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羅中立,因為他的巨幅油畫《父親》而一舉成名。這幅油畫採用超寫實的手法,將一位農民的質樸、善良、勞苦和滄桑,細緻地刻畫出來。黝黑的臉龐、交錯的皺紋、乾裂的雙唇、沁汗的額頭、纏著布條的手指、長滿厚重老繭的雙手和破舊的碗等細節,讓每一個觀眾都深受震撼,長久地駐足。
羅中立正是憑這幅畫,以壓倒性的票數獲得1980年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的金獎。
說起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幾易其稿。1978年,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的徵稿消息傳到了四川美術學院,時年31歲的大學生羅中立決定一試。因為他曾長期深入四川大巴山體驗生活,他決定創作農民題材。
當時正值寒冷的除夕夜,羅中立看到公廁旁邊一個老實巴交的守糞農民,他雙手插在袖中靠在牆邊扁擔上,木然地坐著,過年的喜慶氣氛好象與他無關。羅中立被深深打動了,他覺得這些一生勤懇的農民,不正是我們國家的主體,並代表著國家的命運嗎?於是他回家後畫出第一稿:《守糞農民》。
但他對這一稿不滿意,受他長期畫連環畫的影響,表現比較直白,線條也比較簡單,並不能表現中他內心的深沉情感。
於是他又畫中第二稿:一個收穫的農民,農民滿臉掛滿了汗珠,在掃糧食,取名為 《粒粒皆辛苦》 。這稿看下來,意義就是珍惜糧食。但是一想到「粒粒皆辛苦」就打住了,內涵不夠深遠。
後來羅中立反覆推敲,又畫出第三稿,把人物的側面肖像換成了正面的頭像,一個人戴著洗舊的軍帽,手中拿著一個很有滄桑感的軍用水壺,取名為《生產隊長》。
最後他決定把人物的帽子去掉,身份去掉,這樣就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取名為《我的父親》。
這幅作品高2米、寬1米5,用這麼大尺寸畫一個農民,有人擔心不能參展。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偉人像可以畫這麼大,這不是有點犯忌嗎。但羅中立想用這幅畫來表現一個時代的轉折,一個重視人文精神的時代已經到來。
作品終於在最後時間送到北京,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的評審。評委們看了,都被深深打動了。畫面中的老農飽經滄桑,深陷的眼睛露出悽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像是經歷了很多苦難,但又在期待未來。這位老農不正象徵著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他的眼神不正透露著時代的呼喚嗎?
評委吳冠中先生說,作品完全是我們上一代的父親形象的一個概括,用「我的」太小了,應該把「我的」拿掉,就留「父親」,就代表父親那一代。
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終於在中國美術館拉開了序幕,參展作品543件。由於評委們一開始就對參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見,所以如何評獎就成了難題。最後評委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評判權交給觀眾,讓他們來給作品打分投票。如此重要的全國性展覽讓觀眾來打分還是第一次。
最終結果是,羅中立的《父親》獲得金獎。熱情的觀眾給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
群眾把票投給《父親》,正說明人們對藝術的態度,那就是藝術要接地氣,要來源於生活。文藝為誰服務,誰就是文藝的評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