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創業最前線,作者 | 周婧,編輯 | 蛋總
做一碗水煮牛肉飯,需要多久?拆開包裝袋,將所有食材倒入料理區,撕開發熱包,倒入冷水,蓋上外蓋。15分鐘後,一碗熱騰騰的水煮牛肉飯就做好了。
這是95後女生小嫻吃飯的日常。3年前,這個四川姑娘大學一畢業來到北京,從事新媒體工作。由於工作太忙,她只能通過外賣解決一日三餐,「吃外賣都快吃吐了」。
最近,自熱食品成了她的新選擇,米飯不難吃,種類多,一個月不重樣,輕鬆治好「選擇困難症」。如果非要說和外賣有什麼不同,大概就是連等外賣小哥的時間都省下了。
今年新冠疫情爆發,抑制了餐飲、旅遊、娛樂的需求,速食行業卻被逆向激活。
2月以來,「方便麵」一詞在天貓的搜索量大增200多倍;李子柒三連包螺螄粉月銷量150萬單;在淘寶1月到2月期間,自熱食品位列熱銷產品排名第二,僅次於螺螄粉。
當千禧一代成為社會的消費主力,高效率地解決吃飯問題成為需求之一,也可簡稱為「速食」。只不過,年輕人眼中的「速食」,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盒飯,食物要滿足便捷、高效、健康和美味,缺一不可。
吃飯從來不是一件小事,商家們早已看透速食流行的本質:食物的背後,是年輕人對效率的追逐,健康的焦慮以及社交的需求。「創業最前線」採訪了多位20來歲的年輕人,跟他們聊聊關於吃的選擇——在他們眼中,「好吃」沒有標準,只在於如何享受生活。
1、90後的減糖運動,無糖飲料的戰場
夏天是李然最喜歡也最發愁的季節,喜歡是因為又可以穿漂亮的小裙子了,發愁則是身上的「肉肉」無處可藏。身高165,體重110斤的李然只能歸屬於「微胖」,但用她自己的話說,「距離瘦成一道閃電還有很遠」。
冰淇淋太甜,奶茶點半糖都覺得奢侈,不加糖的咖啡根本接受不了——對於飲品李然有自己的要求,她稱之為「減糖」,也可以說無糖。除了肉眼可見的糖,無處不在的「隱形糖」也成為她的禁區,「糖是女生的殺手,吃多了發胖,還容易衰老」,她這麼告誡自己。
飲料無糖,口感要好,可供她選擇的品牌並不多。有段時間她嘗試過蘇打水,「那味道有點像鹹鹹的肥皂水」,喝過一次她就放棄了。
直到滿大街開始流行「元気森林」,清新的外包裝,從名字到設計都在效仿日本食品,「0糖0脂0卡」醒目地標註瓶身,這讓李然眼前一亮,「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沒想到還挺好喝」。
李然告訴「創業最前線」,她也曾懷疑飲料裡是否真的無糖,「它是一種代糖,不參與人體糖代謝」,在簡單查了些資料後,她選擇相信,這一刻好喝似乎佔了主導。
與李然的「減糖運動」一樣,28歲的王峰已經戒碳水飲料兩年了。「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加班熬夜,飲食不規律,讓他從120的體重一下竄到了140斤。
「減肥只口頭說,不努力只會越來越胖」,走路上班成為王峰主要運動方式,中午頂著酷暑也要走幾圈,「一天一萬步是我給自己定的小目標,」王峰說。
飲食上他開始戒油戒糖,只吃低脂低熱量食物。左手一杯奶茶,右手一杯可樂,這些糖分爆表的快樂日子,讓王峰意識到靠這些高糖飲料來「續命」,顯然與健康背道而馳。
在嘗試過幾種飲品後,低糖的氣泡水成為王峰的首選, 「有點甜,還有氣,喝起來很爽」。某種程度上,氣泡水在味覺體驗完全不輸碳酸飲料,但不會像碳酸飲料那樣帶來味覺負擔。
李然和王峰都感受到了精神的撫慰,「生活不易,總要來點甜,比起吃蛋糕帶來的負罪感,0糖飲料健康又解饞,簡直就是胖人的福音。」每次運動完,王峰癱坐在座位上,一瓶冰鎮氣泡水下肚,當下的疲憊也緩解了兩三成。
事實上,2008 年可口可樂就在中國推出了零度可樂,2016 年推出了無糖版本的雪碧。其中的配料以阿斯巴甜為主,甜度比蔗糖高出數百倍,幾乎不能被人體吸收,爭議中銷售一直不溫不火。
2013 年農夫山泉推出「東方樹葉」,2014年統一推出「茗茗是茶」,這些無糖茶飲料都沒有在市場上打出浪花,無糖系列曾經多麼不受歡迎,可見一斑。
如今健康焦慮不再是中年人的煩惱,90後擔心頭禿,00後唯恐掉隊,健康永遠是革命的本錢,打著「無糖」、「零卡」、「零脂」標籤的無糖飲料便站上了飲料界的「金字塔尖」。
配方是說服消費者的關鍵,蔗糖太甜,換成天然代糖,羅漢果、甜葉菊、菊粉等被更多地用於飲料中。除了元気森林,網紅喜小茶、奈雪的茶也打著「0糖」旗號,老牌飲品如統一的小茗同學和農夫山泉的茶π也正開發更加低糖的產品。
