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軍足跡「報導長徵第一人」範長江

2020-12-01 人民網

範長江

1935年9月13日,《大公報》刊登了名為《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勢》一文,詳細敘述了紅軍長徵從四川到西北的具體情況。這篇文章由《大公報》特約記者範長江所寫,是當時國內第一篇客觀真實描寫紅軍長徵的新聞報導,打破了國民黨散布紅軍是匪徒且即將被消滅的謊言。

範長江,1909年生於四川內江。1935年7月中旬開始,他追尋紅軍長徵足跡,在長達3000公裡、歷時10個月的新聞採訪活動中先後寫下了一系列關於紅軍長徵的詳細報導,引起了強烈反響。1936年,他的通訊作品結集為《中國的西北角》出版,這部作品集被認為「第一次真正、公正、客觀地報導了紅軍長徵的行蹤和影響」,而範長江也被譽為「報導紅軍長徵第一人」。

如今,在位於內江市的範長江紀念館(範長江故居)裡,保存著很多當年範長江採訪長徵相關資料、照片和實物。「當時的他作為一個黨外人士,不僅對紅軍長徵進行了專業的軍事分析,並肯定和宣傳了紅軍思想。」範長江紀念館館長段瑞明說。

奔赴西部

隻身追尋紅軍足跡

範長江早年曾在重慶讀書,後受到進步思想影響,加入賀龍國民革命軍,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與起義部隊失聯後,他輾轉來到北平念大學。1933年開始,還在北大讀書的範長江就為京津兩地的《晨報》《世界日報》《益世報》《大公報》等撰寫新聞稿件。

當年,日軍攻陷山海關,抗日形勢逐漸嚴峻,密切關注時局的範長江開始注意到了共產黨和紅軍。「他曾在中央政治學院的同學幫助下,回到南昌,秘密查閱了很多國民黨收繳的關於紅軍的相關資料一千餘冊,對紅軍進行深入了解,這也為他後來對紅軍長徵的採訪做了充足的準備。」段瑞明說。

1935年5月,紅軍離開四川北上,範長江主動請纓,以《大公報》旅行記者的身份,從北平趕赴成都。7月14日,在朋友幫助下,範長江跟隨胡宗南軍隊一個參謀團,從成都出發,經德陽、綿陽,翻過雪山抵達川北重鎮松潘,並在那裡見到了胡宗南,從胡宗南口中了解到紅軍的一些相關情況。

隨後,他又繼續經過南坪(今九寨溝縣)、西固(今舟曲縣)、岷縣、洮州、拉卜楞、臨夏等地,9月初抵達蘭州,寫下了關於紅軍長徵的第一篇報導《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勢》。在這篇文章中,他憑藉著紮實深入的採訪,和個人對軍事的分析見解,對紅軍長徵的背景、岷山南北的地理位置以及紅軍長徵的動向、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防禦部署等都進行了客觀敘述和綜合分析。「長江同志的分析與預測,展現出一個軍事家的謀略和智能,不禁令我對他的才華和卓識十分欽佩。」張愛萍上將曾這樣點評。

10個月內,範長江足跡遍及川、陝、青、甘、寧等省區,陸續在《大公報》發表關於紅軍長徵的通訊,在全國引發極大關注,他也成為國內報導紅軍長徵的第一人。

深入紅區

肯定並宣傳紅軍思想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同月,範長江也乘汽車離開蘭州,經西安前往平涼、慶陽、環縣一帶採訪,了解中央紅軍長徵時突破圍追堵截、到達陝北的經過,先後撰寫了《毛澤東過甘入陝之經過》《陝北共魁——劉志丹生平》等7篇很有分量的有關紅軍長徵的通訊報導,客觀公正地描述紅軍,並對紅軍思想進行了肯定和宣傳。實際上,他不僅是第一個追蹤報導紅軍長徵的記者,也是第一個在報導中公開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為「紅軍」的記者。

根據史料記載,範長江在經西固、岷縣、拉卜楞到河州(今臨夏州)的途中,見到了卓尼土司楊吉慶。楊吉慶當時接到國民黨命令,要求將缺衣少糧且經過長途跋涉後疲憊睏乏的紅軍圍堵消滅在甘陝邊界的深山峽谷之中。「對於這個命令,楊吉慶一直舉棋不定,就在這時,範長江見到了他,與他進行了徹夜長談。」段瑞明說,範長江將自己所了解的紅軍告訴了楊吉慶,宣傳紅軍是一支抗日的隊伍,而非流寇。

在範長江的勸說下,楊吉慶不僅沒有執行剿滅紅軍的命令,反而把破壞的達拉溝棧道、尼傲峽木橋修好,讓紅軍通過,並對紅軍開倉放糧,支援紅軍糧食30多萬斤。後來,紅軍隊伍再次經過卓尼時,楊吉慶依然悄悄命令藏兵護送紅軍順利經過自己所管轄的境地。

