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影史有許多讓人嘖嘖稱奇的系列電影,而說到動作片這一分類,相信沒有多少人會避開黃飛鴻,畢竟,早在1949年,這個改編自歷史真實人物的角色就登上了銀幕,而扮演者關德興也因此在觀眾心目中樹立了宗師形象,並在後來的二十多年間產出了大量的相關作品,不但讓許多人一提到黃飛鴻就想到關德興,還幫助這位演員拿下了金氏世界紀錄。
可惜,由於該系列劇情較為單一且表演過於樣板化,外加關德興年齡已長,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該系列基本上已沒有什麼市場,後來關德興雖然偶有機會再次扮演黃飛鴻, 但也更多的是次要角色,不過,縱然演員漸漸淡出,但後輩電影人從未放棄「黃飛鴻」這一影壇瑰寶,以多元化的創作方式繼續將這一形象投放到銀幕之上,也收穫了不少擁躉,有些遺憾的是未能將其形成自成一派的體系。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徐克將構思良久的「黃飛鴻」正式擺上檯面,未曾想招來武術行家的埋怨,畢竟,原型人物是洪拳高手,何來佛山無影腳,但徐克卻不以為然,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導致換了武指,而另一個大膽的決定便是選擇李連杰,因為那個時候的他陷入了事業的低谷,能否扛起大旗是一個未知數,結果,《黃飛鴻》憑藉紮實的劇本,融入武俠片特質的動作設計配合李連杰多年的武術功底、不凡的身手以及鮮明的形象讓影片一炮打響,獲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打進年度前十,而這部電影無論是對於徐克還是對於李連杰來說都是演藝生涯的一個高峰,特別是後者,更是具有翻身的意味。
順理成章的,第二部、第三部接連開拍,都迎來大豐收,徐克繼續在這個系列上深耕創作,李連杰一線影星的地位則更加穩固,正當大家期待第四部之時,卻等到了李連杰轉投他作的消息,而作為最核心的演員,他的離開勢必對黃飛鴻系列產生了影響,至於有何種影響,倒不如把時間向回撥,一起追憶幾部電影,或許會找到答案。
1. 《方世玉》
其實,在徐克版黃飛鴻系列前三部拍攝過程中,李連杰便與片方產生了不愉快,在他人調解之下各退一步,最終比較順利的拍攝完畢,但新的打算已經在心頭萌發,之後自組正東電影公司,頭炮便是《方世玉》,說起來有些微妙的是,方世玉與黃飛鴻都是歷史上同一朝代的人物,時代背景相差不遠,又都是武術家,如此一來,倒有些「借力打力」的意味,不過,由於本片編劇是天馬行空著稱的劉鎮偉,導演是在業界享有聲譽的元奎,二人非常擅長將喜劇元素融入影片之中,所以,在成片中,我們看到了李連杰扮演的方世玉明顯不同黃飛鴻,盡現俏皮的一面,而整體觀感《方世玉》雖在整體上不如黃飛鴻系列大氣,卻在節奏上顯得明快、利落,演員的表演風格更趨多元化,在各方面也實屬一種突破,該片最終在香港本土票房超過3000萬,打進了年度前十,也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盤活了正東電影公司,而對於廣大觀眾而言,看到了李連杰不是只能演黃飛鴻那樣的角色,也實屬幸事。
2. 《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
李連杰再次扮演黃飛鴻,但這次的合作對象並不是徐克,而是香港最厲害的商業片導演之一王晶,其中的緣由大概是李連杰自組公司成為老闆後需要拓寬市場,便找到了當時的另一大公司永盛,而王晶作為永盛旗下的導演,合作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這部黃飛鴻電影有著濃濃的王晶風格,搞笑橋段雖然眾多但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另外合作演員中大多屬於王晶的舊將,間接削弱了李連杰的存在感,而影片主題方面雖仍有國讎家恨,但格局也確實小了些,當然,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有,比如醉拳雖然已在其他人的電影中看到過不少次,但看李連杰打一套,自然是別有一番風味,本片最終票房也只有1800多萬,對於正當紅的李連杰來說也算是一種打擊,更重要的是風格突變在降低了黃飛鴻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筆者相信這才是更為致命的。
3. 《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