為了證明健康,最好在「腰封」上就打上卡路裡、碳水化合物、脂肪數值,將健康主張變得可視化、直觀化。
另一個賣點是顏值。包裝做得講究,人物IP有趣,流量小生曬一波,喝健康飲品瞬間上升為一種生活態度。再加上病毒式營銷和線下瘋狂鋪貨,這一切的目的都是增加年輕人的認同感,他們心甘情願為健康和快樂買單。
2、偶爾一頓代餐就是「自律開關」
在嘗試N種代餐食物後,董潔覺得,再好吃的代餐也不過打六分。
「吃了有飽腹感,但你不覺得自己在吃飯。」她對「創業最前線」說道,通常她只需要將代餐奶昔用熱水衝泡,搖一搖,喝完,扔掉包裝,簡直太方便了,前後耗時不超過10分鐘。
這一度讓董潔覺得吃飯少了儀式感,而所謂的飽腹感也在近三個小時中消耗殆盡。
董潔所吃的代餐是最近在年輕人中很流行的一種飽腹型食品,屬於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有代餐奶昔、蛋白棒、代餐粉等,口味豐富,「讓人有吃零食就能瘦的錯覺」。
董潔愛吃甜食以及一切高熱量的食物,但長期飲食不節制,加上熬夜刷劇,吃「垃圾食品」,她發現自己的肚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外突出,走路氣喘,臉上冒痘,她覺得自己不能這樣下去了。
儘管嘴上說要減肥,但董潔也不大會去運動,她自稱是減肥「老大難」:「和朋友一起減肥,我每天堅持跑步,朋友階段性運動,幾個月下來她輕了三四斤,我一斤沒減,就是這麼氣人。」
因此,她更多是想通過飲食來改變身體。疫情期間,她刷快手、抖音時偶然看到代餐,富含多種天然穀物,營養又低卡,吃了有飽腹感,她忍不住心動了。
疫情加速了人們對健康的焦慮,人們意識到身體更需要含有多種營養元素的食物。在健康的情況下,想為身體補充營養,保健品曾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傳統的保健品是個龐大的市場,但現在的消費風向變了,「總覺得那是藥。」董潔說。
如何將營養價值量化,代餐給了一種可能性。在成分表裡,代餐精準計算食物的卡路裡:脂肪佔到30%,蛋白質佔20%,碳水只佔10%,另富含維生素ABCD。如今在小紅書,微博,B站,抖音,快手上,代餐的宣傳屢見不鮮,就在羅永浩的直播間,一款叫ffit8的代餐產品銷售額一度突破了350萬元。
「選擇代餐,也是為了更精準的控制飲食攝入成分。」董潔說,比起自己花時間計算卡路裡,代餐要省心多了。
1995年出生的小鍾,持續用代餐粉替代早餐或晚餐一年多,他將代餐看作是效率的革命。小鍾個子高,人也顯得精瘦,他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從事技術工作。
吃飯對他來說是一件講究效率的事,「太忙了,『996』是常態,早餐總忘記吃,每次點外賣,老闆一個任務過來又是忙一通,轉身飯菜早涼了」。去年秋天,他加班時胃突然劇烈的疼痛起來,去醫院檢查是長期吃飯不規律引發的胃炎,醫生叮囑他:再忙也要好好吃飯。
在小鍾眼裡,「好好吃飯」和「只想解決餓的需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比如你當下在開會,你再餓也不能跑去餐廳吃飯,口味很重要,但你當下就是要解決飽困的需求。」
現在他只要將代餐粉一衝一泡,幾分鐘解決,何樂而不為?某種程度上,代餐是小鐘的「自律開關」,不僅關係到他的健康,還提醒他要關注自身,它像一臺鬧鐘,時時刻刻提醒他生活的節奏。但只要不忙,小鍾也願意下廚,簡單炒兩個小菜。
不過,關於代餐的爭議之聲從來也沒有停止,比如它的營養配比是否真的合理?小鍾和董潔都認為它不能完全替代一頓正餐,「沒有人會天天吃代餐,它解決了一部分吃飯的場景,本質上我們的身體還是需要食物。」小鍾說。
最近董潔找到代餐的新吃法,「把奶昔衝泡後放在冰淇淋模具裡,當冰棒吃。或者撒上水果,也相當好吃」,她把它們分享在小紅書上,收穫了不少粉絲。
3、00後吃零食也很講究
「我愛吃辣條,這個魔芋爽我強推,100g才150多大卡,還有魔芋面、魔芋粉、魔芋涼皮等。有一說一!魔芋確實是飽腹又低熱量的寶藏食物。」在豆瓣「零食安利小組」小田發表的文章被選為精華貼,底下長達幾百人評論。
小田是武漢一所高校的學生,也是一個零食愛好者,每月平均購買零食的花費佔到生活費的三分之一。「疫情期間我大部分時間都在上網課,更愛在網上購買零食,價格便宜也很豐富。」她說。