1937年,「西安事變」後,正在抗戰前線採訪的範長江趕赴西安,在那裡見到了周恩來。隨後,他又趕到延安,採訪了毛澤東、博古、劉伯承等中共領導人,並撰寫了關於長徵的相關通訊報導。

因為對紅軍長徵的深入採訪,也讓範長江的思想發生了變化,1939年,在周恩來介紹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傑出的新聞工作者範長江也成為我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以他名字命名的「範長江新聞獎」被定為我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穿上紅軍草鞋 追尋紅軍當年足跡
       10月14日,湖南省直單位近100人在湖南懷化通道縣穿著草鞋重走長徵路。   紅網懷化10月15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李慧)「紅軍草鞋」作為一個歷史符號,它是當年千萬紅軍戰士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一個歷史見證和象徵,今天,湖南省直單位近100人穿上草鞋,在湖南懷化通道縣這一具有轉折意義的地方,他們重走當年紅軍長徵路,追尋當年紅軍足跡,探尋長徵精神。
  • 重慶珍檔丨報導長徵第一人範長江 人生兩件大事都在重慶完成
    1938年春,戰地記者範長江(二排右二)、陸詒(二排右三)等在徐州花園飯店留影報導長徵第一人 1927年夏,初到武漢的範長江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但仍然有些茫然1935年7月,範長江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身份,憑藉非凡的膽識和敏銳的洞察力,開始了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察之旅,追蹤報導紅軍長徵這一偉大壯舉。他從成都出發,經川西,越祁連山,繞賀蘭山,歷經10個多月,行程6000餘裡,足跡遍布西北五省,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 會寧:紅軍長徵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專題】「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會寧,是一片被深深打上紅色烙印的黃土地,是一塊充滿著朝氣希望的熱土。7月19日上午,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成員,來到會寧紅軍會師遺址園和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追尋當年紅軍足跡。甘肅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作為長徵的會合點,與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一道,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紅色聖地。
  • 將臺堡:紅軍長徵最後會師地
    【專題】「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勝利會師,這是紅軍長徵史上最後一次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徵的勝利結束
  • 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深遠影響
    今日起,本報理論版開設「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長徵精神——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專欄,推出由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組織撰寫的系列文章,讓我們一起,共同追尋紅軍的堅實足跡,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以凝聚和激勵起我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紅軍長徵經過廣西先後只有28天,但卻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 【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俄界抒懷
    &nbsp&nbsp&nbsp&nbsp紅軍長徵到甘肅,&nbsp&nbsp&nbsp&nbsp卓尼土司暗幫助。&nbsp&nbsp&nbsp&nbsp註:卓尼楊積慶土司暗中放糧放行幫助紅軍。&nbsp&nbsp&nbsp&nbsp俄界是迭部縣的高吉村。
  • 紅軍長徵路線圖被市第一檔案館收藏
    本報訊(記者 李建民 特約記者 葛高遠)23日,本報刊登的《伊川一職工巧手繪出詳細紅軍長徵路線圖》一文,報導了伊川縣技術監督局職工李廣欣以特殊形式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文章見報後引起市第一檔案館的重視,今日,經記者牽線,李廣欣將自己巧手繪製的紅軍長徵路線圖捐獻給第一檔案館。
  • 重慶珍檔丨範長江在重慶 周恩來介紹他秘密入黨 沈鈞儒把女兒嫁給他
    據第一眼-重慶廣電第一位追蹤報導紅軍長徵的記者第一位在報導中公開稱「紅軍」的記者第一位真實報導西安事變真相的記者第一位進入延安採訪的中國新聞記者新聞巨子範長江,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內江範長江故居範長江,1909年10月16日出生在四川內江他一生與重慶這座城市緊密相連
  • 紅色精神 前行力量(二)———追尋紅軍長徵在芷江、靖州的故事
    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觸傳承長徵精神。近日,記者走進芷江、靖州等地,繼續跟隨紅軍足跡,尋找紅色記憶,發掘長徵故事。,後在長徵史上稱為「便水戰役」。
  • 重慶珍檔 | 70多年前,範長江在重慶走出新的人生路
    他是第一位追蹤報導紅軍長徵的記者;他是第一位在報導中公開稱「紅軍」的記者;他是第一位真實報導西安事變真相的記者;他是第一位進入延安採訪的國統區中國新聞記者。為紀念範長江同志,每年11月8日,即他創建「中國青年記者協會」的日子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記者節」。以他名字命名的「範長江新聞獎」,是長江韜奮獎的前身之一,是由中國記協組織的全國中青年記者評選最高獎。
