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人生會遇到太多了,很多的選擇,很多的身不由己,很多的挫折打擊。有人會甘願隨波逐流,有人則逆流而上。
人生大多時候還是需要逆流而上的勇氣。
艱難北漂
國內的觀眾熟悉矢野浩二大多是因為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天天向上》,以及一些影視劇中的日本鬼子形象。殊不知,矢野浩二一生的歷程,竟是一部傳奇。
1974年,浩二出生於日本大阪,家中還有三個姐姐,家境貧寒,一家人生活在十幾平米的小房子中。高中畢業後,浩二便走上社會打工養家,做過郵遞員、送奶工,穩定下來的一份工作是大版酒吧裡的調酒師。
大阪人敢想敢拼,在做調酒師時,常有客人誇他長得帥,說他應該去當演員。浩二便真的思考要不要去追尋一個演員夢。
徹底決定做一名演員之後,浩二便獨自背上行囊,只身前往東京尋夢。
浩二在東京一邊打工一邊尋找當演員的機會。儘管得到的都是一些沒有臺詞的龍套角色,浩二還是認真地對待這些表演機會。之後,他又在日本著名演員森田健作身邊當了八年的私人隨從。
在東京摸爬滾打的歲月,是浩二人生中的一段磨礪。
2000年,浩二經人介紹,來到中國參演一部中日合拍的電影《永恆戀人》,飾演一名日本留學生川島。這是浩二第一個有臺詞的角色,也是熒幕上的第一個形象。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浩二很賣力,幾句簡單的臺詞和幾個神態,他便忘神地練了幾個星期,不但把自己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對手戲演員的臺詞他也背了下來。
導演滕華濤讚嘆道:「這個日本小夥夠賣力!」
在中國拍戲的幾個月經歷,讓浩二決定到中國發展,謀求更廣闊的舞臺。2000年4月,他踏上了北漂的路途。
初到中國的浩二,對一切都懵懵懂懂,他不怎麼會說中文,對中國的了解也只是餃子、天安門、對聯等表面上的標誌物品,根本不知道深層的文化和習慣等,對於中日兩國戰爭的歷史淵源,中國人骨子裡對日本人的痛恨,他根本不清楚。
而要在北京這個城市立足,本身就不容易,更何況矢野浩二一個異鄉人。在北京,浩二舉目無親,因為語言的障礙鬧了不少笑話。他原本以為,出演了《永恆的戀人》之後,在中國會有很多機會,可事實是電影上映後反響平平,人們也不會記得裡面的一個小角色。浩二列印了500多份簡歷,抱著這些簡歷挨家挨戶找導演,請求表演機會,但都被拒絕。畢竟,要用一個素不相識的日本演員,中國導演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
那段日子,浩二像快枯竭的水裡面的魚,求生的渴望強烈,周身卻都是孤獨和絕望。從日本帶來的積蓄快要花完,蝸居在廉價的出租屋中,有時吃飯都成問題。他反覆問自己,為什麼要來到這裡。
曙光照耀,卻從「人」變成「鬼」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曙光還是照進了浩二的生活。他接到了張黎導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裡明治天皇的角色,這是他在中國第一個「鬼子」的角色。
浩二穿上軍裝戲服後,導演眼前一亮,覺得這就是個活脫脫的日本鬼子。浩二覺得有點彆扭,但還是出色地完成了表演,完美塑造了一個兇殘的日本鬼子形象。
之後,浩二又出演了楊陽導演的《記憶的證明》,一人分飾兩角,其中一個也是殘忍的日本軍官形象。浩二說,這部劇對他的意義很大,拍攝達十個月,其中受過的苦比後來拍戲受的苦加起來還要多,但也是這部劇讓他的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體驗到了一種做演員的幸福感。
《記憶的證明》讓浩二一炮而紅,片約不斷,可基本都是抗日劇中的鬼子角色。
因為熱愛演戲,也為了掙錢,浩二幾乎接下了每一個角色。曾經那種孤苦潦倒的北漂生活,也離他遠去。
但慢慢的,演同樣的角色讓浩二感到窒息——每一個都是兇惡的反派,也沒有多複雜的個性,最後的結局也都是死。同樣的戲服,相似的場景,甚至讓浩二想吐。他打從心裡覺得,自己已經從「人」變成了「鬼」。而因為演技出色,中國觀眾對浩二這個面孔深惡痛絕,走在街上都甚至有人瞪他。
雖然每天都很忙,穿梭各個劇組,但浩二內心是空虛失落的。
努力從「鬼」變成「人」
浩二在厭煩的情緒裡時就會想:「我是個人啊,不應該總是演「鬼」啊。」他覺得,是時候轉型了。
2008年,恰逢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組招募外籍主持人,浩二抓住這個機遇,並得到了賞識,一躍成為了《天天向上》的主持人。
在節目中,浩二操著生硬的普通話賣力主持,由於汪涵、歐弟等人語速太快,他常常沒反應過來,睜大眼睛,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觀眾卻覺得他很可愛。
因為主持《天天向上》,浩二在中國的人氣高了不少。浩二在節目中有機會時也向觀眾展示日本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讓中國觀眾看到日本這個國度,與刻板印象中不一樣的一面。
浩二接到的角色也不再是單一的日本鬼子人設,他演了古裝劇,演了大IP網絡劇的小混混,甚至演了八路軍。說起這些,浩二興奮極了,他熬過了痛苦的時期,作為演員跨越了一個舞臺,獲得了許多自信,逐漸趨向多元化的表演,使他把不同的角色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海上牧雲記》中,浩二把南枯棋這個複雜的多面角色演出了精髓,真正展現出了他的實力,驚豔四座。
「像個人了。」有人這樣評論道。是啊,像個人了,為了從「鬼」再變回「人」,矢野浩二付出了整整十五年的努力。
日本和中國,對於浩二而言就像是生母和養母,他覺得他不僅要會演戲,還要為中日的交流做出貢獻。為此,他經常到國內的高校去演講,頻頻出席中日文化的交流會,向中國展現日本文化,也把中國的優秀傳統帶到日本,讓中日兩國的人民之間有更深的了解。兩國的政治家,他也有進行接觸並交談。
因為努力地搭建了中日交流的橋梁,浩二榮獲了由日本外務大臣頒發的外務大臣表彰,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藝人。可同時,他也遭受著日本右翼勢力的打壓和一些日本民眾的言語攻擊,「賣國賊」的標籤貼到了他身上。但對於這些,他始終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態度。他更是公開表示,日本侵華是事實,不應該否認,但如今,追求美好與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浩二對中國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乘風破浪。他與一個重慶女子結婚,2010年,他們的女兒出世,浩二讓女兒加入中國籍。
矢野浩二的一生充滿波瀾,他卻是逆流而上,勇往直前,不甘困於枷鎖中,後更是樂於奉獻。這才是可貴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