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出不窮的「史前世紀」電影、人氣爆棚的恐龍IP主題公園……人類對探索恐龍這種經歷了「大滅絕」的遠古生物似乎情有獨鍾,那個時代的場景被一次次加以還原。像《侏羅紀世界》這樣的電影,更是賦予了人類對「復活恐龍」的豐富想像。
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的蚊子血,成功克隆復活了恐龍的那一幕相信讓不少人記憶猶新。因此就有人提問,如果能通過某種方式找到完整的恐龍DNA,我們人類就能利用克隆技術復活恐龍嗎?
1994年9月24日,25年前的今天,美國蒙大拿大學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領導下的一個研究小組從一具6500萬年前的恐龍骨骼中首次提取出了遺傳基因材料。這成為一個轟動的事件,全球的恐龍研究愛好者和科學家們都興奮不已!
霍納的研究選取了一頭「霸王龍」的大腿骨,從中分離出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與現代鳥類的遺傳材料存在著相似之處,表明兩者之間有著某種形式的關聯。
然而,霍納和伍德沃德在公布他們的成果時都強調指出,DNA分子雖然可以「放大」和複製,但僅僅是生物基因材料的一小部分,不足以提供恐龍「再創造」的依據。
有了基因片段,就能復活恐龍嗎?
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1.6億年時間,但在6600萬年前突然滅絕。這一事件導致當時地球上大部分動物和植物消失,被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目前我們大多都是通過化石來了解6500萬年前的這種地球霸主的,但因為化石過於碎片化,所以提供的信息也非常碎片化,古生物學家對於恐龍的大多細節都是依靠猜測還未得到證實的。
而基因是儲存、記載生物遺傳信息功能的單位。現在,既然已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取了恐龍的基因片段,能否在此基礎上再複製出活蹦亂跳的小恐龍呢?
儘管科學家已經從數學上模擬了恐龍的遺傳密碼結構,但直到目前,他們還無法獲得復活一隻恐龍所需的全部DNA。
即使在機緣巧合之下真的獲取到了恐龍DNA,我們也無法克隆出恐龍。它與一般的克隆所利用的技術是不一樣的!而且按照當前的技術,克隆也還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在恐龍滅絕後的6500萬年裡,經歷了漫長的年月,恐龍DNA已經嚴重退化了(DNA中每一個核苷酸在及其完善的情況下能保持680萬年),人類的基因技術也無能為力。
即使能將其復活,沒有環境條件支撐一樣會面臨二度滅絕。因此別說復活恐龍,那些離我們很近的瀕危動物,我們都沒有辦法保護。
但人類對史前生物的探索和還原是不會輕易停止的。即使經過了6500萬年,鳥類的DNA依然可以視為獸腳類恐龍的基因藍圖。於是有科學家開始研究「恐龍雞」。恐龍雞是利用一種「逆向基因工程」技術,復甦現代家雞體內沉睡的「恐龍基因」,從而讓雞「退化」成一半像恐龍、一半像雞的恐龍雞(chickenosaurus)。62歲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稱,第一隻恐龍雞有望在未來5-10年內誕生,而他的最終夢想是培育出一頭真正的史前恐龍。
「恐龍雞」的上半身仍和普通的家禽雞類似,但不同的是,它將有恐龍那樣的尖利牙齒和長長的尾巴,還有長著3-5根腳趾的利爪。「恐龍雞」的全身仍長滿羽毛,因為科學家近年來研究發現,事實上許多恐龍身上也覆蓋有羽毛。
恐龍化石
經由全球「恐龍獵人」和研究人員們的收藏和展示,恐龍基因的強大被一步步展現出來。
自從19世紀後期,在法國南部第一次發現恐龍蛋化石以來,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及我國,陸續有恐龍蛋化石的出土。
恐龍蛋化石是恐龍類動物所生下的能傳宗接代的生殖產物,雖然沒有DNA片段來得直接,但它對於探索恐龍的繁殖行為、恐龍蛋殼的起源和演變,復原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等有著重要意義。
不少研究表示,恐龍或是現代鳥類的直系祖先。現代鳥類的很多特徵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恐龍,兩者之間的聯繫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密切。去年國外一項新研究稱,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現代鳥類是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幫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迅速演化,並統治了地球大約1.8億年的時間。
其實早在上世紀的90年代,我國科學家就成功地從一枚特殊的恐龍蛋化石中獲得了恐龍的基因片段,這是人類首次從恐龍蛋化石中獲得恐龍的遺傳物質!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顆蛋化石中居然還存在著6500多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的恐龍的活性物質!
從埋藏千萬年的化石中尋找到存活的生物大分子,也是史無前例的。恐龍雖然不能復活,但藉助科技手段,我們將對那個久遠的史前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