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魚公主」趙俊:回鄉創業傳承赫哲族文化

2020-12-16 新華社客戶端

↑趙俊拿出準備好的烤魚食材開始營業(6月16日攝)。

今年33歲的趙俊家住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漁業村,2008年,她離家到成都追求少時的夢想,卻始終難捨家中年歲漸長的父母和刻在心中的赫哲族傳統文化。每每從父母口中得知家鄉的發展變化,思鄉之情愈來愈濃。 2020年,趙俊辭職回到家鄉,在街津口景區附近的魚皮畫店開始自己的魚皮畫創業。魚皮畫的製作講究「夏季備料,冬季製作」,在備料和銷售之餘,趙俊覺得夏季是街津口旅遊的好時段,赫哲族的特色烤魚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機會,便向老一輩的赫哲族親戚學習赫哲族特色的烤魚技術和配方,很快在工作室旁邊做起赫哲烤魚大串。趙俊的赫哲烤魚很受歡迎,遊客品嘗之後都找她合影,成了人們口中的「烤魚公主」。 每天趙俊都會帶著女兒王淋瑤一起和母親岑立傑學習傳統的魚皮畫製作。從小耳濡目染,趙俊的製作技藝提升特別快,而且對魚皮畫也有了更深的理解。11歲的女兒王淋瑤也成了魚皮畫的小巧匠,製作的魚皮畫多次獲獎。「接下來我想利用一些直播平臺,做一些家鄉的短視頻和魚皮畫教程,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街津口,了解赫哲族,讓赫哲族的文化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趙俊說。 新華社發(張濤 攝)

