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傳統七夕煥發新活力
農曆七月初七,被人們視作是中國的「情人節」。「牛郎織女」的傳說也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寄託的是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
在這樣一個中國傳統節日裡,人們或是一起牽手走進電影院觀看「高糖」電影,或是宅家看電視晚會,還有在網際網路以「孤寡」和「不孤」的諧音梗來互相逗笑的,人們對美好愛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現代的浪漫氣息。
牽手走進電影院
七夕檔單日破5億元
今年七夕,不少情侶選擇走進開業不久的電影院,用這種極具儀式感的方式度過浪漫的中國情人節。在北京某影城,七夕場晚場電影開放的座位基本已滿。「最近看電影的人不算多,但是七夕當天的人還真是多。」影院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七夕檔歷來是愛情片「兵家必爭之地」。而今年的情況較為特殊,在當前復工復產中,七夕檔表現出喜人的爆發力。據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顯示,七夕當日(8月25日)電影票房突破5億元,不少網友表示,「2020年,錯過了『214』、錯過了『520』,今年最後一個七夕情人節不想再錯過」。其中,《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收穫2.65億元票房,成為2020年第一部上映首日票房超2億元的電影,並刷新了單日單片的票房新紀錄,該片主要講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在高中校園重聚之後發生的一系列穿越時空的離奇愛情故事。該片導演姚婷婷透露,最初看到原小說,最打動自己的點是「設定奇幻有趣,愛情又溫暖感人」。《蕎麥瘋長》的首日票房超過3600萬元,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一起,是《八佰》之後跟進的國產電影。《蕎麥瘋長》則聚焦三個在異鄉拼搏的奮鬥的年輕人,講述他們在追求新生活過程中所經歷的不可思議的命運考驗。製片人藤井樹定位《蕎麥瘋長》是一部「特別」的青春片,他說:「三個人物面對的不是失戀、校園霸凌那種具象的打擊,它更像是一種預言。片名裡的『瘋長』是三個人身上的叛逆感,他們不服氣於命運的安排,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掙脫和抗爭。」此外,進口片《小婦人》首映票房超過1000萬元。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看來,「好的電影和好的觀眾是互相促進的,上周末中國票房市場單日破2億,七夕當天票房就破5億,在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電影市場能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績,說明中國電影市場復甦在望」。七夕檔的到來以及影片票房的表現,讓人們看到了電影市場依舊在那,觀眾依然期待類型多樣、內容優質的影片。
看晚會刷手機跨屏互動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除了牽手走進電影院能感受到節日氛圍而外,電視晚會也為在家過七夕節的人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2020七夕特別節目《天下有情人·此夕最相思》在8月25日當晚溫情上演,從乞巧納福的傳統民俗到虛擬和現實交織的藝術呈現,晚會巧妙地以「此時 醉良辰」「此夕 最相思」「此生 共相守」三大篇章,故事性的情節推動,串聯起陝西西鹹新區昆明池·七夕公園、江西新餘仙女湖兩會場。不少觀眾表示,「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傳承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能帶給海內外中華兒女別樣的心靈撫慰」。
今年的七夕特別節目創新融合前沿科技手段,打造集影視化拍攝、歌舞表演、助農推薦、跨屏互動於一體的新潮晚會。多次擔任七夕晚會總導演的顧志剛再一次豐富了觀眾的審美體驗,在增強現實等高科技的電視呈現手法幫助下,晚會上虛擬與現實的時空交錯,大唐盛世的良辰美景盡展風流;相思本無形,但獨特的聲光「語言」變無形的音樂為有形,訴盡七夕相思之情;仙女湖畔、昆明池邊,以天為幕、以水為臺、傳統古建、猶如穿越。顧志剛表示,「今年舞臺設計將人文背景鵲橋與寫意喜鵲等元素相結合,營造實景氛圍」。
在傳統的節日裡面,看晚會刷手機跨屏互動已成為一種新潮流。如節目《穩穩的幸福》與觀眾拍攝的傳遞幸福生活的短視頻結合,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打造視覺景觀實現「大屏」與「小屏」聯動,打造大型電視活動的新概念,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以小角度展現大立意,完成了小家小愛到家國大愛的升華。在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鄧文卿看來,「看晚會已逐漸成為一種過節的儀式,深入挖掘七夕傳統文化新內涵,旨在延續傳統節日的文化根脈,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煥發出蓬勃的時代生命力」。
青蛙布穀鳥成網紅
提到七夕,人們總是想到「鵲橋相會」這一浪漫的場景。在七夕當天,成雙入對的情侶總會引發人們對愛情的渴望,網絡平臺上「秀恩愛」的情侶們也總是讓單身的網友們格外羨慕,進而產生莫名的孤獨感。而今年,在網際網路上,「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卻突然成了網紅,一片「孤寡孤寡」聲和「不孤不孤」聲成為當天網絡平臺上最熱鬧的景象之一,橫掃了往年單身者的失落情緒。「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是如何與「孤寡孤寡」和「不孤不孤」相聯繫的呢?又是如何在網際網路走紅的呢?
青蛙的叫聲「gugua」音似「孤寡」,布穀鳥的叫聲「bugu」音似「不孤」,因此,「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便成了人們藉此來調侃和安慰單身朋友的網紅。據相關數據顯示,七夕前,大量年輕人在淘寶選擇給朋友點一隻「青蛙」,接著會有專人去加他好友,然後一直在聊天中「孤寡孤寡孤寡孤寡」地「叫」下去。如此「不正經」的商品,七夕前一天就有36萬人搜索。「七夕青蛙」火了以後,不少淘寶賣家就想到了「布穀鳥」可以代表「不孤」,於是「七夕布穀鳥」就在淘寶悄然上線。一位淘寶商家向記者介紹,「我曾經在抖音上有看過類似的段子,然後在淘寶上發現暫時沒人做『布穀鳥』,於是自己就開始做『七夕布穀鳥』,產品上線十幾分鐘,就賣出好幾百單,這種搞笑的安慰方式,受到買家的普遍歡迎,而且大家都在主動發朋友圈,所以產品不用去宣傳就有買家來買」。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吳卉也表示,「這種諧音梗很有意思,沒想到大家這麼有創意,可以發給朋友作為一個聊天話題,順便節日逗樂」。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教授聞學認為,「七夕當天,年輕人藉助青蛙和布穀鳥進行網絡交往,一方面是抒發宅家期間積壓的苦悶情緒,一方面是對七夕這一傳統節日的喜愛,同時,表達了對許久未見的同學、朋友的想念,是對同學情、友情的重視以及對回歸正常學習、生活的嚮往」。雖然「七夕青蛙」和「七夕布穀鳥」只在七夕當天短暫走紅,且這種現象更多的是帶有娛樂和戲謔的色彩,但依然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氛圍及魅力。
不論是看電影還是看晚會,不論是買「青蛙」還是「布穀鳥」,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出濃厚、歡快的傳統節日氛圍,也在當下呈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力,讓傳統節日在現代氣息中得以傳承。(記者 牛夢笛 通訊員 遊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