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應用與寬帶用戶接入率,是寬帶產業發展的「蛋和雞」,也是寬帶發展的關鍵性矛盾。
——提高寬帶用戶接入率與發展寬帶應用,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雞生蛋、蛋孵雞的關鍵是什麼?
2001年下半年寬帶的聲音小了很多,但實際上運作得更加如火如荼。現在的電信運營商談到發展寬帶,說得最多的是兩個詞:寬帶應用和寬帶用戶接入率。按照許多電信運營商的看法,從產品上講,目前的寬帶應用產品已經大大的滯後於寬帶接入產品。許多地區的寬帶接入率並不甚理想,而相當多的人則把提高寬帶接入率的希望寄托在了寬帶應用的身上。一時間「只有路沒有車」、「造車做內容」的輿論充斥於耳。
是依靠大力發展寬帶應用來提高寬帶用戶接入率?還是依靠上網率的提高來推動寬帶應用的發展?「雞」和「蛋」的相互制約關係令許多電信運營商頭疼不已。如果先要有「雞」,那麼就是要努力提高寬帶用戶接入率,那麼靠什麼來提高呢?是「蛋」——寬帶應用。於是似乎應該先要有「蛋」。但是面對沒有形成規模的「雞」,「蛋」是沒有生存基礎的。「雞」,現在是沒有形成規模的,中國平均不到5%的社區寬帶用戶上網率不能叫規模。於是我們也就看到這樣一種情形,到目前為止,在沒有形成規模的寬帶用戶基礎上,還沒有哪一種單一寬帶應用產品能夠形成規模性效應,所以也沒有能夠對提高寬帶用戶接入率形成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是一種很值得深思的現象:到底「雞」和「蛋」孰先孰後?
——為什麼「雞」不能孵,「蛋」不能生?
要研究為什麼如今「雞」和「蛋」都面臨兩難的困境,一定要分析目前的階段下,「雞」和「蛋」的各自形態。
大唐電信總裁鄔賀銓說,「有多少用戶才能算寬帶應用真正到來,很難說一個準確的數字」。目前中國網民2650萬(根據CNNIC調查結果),另外根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的一項調查(未公開),目前中國網民中,寬帶用戶佔總數的6%,窄帶用戶佔94%。這裡的寬帶用戶包含Cable modem、光纖接入、xDSL、WAP接入等等,窄帶用戶包含帳戶用戶、主叫計費、上網卡、ISDN等等。如果純粹計算Cable modem、光纖接入、xDSL的用戶,整個的寬帶用戶也就100萬左右,並且分布在全國各地,分別掌握在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聯通、廣電、長城寬帶等等運營商手中,各地的運營商又相對割據獨立,落在每個城市的具體數量太少,實在很難說這是一種形成規模的用戶群體。
1、「窄雞」孵不出「寬蛋」
雞生蛋的基礎是「雞」必須存在。如今「雞」倒是存在了,可是這都是「窄雞」。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目前中國2000多萬網民中,寬帶用戶還不到總數零頭的情況下,「寬蛋」如何能夠生得出?在全球電信業都不景氣的前提下,在中國經過了.COM的泡沫後,試問哪家內容供應商會毫不猶豫的投資在中國各地分布不均、獨立分割且只有100萬的寬帶用戶身上?就算有這個膽量,誰又有這個能力去整合目前猶如一盤散沙分散在各地的中國寬帶用戶來使用其寬帶應用?而佔據絕對數量的窄帶用戶卻沒有體會寬帶的機會,更毋庸說花錢買寬帶應用了,靠「寬帶概念」吸引人付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所以,「窄雞」孵不出「寬蛋」很正常。
2、「窄蛋」孵不出「寬雞」
蛋孵雞的前提是「蛋」必須存在。什麼樣的「蛋」孵出什麼樣的「雞」,如同你不能指望一隻「天鵝蛋」孵出一隻「鴕鳥」一樣。所以說,即使 「窄蛋」再特別,也只是一隻「窄蛋」,孵不出「寬雞」。我曾經在新浪前文《寬帶應用走火入魔》中談到,寬帶與窄帶的本質區別是網絡速度更快——〉信息交流更加迅速——〉造就視頻、音頻、互動遊戲等大容量信息交換的寬帶應用型產品出現。因此,從上網用戶需求上來講,當窄帶應用已經不能滿足其需求,寬帶應用才有生存的希望。可是目前相當多的上網用戶(其數量對寬帶應用的前景起了決定性作用)對窄帶應用並未感覺到多少的不滿,換言之,窄帶應用還沒有走到它的衰退期。因此,在大量窄帶應用充斥的今天,有多少上網用戶會因為要「超前享受」而上寬帶?因此,「窄蛋」孵不出「寬雞」在情理之中。
——「雞」和「蛋」的發展不能割裂
實際上,「雞」和「蛋」的發展不能割裂開來。但是寬帶的發展卻是和窄帶在「割裂進行」的,這中間既包括了網絡建設,也包括了應用服務建設。我們應當認識到,「雞」和「蛋」是一個相互制約的關係,這一點很重要。就象開一把「同心鎖」,你不管去開哪個鎖,兩個鎖都不會同時開啟。只有同時使勁開啟才能解開。寬帶用戶接入率與寬帶應用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但是開鎖的技巧在於同時用力均勻,而發展寬帶的「技巧」則是找對目標市場下力氣。面對沒有形成規模的寬帶用戶和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的寬帶應用,只要能找到合理發展的目標市場,就可以逐漸將一個個寬帶應用發展起來。在目前的窄帶用戶群體中,儘可能的以合理的寬帶應用(需求合理、價格合理、質量合理)吸引他們到寬帶上,然後在目前已經發展或者正在發展的寬帶用戶基礎上,找到寬帶應用的KILLER APPLICATION(殺手級應用),使窄帶用戶向寬帶用戶的轉變迅速形成「雪崩效應」。同時寬帶應用的成本也能夠迅速降下來,相應價格也能降下來。對這一點,眾多的內容提供商和電信運營商深信不疑。任何市場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變化的。就像當年一部行動電話上萬元,一個城市只有幾百人使用,大家都覺得沒有什麼必要,用座機就夠了。可是現在大家都覺得固定電話不能滿足要求了,於是大家都在享用移動通信帶來的好處了。
