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3日,拜登公布了6位重要的外交及國家安全領域人事任命。其中,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歐巴馬時期的美國前副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被提名為下一任美國國務卿。與此同時,負責美國聯邦政府後勤運作和總攬政權交接工作的美國總務管理局局長墨菲(Emily Murphy )終於宣告,現任總統川普的政府與拜登過渡團隊的交接事務正式開始。
拜登過渡團隊執行主管以及拜登本人都分別發布聲明表示,將立即著手解決美國當下面臨的巨大挑戰,拜登還指出,相信自己任命的外交和國家安全團隊可擁有「重建美國的領導力」。
而任命布林肯為下任國務卿必定是拜登為達成這個目標而邁出的至關重要的一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孫成昊11月23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拜登選擇布林肯其實有於公於私兩方面的考慮。
「於私的話,布林肯是拜登的老相識,兩個人有過共事,私交也一直很好。國務卿作為主掌美國外交的內閣重要職位,總統對其信任與否非常關鍵;於公的話,布林肯和拜登一樣,都擁有豐富的外交政策經驗,可以說他的履歷是在一眾候選人中最為耀眼的。」孫成昊分析道。
多家美國媒體刊文稱,布林肯在華盛頓政策圈摸爬滾打數十年的經驗將有助於他在上任初期有效開展工作。此外,作為拜登在外交事務上最為信賴的人,布林肯有可能成為一個可對拜登的決定產生較大影響的國務卿。
未來國務卿的外交政策主張
拜登11月23日提名的這批人事任命中,除了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的國家安全顧問任命,其他職務的任命都還需要經過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確認。布林肯在其推特上表示,一旦其新職位得到確認,他將全心全意承擔國務卿的使命。
安東尼·布林肯在被拜登正式提名國務卿之後在推特上發文。
據《華盛頓郵報》23日消息,現年58歲的布林肯與拜登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近20年前兩人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共事時期。自那時起,布林肯就一直是拜登在外交事務方面的臂膀。
2008年,拜登短暫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時,布林肯曾是拜登競選團隊的成員。在那次競爭中,拜登雖然輸給了民主黨內的政治新星歐巴馬,但之後又被歐巴馬選為競選搭檔,最終成功當選副總統,布林肯也隨之成為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在此期間,他每天和拜登一起參加歐巴馬的情報簡報會,由此成為直接影響美國最高決策層的人。2013年,歐巴馬連任成功後,布林肯被任命為總統的副國家安全顧問。2015年,布林肯再被提拔,擔任常務副國務卿。
2011年5月,美軍擊斃賓·拉登後,白宮發布了一張歐巴馬等人在白宮戰情室監測刺殺行動進展的照片。在這張著名的照片中,身著藍色襯衫的布林肯站在時任白宮辦公廳主任比爾·戴利的背後,探出頭來盯著前方的大屏幕。
在這段時間內,布林肯作為歐巴馬的外交政策團隊的核心成員,在回應克裡米亞問題、擊斃蓋達組織領導人賓·拉登、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籤訂伊朗伊核協議、重返亞太戰略以及處理難民危機等重大外交事件上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由於上述種種經歷,彭博社11月23日分析稱,自拜登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獲得過半選舉人票後,布林肯一直被認為是下任國務卿的主要候選人之一。
而在被提名的前幾周,布林肯就已經「先聲奪人」,在多個場合及採訪中,布林肯多次談及拜登若勝選,那麼其就職後頭幾周的主要議程將會如何。綜合布林肯以往經歷及表態,我們不難對其外交政策主張略窺一二。
布林肯曾被許多分析人士稱為外交政策上的「中間派」,比如他既對美軍在海外的軍事行動持謹慎立場,又多次支持一些被進步派人士稱為「幹涉主義」的海外軍事行動。此外,雖然布林肯承認多邊國際組織的不足,但又認為美國發揮自身效力的最佳途徑就是藉助這些多邊組織,而退出則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影響力。
因此,分析人士預測稱,由布林肯掌舵的美國外交或回歸多邊主義的航道。拜登也曾多次強調,自己上臺後將讓美國「重返」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對此,孫成昊向澎湃新聞表示,布林肯對外交政策的主張和拜登應該是非常吻合的。
2020年10月,布林肯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採訪時曾坦言,美國應重新回歸國際合作與聯盟,「這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肩負領導其他國家的職責。」他強調,美國在這些機構中的領導缺位,可能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俄羅斯等其他國家會插手並改寫規則;二是沒有國家可以填補美國的空白,結果將會導致國際秩序的無序和混亂——而無論哪一種,對美國都是不利的。
《紐約時報》報導稱,對於即將於2021年2月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布林肯曾表示將尋求與俄羅斯延長該協議,以追求戰略穩定,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其他努力。