↑趙俊在江邊跳起了赫哲族的傳統舞蹈,站在一旁的女兒王淋瑤為她拍視頻(6月16日攝)。

↑趙俊身著赫哲族服飾製作烤魚(6月12日攝)。

↑趙俊(右)在魚皮畫店裡給女兒穿上民族服飾(6月13日攝)。

↑趙俊(右)和母親一起製作魚皮畫(6月16日攝)。

↑趙俊在晾曬江魚(6月16日攝)。

↑趙俊在為遊客現場製作赫哲烤魚(6月16日攝)。

相關焦點

  • 電視劇《黑金部落》:重塑赫哲族文化品牌
    2013年12月20日,第一部赫哲族題材電視連續劇《黑金部落》項目創意在北京正式形成。從凌純聲老師1934年出版的《松花江下遊的赫哲族》到黃任遠教授等赫哲族專家學者的書籍資料,我們一共查閱了幾十本,之後行程數萬公裡走遍了赫哲族聚居地。
  • ...脫貧攻堅戰(747期)| 大學生回鄉創業帶動就業,打響大坡咖啡文化...
    打贏脫貧攻堅戰(747期)| 大學生回鄉創業帶動就業,打響大坡咖啡文化品牌 2020-09-25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劉蕾:為赫哲文化傳承不遺餘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載體,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作為赫哲族人,劉蕾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事情。她經常到赫哲族聚居區調研走訪,很早就開始為傳承赫哲文化而努力。「這是我的責任。」她說。奔走調研赫哲文化保護現狀「一年年走下來,筆記記了10多本。」劉蕾說,「最難的是在冬天開展調研。
  • 赫哲族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相同的特色。 赫哲族食俗?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
  • 東北絕唱:赫哲族神秘的薩滿舞,勾人魂魄的美麗與虔誠
    許多赫哲族人近年都開始學跳薩滿舞,一方面為的是傳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是慶賀豐收的漁季,感謝大自然無私的饋贈。中國黑龍江流域是薩滿文化的發源地,作為蘊藏著豐富絢麗的薩滿文化資源的赫哲族,薩滿舞大有失傳成為「絕唱」的跡象。為了搶救頻臨失傳的薩滿舞,黑龍江省將薩滿舞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項目進行挖掘、傳承以及保護。
  • 生吃鯉魚腹,鰉魚皮做大衣,看赫哲族人的快意人生
    鰉魚皮男套裝研究還證實,赫哲族是目前世界上穿用魚皮衣服時間最長,也是把其技藝傳承至今,並有所創新的一個民族。2006年,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與樺樹皮製作技藝,同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絲綢、布匹取代了魚皮,人們轉而利用傳承下來的魚皮製作技藝,根據魚皮的厚薄、軟硬等使用特性和自然紋理的美學特點,用不同魚種的魚皮製作皮鞋、坎肩、腰帶、手提包等一些漂亮適用的業活用品和各種裝飾物件。
  • 延邊青年回鄉創業傳承「民族魂」 朝鮮族泡菜、石鍋走俏電商平臺
    在延邊,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有的從大學時期就在開拓泡菜市場,不斷創新配方,通過線上渠道把朝鮮族美食推向全國;有的放棄「賺快錢」的商機,一心深耕小眾冷門的朝鮮族石鍋產品……他們從一線城市回到家鄉,投身民俗產品的創業大軍,為朝鮮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帶來勃勃生機。
  • 延邊青年回鄉創業傳承「民族魂」朝鮮族泡菜、石鍋走俏新電商平臺
    在延邊,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有的從大學時期就在開拓泡菜市場,不斷創新配方,通過線上渠道把朝鮮族美食推向全國;有的放棄「賺快錢」的商機,一心深耕小眾冷門的朝鮮族石鍋產品……他們從一線城市回到家鄉,投身民俗產品的創業大軍,為朝鮮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帶來勃勃生機。
  • 最剽悍的吃魚方法,赫哲族的食魚文化,佳木斯赫哲雪村裡長見識
    自從今夏自駕同江撫遠,迷上了神秘的赫哲族歷史文化,作為我國五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在佳木斯郊區的敖其鎮裡,就有一個原汁原味的赫哲村。近日出差佳木斯,開車去轉轉,目的地就是赫哲雪村。赫哲雪村位於佳木斯郊區的敖其鎮,佔在面積5.7萬平方米,共有赫哲族人口104戶,共326人。
  • 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吃上一次刨花魚和生拌魚絲
