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鎮兇案》已經在國內正式上映了,作為一部全明星豪華陣容也是備受期待,但是許多觀眾在看這部電影時也是對結局有著不明白的地方,那麼迷鎮兇案結局是什麼意思?男主最後真的死了嗎?
由科恩兄弟編劇,喬治·克魯尼導演,馬特·達蒙、朱麗安·摩爾、奧斯卡·伊薩克等眾多好萊塢一線明星主演的犯罪喜劇《迷鎮兇案》,於2018年1月12日國內上映。《迷鎮兇案》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美國平靜小鎮上發生的一起兇殺案,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事件。影片之前曾入圍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42屆多倫多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其飽含黑色幽默和重重懸念的劇情備受好評。
電影開始圍繞這起兇案展開調查,我猜導演的原意是採用第三人稱視角去發現這起兇殺案的真相,這個第三人稱的視點就是小兒子尼基。尼基發現媽媽死後小姨就住到家裡來了,還和爸爸在地下室裡做羞羞的事情,並且在和爸爸一同去警察局指證嫌疑人的過程中,發現爸爸和小姨並沒有把兇手指出,而是放過了他們。小尼基感到不解,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傻的觀眾在這裡都能看出是加德納僱兇殺了妻子)。
但是故事從中段開始進入「溫水」,兇手、警方、保險公司陸續登場,沒錯,按照你能猜到的劇情發展著——胖瘦兇手得不到利益,來找男主麻煩/保險公司發現蹊蹺,來找男主麻煩/警方發現男主貸款蹤跡,來找男主麻煩。總之大家都來找男主麻煩,馬特·達蒙則靈動的動用了他的面部表情、肢體、握力器來表現自己很麻煩,唔……編劇也就給了馬特·達蒙這點發揮空間了。
電影中有個場面我非常喜歡,是在臨近結尾的時候,小鎮社區中的黑人家庭被居民圍攻,外面一層群情激昂的老百姓,裡面又是警察又是消防隊阻止,但也不管用,大家圍攻黑人,燒車燒房跟暴亂一樣,家裡老小危在旦夕。
而黑人家庭旁邊的鄰居呢?靜悄悄的,一點聲息也沒有,用朱自清在《荷塘夜色》中的名言: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結果折騰了一晚上,黑人家庭的房子和車全都被「打砸搶燒」,好在人家一大家子都安然無恙。但隔壁鄰居呢?除了孩子之外,一家子全死光了,還搭上一個保險調查員。
《迷鎮兇案》仍然顯得充滿神秘的魅力,按理說這個故事和結局,換做其他導演來拍,前半段懸疑主導應該突出故事張力,但本片卻顯得非常含蓄,包括開場沒多久的入室行兇案件,都平靜的如流水一般;反倒是後半段,懸疑破除之後,故事張力陡然增加,但依舊是平靜的節奏,甚至所有角色,在行兇之前,都是毫無徵兆,一臉漠然,仿佛在幹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一樣。
這是典型的喬治·克魯尼風格,他會把角色和個性隱藏的很深,含蓄中透露的人性的醜惡,通過平緩的敘事來反襯危局。就像那位保險調查員,奧斯卡·伊薩克演得非常棒,將一個自大且頗有城府的角色刻畫的淋漓盡致。結果,卻被突如其來的一杯咖啡給滅了,這就是反襯效果。
電影的劇本無疑是非常精彩的,科恩兄弟自有一套對於人性醜惡審判體系:貪婪是引發一切醜惡的萬惡之源;自私、自大、貪婪,要比愚蠢、謊言、甚至殺戮更為醜惡;醜惡人性的宿主(也就是影片中角色)都要遭到相應的懲罰。
在這個體系中,每位角色都是行兇者、也是受害者,保險調查員出於自大拒絕了揭發呆蒙,反而要分到全部錢。劫匪的因為贖金數額問題上的還要討價還價,最終丟了老命。而呆蒙和摩爾姐,更是把自私醜陋放大到極致。最終他們完全死在了自己親手創造的罪惡宿命體系之下。
所以再這樣的赤裸裸的揭露人性醜惡的黑色喜劇模式下,也難怪電影含蓄的風格會令觀眾有些不適了。克魯尼就是要刻意造成角色的神秘感,來突出反差效果。因為電影中的主要角色,全都是壞人,完全道貌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