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今年年初,蒙古國送中國的3萬隻綿羊嗎?首批1.5萬隻蒙古羊將於9月到達中國,在內蒙古進行隔離觀察。據了解,蒙方將把這些羊肉獻給在抗疫鬥爭中表現英勇的湖北人民。
1.5萬隻肥滿的羊方隊向我們走來,想想都很壯觀。
羊群 來源:網絡
綿羊肉,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是最好的滋補品。更何況當肥美的羊遇上了很會吃的內蒙古人。
烤全羊 來源:網絡
銅鍋羊肉 來源:網絡
在等著羊的同時,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馬背民族的生活,去領略草原的美食和文化。
奶茶要加鹽巴
草原上的額吉們(蒙古族媽媽的稱呼)清晨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熬上一大鍋奶茶,這是全家人三餐的重頭戲。在這片土地上,奶製品為遊牧民族提供著能量和精神。
煮奶茶的額吉 來源:網絡
「內蒙人家裡面水龍頭流的都是牛奶。」
這句話雖然誇張,但是不難看出,奶和奶製品是內蒙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將奶皮子倒入奶茶中 來源:網絡
為了讓這鍋奶茶更抗餓,主婦總會加上金黃的炒米和黃油一起煮,加倍濃厚的奶香混著清新的炒米香,營養和能量伴隨著香味一起流進身體。
將炒米倒入奶茶中 來源:網絡
「炒米奶酒手把肉,一次喝個夠......」 聽過這首歌的人就應該知道炒米、手把肉在內蒙人心中佔據的重要分量了。
手把肉 來源:網絡
在一代又一代額吉的巧思和巧手中,奶幻化成了各種形態的奶製品:形狀不規則的奶皮、切成三角或小方塊的奶豆腐、還有奶疙瘩奶幹……
拔絲奶豆腐 來源:網絡
奶嚼口 來源:網絡
奶皮子 來源:網絡
各種形態的奶製品 來源:網絡
一頓硬核的早餐 來源:網絡
蒙古奶茶不是休閒飲品,而是日常食品。加鹽也是補給能量的作用,高寒又匱乏蔬菜的冬季草原,鹽湖產出的青鹽成了奶茶裡的調味劑。
似懂非懂間,好像明白了額吉常年煮鹹奶茶的習慣,是草原上牧民為了對抗寒冷而延續下來的傳統。
來摔跤!來喝酒!
據說,八月的草原是最熱鬧的。
每年的夏秋季牧閒時,那裡的人總會歡聚在一起,舉行對蒙古族意義重大的盛會——那達慕大會。來杯奶茶,來場摔跤,來段舞蹈.....
「那達慕,我們內蒙人真的都很愛這個。」
那達慕之搏克 來源: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文體旅遊廣電局
那達慕,是蒙語「遊藝、聯歡」的意思,多在八月份舉行。各路草原高手雲集於此,向至高榮譽發起衝擊。
那達慕之搏克 來源:網絡
蒙古式摔跤是草原牧民最喜愛的運動項目,蒙語叫搏克。蒙古式摔跤以巧取勝,一跤定勝負,只要身體有一處著地就算輸了。
摔跤的內蒙漢子 來源: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文體旅遊廣電局
現在的內蒙除了保持著傳統生活方式的牧人,已經很少人騎馬了,但是很多內蒙人從小就會摔跤。
那達慕之賽馬 來源:網絡
大草原霜風冷雨、嚴寒酷熱的天氣鍛造了內蒙古人堅韌不屈的性格;草原的遼闊和血液中的遊牧生活方式鍛造了馬背民族熱愛自由、敢愛敢恨的性格。
既然是自由奔放的民族,大家歡聚一堂哪能少了喝酒。
那達慕大會上更不可能少了他們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馬奶酒。
喝馬奶酒的人 來源:網絡
「金杯、銀杯斟滿灑,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請你吃個夠。」 蒙古族的祝酒歌早就把遊牧民族熱情好客唱出來了。