徐克版黃飛鴻系列並沒有因為李連杰的離開而停滯,在1993年推出了系列第四部,也就是《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說來有趣的是,雖然徐克仍舊是該系列主導人,但將導筒交給了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元彬,自己則專心當編劇和製片人,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因為最初挑選的演員不合適,徐克又找到了在《方世玉》中扮演大反派的趙文卓來接替這個最核心的角色,而因為兩部影片的拍攝地都在北京,當時只是北京體育大學學生的趙文卓就這樣進入了演藝圈,還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機遇,結果,更早上映的《方世玉》不但讓觀眾看到了力求突破的李連杰,也讓觀眾記住了帶著狠勁的趙文卓,這對於該片來說是好事,可過了幾個月之後,再看到那個印象深刻的反派變成了黃飛鴻,卻著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坦白說,筆者覺得《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的整體質量並不差,依然承繼了以往的大氣格局,道具方面也著實捨得,設計也顯得出天分,但劇情的故事線顯得散,總讓人有一種找不到焦點的感覺,連場的動作戲不能不說過癮,不過關聯性以及邏輯性顯得差一些。
再說回演員方面,趙文卓表演經驗淺是不爭的事實,但看得出來他非常賣力地將自己的武術基礎發揮到極致,大開大合、力道十足,所謂拳怕少壯,不外如是,而在非動作戲方面,則將更多的重心轉移到梁寬身上,務求讓影片增加些不同的看點,至於沒了十三姨,多了十四姨,雖有新鮮感,但氣質上的確略遜一籌,不過,說來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除了十四姨之外,女性演員不在少數,動作設計多了幾分美感,也算是一種創新,本片最終票房1100多萬,對於初扛大旗的趙文卓來說,自然還不錯,可對於徐克精心打造的黃飛鴻系列卻成了斷崖式下降,只能用遺憾來形容了。
4. 《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
雖然《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在票房上不夠理想,但是徐克對於黃飛鴻這一系列的追求仍沒有結束,他又做回了導演,本片編寫了一個頗有想法的故事,回到南方的黃飛鴻一行人開啟了打海盜行動,情節頗有特種小隊的意味,坦白說,筆者覺得該片的場面雖然不如以往的大,但劇情折射出的思想深度還是挺高的,故事也比較完整,但有些情節顯得比較刻意,比如對於張保仔的段落,有些玄幻了,但實話實說的講,也得虧有這一段,要不然本片槍戰戲實在是太多了,至於十三姨與十四姨和黃飛鴻之間的情愫,縱然在劇情上有承繼的關係,但放到本片中讓人有些尷尬,尤其是趙文卓與關之琳的感情戲,稱得上郎才女貌,但終究有一種打破默契的感覺。
值得欣慰的是,這部電影匯聚了不少之前幾部中的演員,比如鄭則仕、張鐵林等,牙擦蘇雖然換成了郭晉安但終究角色回來了,而莫少聰扮演的梁寬戲份繼續吃重,單論表演,還是駕輕就熟的。
本片最終票房490萬,已經可以用慘澹來形容了,而彼時李連杰主演的電影要比這個成績高很多,但如今回過頭來再看,筆者覺得《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並沒有那麼差,只是徐克想要做到不破不立,可惜觀眾的接受需要時間,但當時的市場等不起啊!
嚴格來說,延續徐克版黃飛鴻系列的還有一部《黃飛鴻之西域雄獅》,但這部電影的主導權並不在徐克身上,只是為了幫助李連杰打入好萊塢市場保證「黃飛鴻」的血統純正。
回望前塵舊事,不知道有沒人跟筆者一樣曾經希望當年李連杰沒有中途離開,繼續出演黃飛鴻,但仔細想想,這件事情上沒有所謂的對於錯,電影人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至於趙文卓,筆者覺得他接下邀約出演黃飛鴻也是非常正確的決定,畢竟,這樣好的機會有太多人一輩子都遇不上,只要盡人事,剩下的就是聽天命了。
如今,無論是徐克,還是李連杰年歲都已不小,產量也早已不復當年,或許二十多年前的黃飛鴻系列是一個遺憾,但終究要感謝電影人留給觀眾的無限回憶,祝他們安好。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