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長江
1935年9月13日,《大公報》刊登了名為《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勢》一文,詳細敘述了紅軍長徵從四川到西北的具體情況。這篇文章由《大公報》特約記者範長江所寫,是當時國內第一篇客觀真實描寫紅軍長徵的新聞報導,打破了國民黨散布紅軍是匪徒且即將被消滅的謊言。
範長江,1909年生於四川內江。1935年7月中旬開始,他追尋紅軍長徵足跡,在長達3000公裡、歷時10個月的新聞採訪活動中先後寫下了一系列關於紅軍長徵的詳細報導,引起了強烈反響。1936年,他的通訊作品結集為《中國的西北角》出版,這部作品集被認為「第一次真正、公正、客觀地報導了紅軍長徵的行蹤和影響」,而範長江也被譽為「報導紅軍長徵第一人」。
如今,在位於內江市的範長江紀念館(範長江故居)裡,保存著很多當年範長江採訪長徵相關資料、照片和實物。「當時的他作為一個黨外人士,不僅對紅軍長徵進行了專業的軍事分析,並肯定和宣傳了紅軍思想。」範長江紀念館館長段瑞明說。
奔赴西部
隻身追尋紅軍足跡
範長江早年曾在重慶讀書,後受到進步思想影響,加入賀龍國民革命軍,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與起義部隊失聯後,他輾轉來到北平念大學。1933年開始,還在北大讀書的範長江就為京津兩地的《晨報》《世界日報》《益世報》《大公報》等撰寫新聞稿件。
當年,日軍攻陷山海關,抗日形勢逐漸嚴峻,密切關注時局的範長江開始注意到了共產黨和紅軍。「他曾在中央政治學院的同學幫助下,回到南昌,秘密查閱了很多國民黨收繳的關於紅軍的相關資料一千餘冊,對紅軍進行深入了解,這也為他後來對紅軍長徵的採訪做了充足的準備。」段瑞明說。
1935年5月,紅軍離開四川北上,範長江主動請纓,以《大公報》旅行記者的身份,從北平趕赴成都。7月14日,在朋友幫助下,範長江跟隨胡宗南軍隊一個參謀團,從成都出發,經德陽、綿陽,翻過雪山抵達川北重鎮松潘,並在那裡見到了胡宗南,從胡宗南口中了解到紅軍的一些相關情況。
隨後,他又繼續經過南坪(今九寨溝縣)、西固(今舟曲縣)、岷縣、洮州、拉卜楞、臨夏等地,9月初抵達蘭州,寫下了關於紅軍長徵的第一篇報導《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勢》。在這篇文章中,他憑藉著紮實深入的採訪,和個人對軍事的分析見解,對紅軍長徵的背景、岷山南北的地理位置以及紅軍長徵的動向、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防禦部署等都進行了客觀敘述和綜合分析。「長江同志的分析與預測,展現出一個軍事家的謀略和智能,不禁令我對他的才華和卓識十分欽佩。」張愛萍上將曾這樣點評。
10個月內,範長江足跡遍及川、陝、青、甘、寧等省區,陸續在《大公報》發表關於紅軍長徵的通訊,在全國引發極大關注,他也成為國內報導紅軍長徵的第一人。
深入紅區
肯定並宣傳紅軍思想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同月,範長江也乘汽車離開蘭州,經西安前往平涼、慶陽、環縣一帶採訪,了解中央紅軍長徵時突破圍追堵截、到達陝北的經過,先後撰寫了《毛澤東過甘入陝之經過》《陝北共魁——劉志丹生平》等7篇很有分量的有關紅軍長徵的通訊報導,客觀公正地描述紅軍,並對紅軍思想進行了肯定和宣傳。實際上,他不僅是第一個追蹤報導紅軍長徵的記者,也是第一個在報導中公開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為「紅軍」的記者。
根據史料記載,範長江在經西固、岷縣、拉卜楞到河州(今臨夏州)的途中,見到了卓尼土司楊吉慶。楊吉慶當時接到國民黨命令,要求將缺衣少糧且經過長途跋涉後疲憊睏乏的紅軍圍堵消滅在甘陝邊界的深山峽谷之中。「對於這個命令,楊吉慶一直舉棋不定,就在這時,範長江見到了他,與他進行了徹夜長談。」段瑞明說,範長江將自己所了解的紅軍告訴了楊吉慶,宣傳紅軍是一支抗日的隊伍,而非流寇。
在範長江的勸說下,楊吉慶不僅沒有執行剿滅紅軍的命令,反而把破壞的達拉溝棧道、尼傲峽木橋修好,讓紅軍通過,並對紅軍開倉放糧,支援紅軍糧食30多萬斤。後來,紅軍隊伍再次經過卓尼時,楊吉慶依然悄悄命令藏兵護送紅軍順利經過自己所管轄的境地。
1937年,「西安事變」後,正在抗戰前線採訪的範長江趕赴西安,在那裡見到了周恩來。隨後,他又趕到延安,採訪了毛澤東、博古、劉伯承等中共領導人,並撰寫了關於長徵的相關通訊報導。
因為對紅軍長徵的深入採訪,也讓範長江的思想發生了變化,1939年,在周恩來介紹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傑出的新聞工作者範長江也成為我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以他名字命名的「範長江新聞獎」被定為我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