  • 紅軍長徵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危機之中,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從江西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轉移到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在此建立抗日根據地。歷時兩年多的「走」,行程二萬五千裡,歷經千辛萬苦,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徵勝利結束,並在陝北建立起抗日根據地。
  • 沿若爾蓋溼地重溫紅軍長徵路
    陳培棟供圖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74周年。為了緬懷先烈浴血奮戰的足跡,在「八一」建軍節前夕,我們從四川成都出發,沿著成阿公路,緊偎岷江,溯流而上,踏上了紅軍長徵走過的若尓蓋溼地草原。       盛夏7月,若爾蓋草原綠茵如毯,百花盛開,萬紫千紅。一望無際的大草地,中間星羅棋布地點綴著無數的小湖泊,碧藍奪目。
  • 長徵第一渡見證軍民魚水情
    百姓渡口送別紅軍場景。/n/n客家新聞網訊 見習記者江海攝影報導:6月11日至13日,2020年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贛州舉行。6月12日上午,在於都長徵第一渡口,當年於都人民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湧上橋頭、湧向渡口,依依送別中央紅軍長徵出發。
  • 國內最早記錄紅軍長徵的單行本文獻:《二萬五千裡長徵記》
    從目錄上看,全書共六章,前三章共十六節敘述了朱毛紅軍會合、發展壯大、五次反「圍剿」的經過及長徵的大致經過;第四章為長徵紀程,記錄了紅軍長徵的一些經過,從開始長徵、突破封鎖線、偷渡烏江、渡金沙江等直到勝利到達陝北;第五章則以一章的篇幅專門介紹長徵路上的「搶橋」鬥爭;第六章以「長徵閒話」為題,講述了長徵途中的一些珍文軼事,如「女戰士三十人」等。
  • 2020-01-06【徒步長徵路】信豐縣嘉定鎮·遊覽紅軍長徵第一仗
    【行程統計】自2019年12月16日起由江西瑞金長徵第一山(雲山古寺)開始徒步長徵路,目的地:陝北延安(寶塔山)。省份:江西省——徒步長徵路上的第1個省份地市:贛州市——徒步長徵路上的第1個地級市縣級:信豐縣——徒步長徵路上的第4個縣級市縣區鄉鎮:大橋鎮——徒步長徵路上的第12個鄉鎮街道(乘車途經)鄉鎮:嘉定鎮——徒步長徵路上的第13個鄉鎮街道(縣城)【今日記實】講述長徵路上的故事:上午在住宿的新田商務酒店寫完《記實
  •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今天,置身粵北連綿不絕的群山密林,重訪紅軍長徵的戰鬥足跡,史詩之所以壯闊、奇蹟之所以成為奇蹟的答案令人怦然心動——突圍——每一道封鎖線,都視作凱歌前行的弓廣東省南雄市烏逕鎮新田村,湞江繞著村子靜靜流過,一棵900多歲的古樹灑下綠蔭,遮住了半個江面。坐在樹下,今年91歲的李梅德邊說邊用手指著方向:「紅軍從江西來到這裡,打了入粵第一仗。」
  • 四個「第一」彰顯紅軍長徵在永州的歷史地位
    四個「第一」彰顯紅軍長徵在永州的歷史地位 □永州市黨史與地方志徵集編纂辦公室 時值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永州市黨史與地方志徵集編纂辦公室組織有關人員調查史實、梳理史料,認為紅軍長徵在永州的歷史地位可概括為四個「第一」,即:永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籌劃長徵時就擬定在永州建立第一個根據地;紅軍總政治部在永州頒布實施第一個少數民族政策文件,標誌著黨在長徵中開始把民族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央政治局「禾塘會議」展開紅軍長徵途中第一場爭論,正式揭開了糾正「左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革命軍一詞用的比較寬泛,接受過正規軍校教育的人,揮師北伐剷除舊軍閥,被稱之為國民革命軍。那麼,紅軍二字是何時深入人心,成了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的標籤的呢?這還得從廣州起義說起。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廣州起義走出了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第一步。1927年12月11日,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總指揮部扛起工農紅軍的大旗,命葉挺為工農紅軍總司令。
  • 回憶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溯源
    危急關頭,紅軍被迫撤離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目前,大多史著和史學家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瑞金稱為"長徵開始",甚至稱為"二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事實上,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並非一開始就被稱為"長徵"。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開始時,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到湘西去與紅2、紅6軍團會合,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
  • 紅軍長徵過雪山
    這是紅軍長徵時經過的雪山——川康邊界的夾金山(資料照片)。從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對國民黨軍隊重重「圍剿」,四路紅軍先後離開養育過他們的中央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川陝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這時編為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二萬五千裡長徵。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落腳陝北,中國革命站在了新的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