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2020-12-15 魯迅來了

曾國藩是近代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資質平庸卻實現人生逆襲;他創建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將傾,立下不朽功勳;他桃李滿天下,留下太多名言金句,堪稱人生導師。近100年來,有無數崇拜曾國藩的人,甚至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曾國藩(1811-1872)

中國上下五千年,讀書人總共出現過兩個半聖人,孔子算一個,王陽明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評判聖人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兼濟天下、服務人民,立功——拯救危難、創不世之功,立言——創新和獨立的思想體系、並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

1

先說立德

四書五經中的《禮記·大學》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也是一生所應該追求的人生目標,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總結出來,就是那句流傳了幾千年的儒生八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立德先要修身,修身第一步格物致知,意思是要研究萬事萬物。曾國藩雖然出生於比較殷實的小地主家庭,從小不愁吃喝,年少時得了一種皮膚病,而且伴隨他一生,身上長滿癬疥,全身瘙癢難忍,經常撓得皮膚出血。

曾國藩生來資質平庸,30歲前一事無成。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他13歲時,因為學習長進慢,經常學得很晚,有一天晚上家裡來了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等曾國藩睡覺了好偷東西,曾國藩在背誦一段文章,背了無數遍都背不會,所以一直沒休息,結果小偷都背會了,他還不會。這個故事足以見得曾國藩的平庸之處,至少小時候的他並不是一個特別聰明靈活的人。

曾國藩考了6次鄉試均落榜,第七次終於成功,但很快在28歲時就考上進士,進入翰林院這樣一個國家高級幹部預備營。上面的故事當然有勵志的成分在,它想告訴我們三個道理: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3.資質平庸的人也能有大成就。

在京城做官,乃至後來組建湘軍,以及做到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生倡導勤儉節約,以德服人,以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巨大成功。

2

再說立功

曾國藩一生的最大功勳就是建立湘軍,聯合他的學生李鴻章建立的淮軍,一起消滅太平天國。當時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十多個省,甚至打到了天津,威脅到北京。清朝晚期,朝廷腐敗無能,八旗軍和綠營軍被太平天國打得落花流水到處亂竄,在大廈將傾之際,曾國藩力挽狂難,在湖南成立地方團練,籌措軍需物質,建成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鐵軍,後來甚至有人用「無湘不成軍。」來評價湖南人打仗的英勇。

湘軍雖然厲害,但也並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的功勞,他在領軍打仗的時候,曾經打了三次大敗仗,三次都想自殺,最後都被隨從救起。而另一位聖人王陽明,我們知道也是一個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的大功臣,他一生打仗無數,保持全勝記錄,從個人能力上,曾國藩確實還有些差距。

3

最後說說立言

曾國藩一生留下很多名言,要說歷史上最成功的人生導師,小編認為一個是孔子,再一個就是曾國藩老師了。據說他一生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文章,很多經典名言流傳至今,涉及到家庭教育、為人處世、為官之道、修身養性、軍事策略等方方面面。

我們舉幾個很有名的例子:

1.修身養性

不為聖賢,即為禽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日三省;慎獨;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2.家庭教育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看一個家族的興敗,看三個地方:(1)、子孫睡到幾點起床,(2)、子孫有沒有做家務,(3)、子孫有沒有讀聖人經典;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3.為人處世

抱樸守拙;為人不可過於聰明;

4.為官之道

以體察人才為第一; 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5.軍事

結硬寨、打呆仗; 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其中一些經典的語錄。曾國藩一生留下太多太多的名言!

既然談到聖人,我們也需要把曾國藩跟王陽明做一個比較,有專家分析認為,曾國藩雖然立言無數,但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個門派,也就是說,他是總結了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精髓,做到了經世致用。而王陽明則是創立了一個新的學問——即大名鼎鼎的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

總結曾國藩一生,一介書生,資質平庸,怪病纏身,能取得這麼非凡成就,確實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但他為什麼只能算半個聖人呢?因為他有他不足的地方。