    興凱湖大白魚以魚類為主要食品的赫哲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魚食文化」。除了曬魚乾、將魚片燒熟的烤魚乾、炸魚塊、將色肉去刺粉碎後翻炒成肉鬆的炒魚毛、曬魚籽等特殊加工的食品令人唾涎欲滴以外,赫哲族的生制魚食品也別具風味。其中,最有特色的「剎生魚」,就有刨花魚、生拌魚絲、蘸魚片、生拌魚鰓、生拌蝗魚鼻翅等各種花樣。其中尤以刨花魚和生拌魚絲最受歡迎。刨花魚,赫哲語稱「蘇日阿克」,是冬季吃魚的一種方法。
  • 黑龍江佳木斯特產之赫哲族殺生魚
    赫哲族殺生魚 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東北三江平原一帶的赫哲族,世代傳承以捕魚為生,赫哲人穿魚皮衣,以魚類為日常主食。 赫哲族殺生魚 「殺生魚」可以說是赫哲族的」生魚片「,但是與日本的」生魚片「製法又不盡相同。那麼赫哲族的」殺生魚「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 閩侯這位退伍軍人回鄉創業 賣起了「網紅拌麵扁肉」
    然而,曾幾何時,年輕的林祥坤,並不願意和父輩一樣,按部就班的接過家族傳承的餐飲手藝活。回鄉自主創業 傳承家族好技藝林祥坤在後勤崗位上一幹就是八年,期間也收穫了美滿的愛情。在一次回鄉休假的同學聚會上,林祥坤和同村的姑娘林文巖相愛了,經過三年的書信往來,他們在2012年喜結連理。
  • 「三朵金花」要做豬血丸子「公主」
    一年多前,這「三朵金花」還是都市白領,為傳承「舌尖上的鄉味」,她們加入回鄉創業大軍,手工製作豬血丸子。 隆回素有製作豬血丸子的傳統,是傳統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寓意著團圓、圓滿。現在,豬血丸子已成為在外遊子思念家鄉的「舌尖念想」。 以前,肖端梅在廣州一家公司當經理,月薪8000多元。
  • 揭秘赫哲族流傳千年的神秘技藝
    魚皮製作技藝是赫哲人寶貴的遺存文化,其精美的鱗紋、蒼樸的韻味、神秘的薩滿文化,賦予了赫哲魚皮以獨有的魅力「魚皮藝術」的守望者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曾展出過一件赫哲族的傳統服裝,這件在袖口和下擺處點綴著雲卷和浪花等吉祥圖案的、灰白相間的條紋服裝,不是用普通的棉、麻或羊毛等大眾所熟悉的材質
  • 學習烤魚創業怎麼樣?
    烤魚培訓內容;1、烤魚秘制老油的製作2、烤魚秘制香油的製作3、市場採購的方法與技巧4、魚的宰殺及前期處理魚的醃製方法與調料的配置6、魚的烤制方法、溫度的控制、調料的使用技巧7、鍋底的調製及各種味型的配方8、成品的調配,學生親自動手實際操作---師傅點評----做出合格成品---結業9、後期技術輔導、開店所需設備採購指導學習烤魚開店創業是相當有前途的
  • 大學生搞創業做魚皮畫 一年收入100多萬元
    說起創業,郭九強說,在大一時,他就加入了學校的創業團隊,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創業項目。2010年9月,郭九強和幾名同學在學校裡聽了一場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琳老師關於魚皮文化的講座,了解到現在專門從事這種古老手藝的人越來越少,如果再不加入現代的創新理念很可能在不久後導致失傳。經過幾個人的深入討論研究和專業諮詢,同學們一致認為魚皮畫這個項目很適合創業。
  • 赤壁鼓勵能人回鄉投資創業
    6月19日,在赤壁市神山鎮蓮塘村吊瓜基地,回鄉創業大學生王小芳正帶領村民們一起幹活。今年29歲的王小芳此前一直在重慶某大型商業綜合體工作,待遇豐厚。由於疫情影響,回鄉當起了村民們的「脫貧管家」。從4月份開始,王小芳就地創業,結合當地的農業特色和現代的科學技術,辦起了吊瓜基地,並帶動了6戶貧困戶就業。
  • 投資家鄉辦廠 陸川'打工仔'掀回鄉創業熱
    通過多年的外出打工闖蕩,廣西陸川縣青年覃禮權在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後,回鄉創業辦起養雞場,現已是陸川縣珊羅鎮萬源種雞場的董事長,其打造的「珊字香雞」已成品牌,遠銷廣東、雲南、海南等地。富起來的覃禮權為了幫助鄉親脫貧致富,幫扶300多戶困難戶從事養雞業,農戶年獲利300多萬元。
  • 中牟縣留韓學子李澤西回鄉創業 「奶奶的醬」留住家鄉味道
    誰也無法想像,一位留學國外學建築工學的大學生竟然回鄉做起了瓜豆醬!學成回國為什麼沒有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發展,反而拾起了老傳統呢? 「我最初的夢想是開一家攝影工作室,但在北京、成都漂泊了兩年,在一次回老家吃到奶奶曬的瓜豆醬之後,使我改變了自己的方向。」
  • 省政協委員高玉鼎:吸引「僑二代」回鄉創業
    東南網1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9日下午,來自香港的省政協委員高玉鼎來到兩會報到現場,他今年帶來的是有關「僑二代」回鄉創新創業的提案。「福建是著名僑鄉,全省有海外華僑華人1500多萬。近年來福建高速發展,吸引了『僑二代』回到家鄉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