她把零食當作生活必須的甜味劑,學習用腦,吃零食補充一下,蛋黃酥、山藥薄片、牛乳茶……打開李佳琦的直播間,小田忍不住又剁手了一波零食。儘管喜歡吃零食,但小田的體重管理得很好,常年保持在90斤上下。
小田說零食不全是「垃圾食品」,「未經深加工的各類堅果,味道好,一小包才50克,解饞吃起來又沒有負擔。」她對「創業最前線」說道。
對於零食,小田偏愛日本系的簡約包裝,清新明快,顯得更加「高級」。通常裡面的餅乾都是獨立包裝,一口一個,如果包裝上直接寫明:不含油炸,簡單加工,就更好了,讓她更容易產生信賴感,配上咖啡,慢慢享受下午茶時光。
當90後,95後成為購買零食的主力,商家們在口味上下足了功夫,迎合年輕人追求進口多元的需求,同時踐行「少添加、多營養」的健康理念。
因此,百草味新推出了煙燻小片腸,主打人造肉,宣傳語是「植物做的肉,美味放心吃」,註明這是一種大豆蛋白製品,富含蛋白質;網紅茶品牌「喜茶」也推出 「未來肉芝士堡」這款植物肉產品;「三隻松鼠」也陸續推出三養火雞面、重慶酸辣粉、素食小鍋等新品,試圖拓展新品類以抓住年輕人的胃。
零食正在成為消費新剛需,食品夥伴網行業研究中心的一項分析顯示,2020年休閒零食銷售額將接近3萬億元,2025年有望突破4萬億元。
而方面速食類食品更是在疫情中迎來了新機遇。「最近我的午飯從外賣變成了速食麵,口味非常豐富,有鹹蛋黃蔥油味、奶油咖喱味、椒麻味、芝士味,我打算都買來嘗一遍」,小田說。
疫情讓自熱食品佔領高地,創立僅3年的自熱火鍋品牌莫小仙,營收突破4億元。拉麵說、媛娘娘、食人族、王飽飽們紛紛在社交網絡上造勢,打開口碑和知名度。
無論是零食還是方麵食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小田們的「懶人癌」,「我害怕麻煩,嘴又饞,就想吃點方便快捷的食品,它好吃又不像外賣這麼油膩,甚至還可以歸屬於健康食品。」
4、省下來的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有「網紅餐飲製造廠」之稱的胡傳建是「亞洲吃麵公司」的主理人,他一直專注於打造適合年輕人餐飲的場景與理念。在線下,許多年輕人打卡的網紅美食空間,不方便麵館、太二酸菜魚、獅頭牌滷味研究所......都是他的傑作。
前幾年,不方便麵館開業時,吸引眾多年輕人排隊打卡。胡傳建把店面設計得像24h 便利店,店裡無處不在一些設計的小心思,比如一邊吃麵一邊看雜誌,那種感覺就像吃高級義大利麵一樣,加上潮牌元素,年輕人不用加濾鏡就能拍出好看的場景和食物。
「一碗麵它也是速食,但你不會感覺你在吃速食,而你走進真功夫你就會覺得在吃快餐,這就是場景的重要。」胡傳建說。
說到底,年輕人追求的「速食」,和「小資」的定位脫不了干係,要口味要健康要保持身材,無論處於哪個時代人們對於精緻生活的追求都高度一致。
胡傳建並不看好目前的一些網紅速食產品,「大多數還是以做方便麵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研發一種新口味的面,就像研發家鄉菜一樣,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家鄉的概念了,口味只是滿足獵奇,靠營銷流量加注,一旦流量下來消費者是沒有復購的。」
在胡傳建看來,速食一定是基於需求,產品創新加上產品營銷,共同的結果。好的營銷只能解決陌生人到熟人之間的關係,真正從熟人變成朋友,變成長期使用,要靠產品和體驗。
「年輕人也愛做飯,只是不再像媽媽那樣傳統的『做飯』。」胡傳建說道,比如在超市裡買好半成品的披薩,加上自己選的菜,放進烤箱,也能享受做飯的樂趣。
「如果只是自己在寢室吃一碗自熱飯,還是覺得孤獨,但只要把方便麵的脫水蔬菜拿掉,放上自己喜歡的蔬菜,簡單的DIY也能讓食物變得有溫度。」胡傳建認為速食也要讓年輕人真正參與進來。
但從外出和工作的場景說,速食的核心還是「快」,效率至上,解決飽腹需求。人人喜歡喝咖啡,在趕地鐵或加班的場景下,一杯效率和品質兼具的膠囊咖啡才是年輕人生活的日常。
「外賣太浪費人力成本了,它有些過度,速食以後會越來越便利,將來外賣也會被取代」胡傳建說。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們更能理解效率的重要,畢竟人生苦短,總有做不完的工作和約不完的局,讓吃飯變得簡單,省下來的時間可以浪費在更美好的事物上。
*本文除胡傳建外,其他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