所謂人無完人,歷史上孔子、王陽明他仍然也有自己不足和缺點的地方,並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只是歷史寫書的人把他們完美化了而已。人都有美與醜、善與惡的兩面,就看我們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判一個人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 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被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
    王陽明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英雄人物自然也不會少,對歷史有著重大貢獻的更是數不勝數,但是被稱之為「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儒家的孔子,那半個就是清末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王陽明。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評價他呢?
  • 成為聖人有多難?千年來僅僅只有5個半聖人,最後半個爭議不斷
    不過他們只能算是某一領域大成者,並不是算是真正的聖人,所謂的「聖人」是指著品德最高尚、知行完備、至善之人。總的來說是「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古人言:「聖人之心有竅」,傳說中的聖人心竅越多,越明白四達,看萬事萬物都非常透徹,只有真正看透世間萬物的人,才能尊為聖人,所以千年來,也就出了5個半聖人,最後半個爭議不斷。 孔子
  • 30歲之前的曾國藩一事無成,一個字讓他迷途知返,是什麼字?
    30歲之前的曾國藩一事無成,一個字讓他迷途知返,是什麼字?我們回顧歷史就可以發現,那些取得很大的成就的人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才說遭受了很多的苦難,或者是迷途知返。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還有那半個聖人就是清朝末期的曾國藩了。
  • 歷史上有5.5個聖人,為什麼有一位只能是半聖?因為成聖太難
    聖人是對一個人最大的肯定,聖者便是一個人在某一個方面達到了極致的成就,才能夠被稱為聖人,而古代以聖為名號的人非常的多,其中包括武聖,書聖,藥聖,醫聖等等,但是這些以聖為名並不能足以說明他們是聖人,只是說他們在這方面的取得的成就非常的高。
  • 為什麼說中華五千年,出現了聖人的多種說法,但其中不變就是孔子
    民間有所謂兩個半聖人的說法。有說是孔子朱熹曾國藩的;也有說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的。兩種相同之處是:孔子始終是確定不疑的聖人,曾國藩一直是那半個。孔子比這兩個人加起來都要強上10000倍。孔子是一個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 歷史上有不少英雄豪傑,但是能被稱得上是聖人的,真是屈指可數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中華上下五千年,湧現了不少文人雅士,英雄豪傑,但是能算得上是聖人的確是寥寥無幾,要成為聖人,他的存在肯定是影響力巨大而且影響深遠,是中國歷史關鍵節點裡的關鍵人物,聖人除了自身有能力之外,所處的時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聖人也更要看時勢,自古代以來,能夠被公認稱得上聖人的只有五個半人,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
  • 怎樣由凡人變成聖人?曾國藩總結了四個詞,學會的人福報變多了
    曾國藩,是晚清傳奇人物之一。他的為人處事,有人讚美有人貶低;但他的思想和文章,卻是後人取之不盡的智慧寶庫。其中,關於凡人修聖的智慧和辦法,曾國藩總結出了一套非常實用的理論。怎樣由凡人變成聖人?曾國藩給你總結了四個詞,學會的人福報會變多了。第一個詞:慎獨慎獨,是修身養性的至高境界。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無論是曾子還是曹植,或是後代的聖人名人,都十分推崇慎獨之道。
  • 曾國藩,真聖人還是偽君子?當晚罵自己獸類,隔天卻如此對待少女
    30而立以前,曾老師沒啥事跡可稱道,28歲中進士算唯一的光輝「行狀」了。曾老師是靠努力、自律與蠻勁,一步步改變命運的。他日後能大器晚成,脫穎而出,不僅配祀孔廟,還成為晚清帝國力挽狂瀾的強人,看相關記錄,他同僚們倍感意外,他自身也有些懵逼的。
  • 曾國藩:30歲立志學做聖人,一個習慣堅持30年,讓他脫胎換骨
    那麼,曾國藩到底是如何脫胎換骨成就「文治武功的聖人」的呢?30歲立志學做聖人,為此終生不渝所有讀過曾國藩的人都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30歲以前的曾國藩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讀書、科舉,艱難考中,脾氣暴躁,有點好色,甚至某些方面比我們還差勁,比如他身體從小不大好,天資愚笨,背誦一篇短文都要花上三四天,做事情也做不大好,經常會和別人吵架。
  •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為何沉迷玄幻小說,看得晚上睡不著覺?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五):聖人年少事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其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今日之高考,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有些人一生皓首窮經,都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科舉中能中個舉人,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意味著可以「學而優則仕」,當個不小的官了。因此《儒林外傳》中範進中舉的故事,在現實中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本文故事的主角曾國藩,年輕時的科考之路並不順利,連續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
