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徵北討幾時休;我念撒手歸山去,誰管千秋與萬秋。」這首《順治歸山詩》道盡了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在位期間鬱郁不得志的惆悵,以及最後脫去黃袍皈依佛門的釋然。順治皇帝在清朝的眾多皇帝中並不算特別出彩,大家對他的印象更多的是為了董鄂妃放棄江山,年僅24歲便英年早逝的結局。但是令人吃驚的是,他在如此短暫的一生中卻生下了17個皇子,這是為何呢?
短暫而政績不凡的一生
順治皇帝的人生雖然短暫,但是他在位期間所做的事卻並不少。愛新覺羅福臨14歲時就開始親政,當時輔佐他的是攝政王多爾袞。愛新覺羅福臨深知多爾袞狼子野心,在位期間在朝中與他鬥智鬥勇,不斷通過各種手段削弱多爾袞的勢力,培養自己的親信,最終保住了清朝皇帝的中央集權,為後來的清朝留下了一大批忠於皇帝的官員,雖不能說光宗耀祖也可以說是政績不凡。
而他的結局卻是撲朔迷離,民間有各種說法,有說皈依佛門當了和尚的,也有說因天花而死的,也有說命喪花柳的。真相究竟如何沒人知道,但他在歷史上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4歲。
後宮佳麗數不勝數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皇帝為了保證自身皇室血脈的延續,一般很早就與女子結婚生子,愛新覺羅福臨也不例外。他年僅14歲剛剛親政時便被安排與其表姐博爾濟吉特氏舉辦了大婚,這位皇后是在順治皇帝6歲繼位之時就已經由多爾袞為其指定的妻子,可見皇族對皇帝的後宮之事有多重視。然而由於愛新覺羅福臨對多爾袞的憎惡,他也並不喜歡這位由多爾袞為他安排的皇后,他親政後不到兩年就將博爾濟吉特氏廢除了。
除去這位博爾濟吉特氏,愛新覺羅福臨在位期間一共還娶了三位皇后,他們分別是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獻皇后董鄂氏。在四位皇后當中,愛新覺羅福臨最喜歡的還是孝獻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這位董鄂妃雖然出身滿族,卻在江南長大,擁有江南女子獨特的溫婉氣質,令順治皇帝一見傾心鍾愛一生。也正是對董鄂妃的過分寵愛,讓愛新覺羅福臨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名聲。
愛新覺羅福臨不僅擁有四位皇后,還娶了7位正妃,9位庶妃等女人,加起來一共多達37位,由此可見順治皇帝後宮佳麗之多。而這些還僅僅只是記錄在冊的後宮妃子,如果還算上一些臨時恩寵的宮女之流,那麼野史傳言的順治皇帝死於花柳之說也就並非不可能了。即使愛新覺羅福臨精力再旺盛,面對這數不勝數的後宮佳麗,身體恐怕也很難吃得消。
順治皇帝的17位皇子
按照愛新覺羅福臨的後宮妃嬪數量來說,其實他的17位皇子也並不算很多,甚至皇子的數量連妃子數量的一半都不到。
然而順治皇帝的17位皇子也生活的並不幸福。由於古代的醫療條件極差,很多皇子還未成年便已夭折,甚至很多孩子剛一出生就死於襁褓之中,真正能活到成年的皇子數量僅僅只有一半,可謂是屈指可數。
其中三皇子愛新覺羅玄燁,即後來繼任的康熙皇帝,也差點因為感染天花夭折。不過玄燁也正是因為感染了天花這一生只會得一次的病並且痊癒,加上自身聰慧以及孝莊皇后力推,才因禍得福繼承了王位。
董鄂妃為愛新覺羅福臨生下了四皇子後,四皇子年僅一歲便已夭折,連名字都沒有,後追封「榮親王」。四皇子去世後,董鄂妃傷心過度,悲痛欲絕,不久便疾病纏身,加上天生體弱多病,很快便鬱鬱而終香消玉殞。也正是因為董鄂妃的突然離世,導致了愛新覺羅福臨後來無心皇權高位,鬱鬱寡歡,最後英年早逝。由此可見愛新覺羅福臨對董鄂妃的愛有多深,因此後世評價其不愛江山愛美人也並不為過。
愛新覺羅福臨在《順治歸山詩》中寫道:「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落在帝皇家。」從中可見,愛新覺羅福臨對自己的皇室身份十分憎惡,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討厭朝廷廟堂之上的勾心鬥角。倘若不是為了列祖列宗打下的千秋大業,他可能更願意出家雲遊四方,做一個逍遙人世的俗家僧人。但是出生於皇室,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喜好與夢想,去與那些權臣爭權奪利以保住清朝百年基業。
可以說,世人所垂涎的皇位,反而成了束縛他一生的牢籠,讓他一生都無法真正遵從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他一生中最愛之人董鄂妃離他而去之後,他終於心灰意冷,看透了這冰冷的皇宮大殿,也看透了所有的富貴權力不過是過眼雲煙。後來順治皇帝寫下《罪己詔》自定自己的十四大罪狀,也是對自己一生的懺悔與救贖。
回顧愛新覺羅福臨的帝王一生,雖然短暫,但是活到最後經歷了世間冷暖,也算是大徹大悟。坐在冰冷的皇位上,掌握天下最極致的權力和最極致的財富,也經歷了最刻骨銘心的愛情,與最愛的人生離死別,這24年的冷暖也許只有順治皇帝自己能夠體會。
而愛新覺羅福臨之所以這麼寵愛董鄂妃,估計也是因為從小對親情的缺失,導致了順治皇帝對愛情的無比重視,甚至愛她勝於自己的皇位與江山。至於愛新覺羅福臨的結局,眾說紛紜。也許世人都更傾向於相信這位錯生於帝王家的順治皇帝並沒有駕崩,而是皈依佛門,出家為僧,在那大好河山裡當了閒雲野鶴,不再參與這俗世凡塵中的恩怨情仇,終於擺脫了這束縛他一生的牢籠般的宮殿閣樓真正去做了自己喜歡的事。
這才是屬於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