馬奶酒 來源:網絡
由馬奶製作的奶酒,被裝在皮囊或木桶中,用特製的木棒反覆攪動,使奶在劇烈的動蕩撞擊中溫度不斷升高,再放入酒酵母,置於保溫處讓其發酵而得。
馬奶酒的製作 來源:網絡
內蒙人酒量好,喝酒就像喝飲料,這話一點也不假。由於馬奶酒釀造法和糧食釀造不同,馬奶酒的酒精度數低,口感柔和香醇,綿延不絕,讓人一杯接一杯,回味無窮。
要是遇見熱情的當地人為你斟滿一杯馬奶酒,一飲而儘是對他們最好的回饋。
風吹草低見牛羊
內蒙古脫口秀演員李誕說:「內蒙的羊應該是最懂事的羊了。」
「你看我們羊多懂事啊,自己給自己料理了「綜藝截圖 來源:網絡
草原上的羊羔 來源:網絡
聽說,內蒙的羊可以通過訓練聽懂牧民的信號,形成各種隊形,並且跟著牧民的安排按時吃草。
草原上的羊 拍攝者:蔡巖峰
每年5月下旬,牧草長勢最好的時候,牧民開始籌備「走敖特爾」的衣行住食。成群結隊的羊,就乖乖跟著主人開始了「流浪」。
《索倫牧場》 拍攝者:高元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短短一句話,就勾勒出了內蒙的草原風情。人們多少次暢想的藍天白雲,廣闊無垠的草原,就真真切地存在於內蒙。
《圖木吉日出》 拍攝者:衛星
因為這裡,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草原就坐落於此。
《五角楓晚霞》 拍攝者:衛星
《秋日雲海》 拍攝者:劉文山
呼倫貝爾草原 來源:呼倫貝爾青年攝影家協會
牧民的採訪 來源:網絡
對於牧民來說,蒙古族的生活方式,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雖然現在內蒙已經幾乎完全現代化,仍有以下人選擇著遊牧的生活方式。
因為遊牧,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草原上的人們永遠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這種生活方式。
牧民的採訪 來源:網絡
「喂,叔,你們的羊落哪兒了,你們在哪兒啊,別著急,等著我啊!」
從車水馬龍的城市到地廣人稀的大草原,從人世繁華到策馬奔騰,讓我們遊走在北部邊疆,盡享天高地闊的寬廣,品嘗人間美味。
《星空下的敖包》 拍攝者:王永生
低低的炊煙矮矮的氈房
潔白的羊群雲朵一樣
我的父親愛唱歌啊
歌聲飄蕩在綠色的草原上
我的父親是牧馬人
歌聲伴我童年的時光
我的父親是牧馬人
歌聲伴我到遠方
《我的父親是牧馬人》歌詞 蒙古族歌手烏蘭圖雅
文章的最後,送給大家一張圖,
希望能治好你的失眠哦。
內蒙草原 拍攝者:郭柏林
--------------------------
參考資料:
1.《老影像:阿拉善蒙古族遊牧部落,自釀馬奶酒,敬酒必須一飲而盡(1980)》
2.《內蒙古草原莽漢子說:喝蒙古奶茶,一定要配手把羊肉》
3.《在內蒙古,終於能實現奶茶自由了!》
4.《「走敖特爾」牧民的「娘家人」——通遼市扎魯特旗格日朝魯蘇木夏營地遊牧黨支部見聞》
5.《從一頓傳統早餐開始,帶你見識我們內蒙人》
6.《關於羊的放牧方式,你了解多少呢?蒙古牧人的走「敖特爾」,在呼倫貝爾草原上流傳了近千年 》
特別鳴謝:
【呼倫貝爾青年攝影家協會】;
【呼倫貝爾攝影人網】;
【內蒙古團委青年傳媒中心】;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文體旅遊廣電局】。
圖片用途公益宣傳,除標明來源網絡的圖片外,
其餘圖片均為攝影師拍攝,如需轉載使用,請聯繫攝影師。
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實習編輯:田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