  • 曾國藩:人品不好的人,一張口就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有「兩個半」聖人,其中那「半個」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曾國藩是一位奇人,科考七進七出,十年七遷,官升十級。善於用人識人,據統計,當時清朝的大部分官員都是由曾國藩提拔任用,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曾國藩在官場中人緣是出了名的好,很多人都願意與他相交,他為人忠厚,真誠待人,最重要的懂得說話之道。曾國藩常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禍從口出,一張口就說這3句話,容易得罪人。
  • 曾國藩的五句話,助您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用在曾國藩身上是最合適不過的!清代人平均壽命在40歲,可40歲時才是曾國藩人生轉折點,才真正看懂這個社會,最終走向聖人之路!曾國藩前半生基本上是處處碰壁,夜不能寐,但復出之後,他長袖善舞,均以結交「中堂大人」為榮,這裡把曾國藩人生智慧,總結出五句話,祝您大器晚成!40歲,是人生分水嶺,拼的絕對不是能力,也不是經驗!唯一能拼的是你的人生智慧,為人處世之道!
  • 你不知道的曾國藩,生來也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飽經磨礪終成才
    從曾國藩的面相上來看,他生成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性格內向,有什麼事情,不說出來,卻憋在心裡,想來想去,有一種怨恨的心理。因此,人們給他起了一個外號「閉眼蛇」。曾國藩的面相,有個算命的曾經給他算過,他應該會「刑死」,但是沒想到他刻苦地培養自己的品德和才能,結果反而沒有刑死,還成就了一番事業。
  • 曾國藩: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氣質,讓你的命運大反轉!
    有人說「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和王陽明是其中兩個,曾國藩則是那半個。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和珍視。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曾國藩家書》同治二年七月廿一日與九弟國荃書大意:只要是辦大事,就以見識為主,以才華為輔;只要是成大事,就人的謀劃因素佔一半,天意的因素佔一半。人生啟示:後半句就甭解釋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前半句貌似也平常,辦大事當然要有才識,要能幹、會幹。但要注意的是,曾國藩強調「識」是主要的。識就是思想、思路。
  • 學會曾國藩8字家訓,勝讀千萬名校
    前言我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一個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那半個呢,就是晚清的政治軍事家——曾國藩。曾國藩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家訓八字訣究竟是什麼?它有哪些實際意義呢?父母平時如何用它來教育子女呢?看我國管理大師曾仕強先生如何為我們解讀的。
  • 為什麼說欲成大事者,必讀《曾國藩》?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說欲成大事者,必讀《曾國藩》?現在關於曾國藩的說法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把他當作成功學,另一類是把他當作厚黑學。他也被稱為「有爭議」的人。很多喜歡他的人會把他稱為僅次於孔子、王陽明的「半個聖人」,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是個劊子手,扼殺農民運動。是非公斷自在人心,這個社會也不是非黑即白。
  • 曾國藩:沒事得經常借錢?仔細琢磨,現在才明白這4點如此高明
    孔子被譽為「聖人」,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第二個人被稱之為「聖人」,但是在晚清,有一個人被稱作"半個聖人",他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他寫給弟弟的書信中,曾國藩這樣說道:「有錢沒錢,可以經常向別人借點錢。」家裡人很迷惑,連弟弟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 曾國藩:古人修身要義,有成效的大約是這4個方面,你做到了嗎?
    文|楚門 原創圖|網絡 閱讀時間:約5分鐘最近研讀古文,聽許多名家多次提及曾國藩,於是我對曾國藩產生了一點興趣,因此買來曾國藩全集,希望從中汲取聖人智慧,了解曾國藩是如何從笨書生,達到位極人臣,軍政皆通,兒女子孫湧現數百傑出人才的。
  • 曾國藩:一生富貴的人,都有這4種富貴相,你是否也有一種?
    「中華五千年,聖人兩個半」,這其中除了孔子和王陽明齊名聖人之外,還有一個「半聖」,就是曾國藩。曾國藩身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一生及其輝煌,十年七遷,官居二品,也有坎坷過,七次科考,七次落榜,旗下大將屢戰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