在接受CNN採訪時,布林肯還指出,拜登的對華政策與川普的對華政策也存在根本的差異。
據《華爾街日報》11月23日報導,拜登的顧問和中國問題專家表示,拜登計劃對中國保持強硬立場。孫成昊指出,雖然布林肯對中國的看法也較為強硬,但這種強硬相比現任國務卿蓬佩奧更為理性。
此外,以布林肯為代表的拜登團隊將進一步加強與盟友的關係,這也會對中國形成比較大的戰略壓力。在經濟層面,美國和盟友關係的強化可能帶來挑戰。
在近日刊登於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布林肯曾表示,假使拜登勝選,那麼他將結束川普對歐盟發起的「人為貿易戰」。2019年10月,川普政府對價值75億美元的歐盟輸美產品加徵25%的關稅,以報復歐盟成員國對空客(Airbus)的支持,而歐盟目前仍在等待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此做出一項對應裁決。
孫成昊向澎湃新聞指出,布林肯等拜登團隊人員更重視以多邊主義手段推進與盟友關係,之後美國或重啟與歐洲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力推與歐日的WTO改革磋商,而上述舉動實際上是為中國「量體裁衣」制定新規。
孫成昊認為,在地區層面,布林肯等拜登團隊成員也會極為重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外交、軍事和經貿存在,充分發揮日韓印澳等盟友作用,甚至可能繼續推動所謂亞洲「小北約」的圖謀。
但在另一方面,除了中美競爭,布林肯認為,中美在氣候變化、武器管控、疫情等全球議題上有合作的必要性。
「實用主義者和共識推動者」
布林肯的一些政策主張,被認為與其從小的經歷有非常大的關係。
1962年,布林肯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柯林頓政府時代的駐匈牙利大使,叔叔則是駐比利時大使。9歲因父母離異,布林肯隨母親和繼父遷至法國巴黎,直到18歲高中畢業才回到美國。
布林肯的高中同窗、國際危機組織總裁羅伯特·馬利(Robert Malley)11月23日對《金融時報》表示,這段經歷使得布林肯非常理解美國的政策如何影響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善於體悟其他國家如何審視美國,這讓他成為重塑美國國際信譽的不二人選。
回到美國後,布林肯在哈佛大學完成了本科學業,並於198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J.D.),隨後便開始在紐約和巴黎兩地做律師。
布林肯的繼父繆爾·皮薩(Samuel Pisar)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譽大使,也是一名跨國大律師,其在二戰期間曾被關押在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德國達豪集中營,繼父在集中營的經歷對布林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也讓他對政治產生了興趣,還影響了其之後在人權以及對外幹涉方面的主張。在做律師期間,布林肯便開始參與政治活動。
布林肯真正踏入外交政策領域始於柯林頓政府時期。1993年,布林肯進入美國國務院,擔任負責歐洲和加拿大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的特別助理,並於次年進入白宮,成為柯林頓外交政策方面的演講撰稿人,他後來又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中任職近7年。正是這一段經歷,讓布林肯和拜登有了交集,此後兩人在美國政府中的任職幾乎都是共進退。
《中國新聞周刊》曾撰文指出,在歐巴馬第一個總統任期,布林肯曾建議拜登支持歐巴馬從阿富汗撤軍。而在武力幹預利比亞問題上,布林肯和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茲是少數幾位認為此舉是否符合美國利益存在爭議的人。
在本·羅茲看來,布林肯不是一個外交理想主義者,而是實用主義者和共識推動者。
前歐巴馬政府官員菲利普·戈登(Philip Gordon)也表示,布林肯小時候的經歷讓他相信,美國能夠且應該為世界做好事,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但同時他也明白美國實力的局限性,因此不會成為一個空想家。
值得一提的是,布林肯熱愛音樂,是披頭四樂隊的粉絲,他甚至還組了一個名叫「Ablinken」的搖滾樂隊,自己則是樂隊的主唱,澎湃新聞記者經查閱發現,該樂隊已發布兩首歌曲,分別名為「Lip Service」與「Patience」。在被拜登提名為國務卿之前,布林肯在自己的推特主頁介紹上毫無掩飾地寫著「請在Spotify上關注Ablinken樂隊」。
據《金融時報》報導,在布林肯的高中年鑑中,他在有自己照片的一頁上寫著英國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一句歌詞「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編註:這首歌諷刺當時英國的教育就像一道與世隔絕的高牆,扼殺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歌詞「牆上的另一塊磚」正是意味學校的老師們只是高屋頂的磚頭,給學生們一種冷酷無情,權力至上的感覺,並成為堆砌底層高牆的幫兇),暗示他想迴避華盛頓傳統而僵化的等級制度。
《華爾街日報》指出,布林肯具有「非意識形態化的共識締造者」的聲望,而這恰恰也是拜登試圖在自己的政府中塑造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