,天降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給「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增添了別樣的情趣。「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報導組在孟州市黃河堤防零公裡採訪 牛聯平攝 在黃河左岸千裡之堤的起始處,從「黃河源」到「壺口瀑布」「小浪底水利樞紐」再到「黃河左岸起點中曹坡」,一邊是講解員對黃河的講解聲,一邊是悅耳的雨聲,聲聲相融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孟州篇:傳承發揚黃河文化 力促...
    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西南隅的孟州市是太行黃河雄山秀水交匯的神奇之地,是千裡黃河大堤起始之處,是一個留得住鄉愁,尋得住根的地方。作為黃河沿岸崛起城市的翹楚,孟州市在黃河水的滋養下,積極發揚「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新時代發展精神,誕生了名人文化、鄉愁文化、尋根文化等為代表的孟州文化。
  • 「遊山西·讀歷史」文明聖火,從黃河岸邊開始燃起
    遊山西的旅程,就從黃河岸邊開始當黃河帶著大量文明養料匯入大海的時候也把華夏文明帶入大海此篇為遊山西·讀歷史系列的第1篇在黃河母親千裡沃野、萬世豐饒的寬厚臂彎之中,中華文明從遠古而來,奏響了奔騰的序曲,揭開了不朽的篇章。
  • 五千餘「跑友」黃河岸邊挑戰高海拔「不限速」馬拉松
    張坤 攝   中新網青海化隆9月14日電 (胡友軍 魯丹陽)「今天我和妻子帶著4歲的兒子一起來參加馬拉松賽,這是我們一家三口難忘又快樂的經歷。」西安「跑友」劉樂和妻兒參賽後很是興奮。14日,「農信杯」2019青海海東沿黃河馬拉松賽在黃河岸邊化隆縣舉行,海東市市長王林虎鳴槍開賽。圖為來自西安的「跑友」劉樂帶著妻兒參賽。
  • 黃河岸邊護鳥人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多年來,黃河保鴇人這支志願者隊伍以「一個都不能少」為口號,通過志願巡護、入戶普法、環境宣教、協助警方出擊等多種渠道,儘可能讓飛來越冬的大鴇等鳥類能夠一隻不少地在來年春季安全返航北方。
  • 黃河岸邊,美麗水鄉蓑衣樊
    時常,我都不管這到底要去哪兒?因為,我家先生喜歡到處走走轉轉。自從退休後,所去各地旅遊景點,大都是他來計劃的。這不,入伏第三天,正逢周六,又來到了當地素有水鄉之稱的美麗鄉村「蓑(suo)衣樊村」。南部山區的那些古村倒是去過不少,還不止一次的去。
  • 鄉村振興|黃河岸邊艾草香
    鄉村振興|黃河岸邊艾草香 2020-09-18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從地方兩會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的烏梁素海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3.傳承黃河「文化水」講好「黃河故事」,堅定文化自信【兩會聲音】今年陝西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常偉坦言:「黃河文化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黃河文化資源形成的產業優勢較小,沒有形成完善的文化產業鏈,且與區域發展結合不夠緊密,蘊含黃河文化精髓的文創產品對人民生產生活和文化活動影響較低
  • 黃河岸邊我的家|「智」能種植讓「杏鮑菇」走出黃河灘 身價翻了番
    大河網訊(記者 王輝)孟夏時節,孟州黃河灘區綠意盎然,一條大河逶迤東流,開啟了黃河由急到緩的新徵程......就在這片生機勃勃的黃河灘區,還有一個透著濃濃現代農業氣息的所在——孟州市三聯種植專業合作社。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蔬」寫年年有「魚」好日子
    鄂爾多斯沿黃河728公裡岸邊的幹群鼓足發展幹勁,奮發做為,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新跨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鄂爾多斯沿黃河岸邊的村莊,去看看他們如今的美好生活。黃河岸邊的笑聲《「蔬」寫年年有「魚」好日子》一年一季大田蔬菜種植,到四季常青的大棚蔬菜種植;單一黃河鯉魚養殖,到螃蟹、大白蝦和鱸魚等多品種養殖,達拉灘沿黃河鄉村種養殖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蔬」寫著村民們年年有「魚」的美好生活。
  • 鄆城縣第三屆黃河人家杏花節開幕——黃河岸邊杏花開,千朵萬朵依雲栽
    3月19日,鄆城縣第三屆黃河人家杏花節在李集鎮大楊集村開幕,山東電視臺《農民大明星》海選活動也於同日舉行,周邊縣區慕名前來賞花和觀看演出的遊客和群眾達到一萬多人,齊聚黃河岸邊,踏青賞花,一展歌喉,歌詠好日子,不負好春光。
  • 水車順黃河一字排開,奏響著「吱吱嘎嘎」的「歲月之歌」!