所以說,只有「寬雞」才能生出「寬蛋」。中國網通總裁田溯寧在接受《網際網路周刊》採訪時說的一番話,從某種角度可以為「寬雞」生出「寬蛋」下個結論:「作為早期窄帶網際網路之所以沒能產生合理的經營模式和價值鏈,是因為窄帶網際網路產生出的應用並沒有在主流市場中得到青睞,這些應用並沒成為『完整產品』而使目標市場產生迫切購買的欲望」。而隨著寬帶用戶群體的逐漸增多,寬帶應用與窄帶應用的差異化將形成應用型產品的巨大差異化,從而為整個寬帶產業的「雪崩效應」來臨奠定基礎。
——雞生蛋、蛋孵雞的關鍵
雞生蛋、蛋孵雞的關鍵是建立符合現實的商業模型。在如今嚴峻的寬帶發展形勢下,運營商在與內容提供商的商業模型上的關注焦點往往集中在如何收費上。在「第二屆中國寬帶城域網論壇」上,我帶著如何收費的問題請教了包括中科院候自強教授、國家863專家組專家陳山枝博士、電訊盈科中國業務副總裁陳羅光先生等人。「對用戶按質按量有償收費」,候自強說、陳山枝都如是說。而電信盈科陳羅光的想法則更為直接,「寬帶應用必須要從付費服務開始」。
對於現實的巨大投資,必然要求獲得高額回報,這是如今的內容提供商們共同的心態。如今的收費模型大抵有如下幾種:
1、運營商向用戶收取接入費用,內容提供商從運營商收入中分成;
2、運營商充當「收銀員」的角色向用戶收取寬帶應用服務費用,內容提供商從運營商手裡分帳;
3、運營商提供收費平臺,各內容提供商在此平臺上向用戶收取寬帶應用服務費用,運營商向內容提供商收取一定的平臺使用費;
……
在寬帶熱潮的初期,第1種模式得到了許多內容提供商和運營商的認同。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這種「認同」逐漸發生了變化。
大家都已經熟知這樣一種推算:「按照業內普遍測算:寬帶接入的成本一般為每戶1500元,一個小區以1000戶計算,總成本就是150萬元。假設每戶的入網費定價為500元,採用每月150元的包月制,除去交給主幹網的費用,網絡設備和伺服器的折舊費,即使不扣除人員費用開支,一個用戶平均每個月的利潤大約只有50元。」
現在請允許我按照如今電信運營商進行寬帶運營的實際情況做一點修改。到目前為止,很多地區的入網費已經沒有500元了,300元是一個比較平均的數字。請注意,這裡的成本核算方式是前段時間大家都比較認同的,那麼根據寬帶運營商的實際部分支出,現在再加上返還給物業管理的佣金,加上社區內各種有源設備的電費等等一大堆費用,每個用戶的利潤將低於50元,甚至無利潤可言。當然,這是談的乙太網方式接入的社區。
如果以ADSL為接入方式的社區,按照中國電信集團公司2001年寬帶業務資費標準,入網費在400左右(不含促銷),月使用費在200左右,由於各地電信公司有30%的浮動範圍,加上競爭的因素,因此除個別地區外,實際上ADSL的資費情況比起乙太網不會相差太大。但由於ADSL的成本相對高於乙太網,因此虧本的機率實在太大。
接下來按照通常情況,第一期的開通率最多只有30%,三年內可能達到50%,即500戶。因此,150萬的總投資需7年才能收回。從全國的情況來看,社區的寬帶用戶接入率平均也不超過5%。如果按照第1種收費模式,運營商幾乎賺不了錢。即使賺了錢,也因為和內容提供商的分成而少得可憐,內容提供商固然也不能得到更大的收益。因此,在運營商利潤低下且投資回收時間長的情況下,原有的收費模式已不能滿足整個寬帶生態環境的要求。
於是,第2種和第3種模式漸漸的受到了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的青睞。特別是第2種收費模式,就如同我們在中國移動營業廳開辦手機的特別服務而每月多交納的10元錢一樣,這種模式比較符合電信運營商的收費習慣,並且對於已經擁有BOSS的電信運營商來講,這樣的業務模式很容易開展,因此許多運營商都在往這種模式上進行試點。第3種模式,對運營商的BOSS要求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涉及渠道共用,則實際上運營商對內容提供商的收費要稍高,或者說內容提供商付出的成本要略高。
在這3種收費模式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收費模式,如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用戶、第三方平臺(如券商)等「四邊商業模型」之間的收費模式,要更為複雜。除此之外,更有以P2P、電子商務應用平臺為基礎的商業模型,在此不作贅述。
寬帶的「雞」和「蛋」問題,需要分階段不同看待。隨著寬帶用戶群體的擴大和真正KILLER APPLICATION(殺手級應用)的出現,寬帶發展的「雪崩點」在2年內一定會露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