    蘭州的水車博覽園是蘭州城市文化的一張著名的名片,展示了黃河文化的悠久歷史。園內大大小小的水車,介紹了古代人們如何發明水車做運水和灌溉的過程,還有可以親身體驗的水車。黃河岸邊的水車園,綠蔭濃濃,花香四溢,水聲潺潺,真是一個好去處!
  • 佳縣赤牛坬:從貧困村到黃河岸邊的「世外桃源」
    而說起佳縣鄉村旅遊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赤牛坬村,從一個窮山溝的貧困村到一個黃河岸邊的「世外桃源」,赤牛坬村發展絕對是佳縣鄉村旅遊發展中最為耀眼的一個例子。 「前山高,後山長,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著老牛扛著『槳』,爺爺的爺爺就這樣;前溝短,後溝長,奶奶搖著紡車揚著場,奶奶的奶奶就這樣……」 隨著歌謠的響起,位於黃河岸邊赤牛坬村又熱鬧了起來,村裡的大喇叭傳出來了集合的聲音「村民們開始集合,演出即將開始」。
  • 探尋黃河文明 享受文化之旅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翠 通訊員 柳任樂 白碩) 8月14日下午,由金水區人民政府、區文化旅遊體育局主辦,金水區興達路街道辦事處承辦的「探尋黃河文明 享受文化之旅——走進美麗鄉村馬渡」宣傳活動在黃河岸邊的馬渡村中心文化廣場舉行。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興達路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參與活動。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道圖嘎查:美好生活有「響聲」
    黃河岸邊的笑聲 | 道圖嘎查:美好生活有「響聲」 2020-12-15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河岸邊的「黃金桃」優勢明顯,產量高!
    今天給大家帶來,把桃樹種到黃河岸邊,長勢產量會如何呢?進入八月,是桃子成熟的季節,黃河岸邊的桃子也是大量成熟,金燦燦的桃子由於套了袋子,個頭大顏色也是非常的亮,價格更是不菲。曾經在這裡種植蘋果,由於黃河岸邊的土地,地溫會有點涼,蘋果成熟之後,不是全紅,因為水分比較大會影響到蘋果的甜度。經過多次考察把周圍一百多畝地全部種植了桃樹,只要是種植桃樹,都可以,根據這裡的氣候環境總結出了桃樹的管理方式。
  • 弘揚黃河文化 電影《黃河入海流》12月2日在西安首映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幾千年來,無數詩人不吝筆墨,留下許多歌詠讚頌黃河的傳世之作。12月2日,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時代背景,以傳承黃河文明、弘揚黃河文化、感恩黃河哺育為載體的電影《黃河入海流》,在西安曲江大悅城3樓的博納國際影城首映。
  • 在黃河岸邊「開客棧」……
    在黃河岸邊「開客棧」……不僅如此,劉濤還變身導遊,帶領探班團隊參觀客棧、遊覽黃河岸邊的美景,她大讚中衛黃河·宿集風光優美、民宿文藝,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聲:「我們來到黃河岸邊,即將用奮鬥的精神,努力拼搏完成創新性的營收,考驗自我
  • 黃河岸邊我的家|非遺傳承人劉存獻:用澄泥「母親硯」獻禮中華...
    ,代表著我們敬仰『母親河』,象徵著中華民族優秀的黃河文化生生不息。我們生長在黃河邊,吃黃河水,吃黃河邊生長的糧食長大,黃河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作為非遺澄泥硯技藝傳承人,我很早就想做『黃河母親硯』。」劉存獻說。黃河裡的天然「漬泥」如何窯變為「天然硯臺」?劉存獻現場揭開了這道神秘面紗。據劉存獻介紹,澄泥硯取材於萬年黃河孕育的天然漬泥,其製作技藝可以追溯到秦漢,延綿兩千多年歷史。
  • 靖遠縣東灣鎮瓜園村:黃河岸邊一枝花 風景如畫醉人心
    東灣鎮瓜園村:黃河岸邊一枝花 風景如畫醉人心圖為東灣鎮瓜園村景色。白銀日報記者 貴富堂 文/圖位于靖遠縣城以東約10公裡的東灣鎮瓜園村魚塘連片,稻穀飄香,小橋流水,古樹參差,是遠近聞名的黃河岸邊一枝花。今年以來,隨著美麗鄉村的深入打造,這裡更加綻放出了無盡的魅力,美得讓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