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重聚首
近日,TVB版《天龍八部》的主創團隊時隔22年後再度於《王牌對王牌》節目中聚首。喬峰、王語嫣、鳩摩智和段正淳等角色悉數登場,江湖兒女在舞臺上給觀眾上演了又一曲兒女情長。
在我們感嘆於時光的魔力之餘,《天龍八部》所帶來的美好電視歲月亦讓無數觀眾唏噓不已。
97版《天龍八部》之經典勿需多說,在人物塑造上更可精氣神貫通一氣,完成了角色於熒幕中的再塑造。
其中無論是黃日華的豪氣、慕容復的野心、鳩摩智的貪嗔痴還是段譽的為情所困,皆於此版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對於後續的翻拍作品,我們不免與97版比對,不過大多失望佔七成,驚喜只剩三成。
《天龍八部》作為金庸最負盛名的小說之一,在他創作生涯的後期極具分量。比起《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於文法上渾然天成,更見包羅萬象之神妙。
從西域到江南、從大理到塞外,都逃不過金庸的天龍江湖,而小說思想之深邃、構思之精巧、已讓《天龍八部》脫離通俗文學的境地,觸及嚴肅文學之殿堂。
自1963年,《天龍八部》便開始了持續五年的連載;因格局過於宏大、人物關係過於複雜,在對《天龍八部》的影像化改編上遲遲未見進展。
直至70年代中期邵逸夫買下金庸的小說版權後,關乎《天龍八部》的武俠世界方得以電影中呈現。1977年由鮑學禮導演、李修賢主演的邵氏版《天龍八部》上映。
梁家仁首創經典
或因電影90分鐘時長需要,電影版《天龍八部》只取了原作中的小半段,且把鏡頭聚焦於大理段氏的段公子。
在省去了旁枝末節之後,電影以單一主線把段譽升級打怪的故事交代的清晰明了。或因讓喬峰和虛竹的缺席,我們更可於這部電影中看見正邪勢不兩立的戲劇衝突。
段譽和段延慶勢同水火,其中嶽老三更化為十惡不赦的南海神鱷,並被段譽親手斬殺。
當然在原著之外,電影版加入了邵氏獨有的惡趣味,段譽殺巨猿、除蟒蛇,吞蟾蜍等特效場面讓人忍俊不禁,尤其片尾的鐳射雷射大戰,更把老爺子的原著精髓拋至九霄雲外。
當然電影版並未呈現出原著應有的嚴密格局,思想性更趨於無;不過隨著電影版的問世,TVB的電視劇版本提上了日程。
眾所周知,比起電影電視劇更可把金庸的武俠世界完整展現。
1982年由蕭笙導演、梁家仁黃日華和謝賢主演的電視版《天龍八部》上線,作為第一部《天龍八部》電視劇,在選角和布景上已做到當年之極致。
尤其梁家仁之喬峰更可把豪情壯志、卓絕武功展示得淋漓盡致,加上本身梁家仁偏遼人的異域長相,更為喬峰添了三分神韻。
當然梁家仁版《天龍八部》動用之陣容堪稱頂級,湯鎮業、黃杏秀、陳玉蓮和石堅的紛紛加盟,更為此劇增光添彩。此版之經典程度或已前無古人,其帶動的金庸武俠效應更連帶到電影當中。
在同年同一位導演創作的電影版《新天龍八部》中,徐少強欲複製梁家仁之經典。無奈但比起劇集版,電影版卻顯得走馬觀花、狗尾續貂,在用心程度上早已相差千裡。
最後一次香港武俠浪潮
在90年代武俠電影興起之時,關於金庸武俠的電影改編亦如雨後春筍。從胡金銓的《笑傲江湖》開始,《東方不敗》、《鹿鼎記》亦接連出現於大熒幕,1994年由林青霞和鞏俐主演的《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上映。
比起徐克和王晶對金庸的過度創新,《天山童姥》同樣不遑多讓;其中林青霞的加盟,更憑一及之力串聯起了《射鵰》《鹿鼎》《天龍》和《笑傲》四大金庸宇宙。
電影截取了小說中無量山逍遙派權力爭奪之片段,風格繼承了徐老怪飄逸和灑脫之特質,在對武學展示上已脫離人體物理學之範疇,極盡浪漫之能事。
大量的特效和暗色燈光更讓這部金庸巨作沾染了諸多玄奇的色彩;而李秋水和巫行雲的情愛糾葛,更讓隱約的百合之情顯得如夢似幻。
隨著武俠浪潮的褪去,關乎金庸的武俠世界再造之路並未停止。在97香港回歸之際,TVB《天龍八部》的大熱更如武俠情結的迴光返照,在傾訴著大衰落之前關乎香港影視最後的輝煌。
黃日華版《天龍八部》創下了排名第六6的年收視率,可算中規中矩;而當此版被內地引進之時,卻創下了繼95版《神鵰俠侶》之後萬人空巷的盛況。
黃日華的喬峰、陳浩民的段譽以及樊少皇的虛竹等形象正如烙印一般刻在觀眾的心上;其中李國麟老師對鳩摩智出神入化的演繹更被網友反覆調侃,直至今日仍為網絡熱門話題。
《天龍八部》在兩岸三地的成功,讓人見證了最後一次香港武俠浪潮。進入21世紀之後,港陸的武俠合拍成為了金庸江湖再造的常態。
比起其他角色,蕭峰必應是陽剛威猛和極具男兒血性的,在梁家仁和黃日華之後,胡軍的接班顯得恰如其分。
在坐擁祖國大好河山之後,內地版《天龍八部》更見大氣和精緻。在捨棄武學的展示已捨棄了多個港版過於誇張的雷射特效,打鬥動作在更能展示人物性格之餘,且則更貼近原著氣質。
03版把金庸的北宋江湖版圖完好呈現,但關於《天龍八部》的翻拍在創造了三個巔峰之後已走向下坡路。近幾年的金庸的過度消費亦投射到此劇之上。
2013年由賴水清導演、鍾漢良主演的《天龍八部》更一改經典形象,在演員選擇上過度隨意以至於引起了觀眾的反噬。反而精巧的布景和精細的武打設計,給新天龍加了些許亮點。
過去之心不可得
自《天龍八部》誕生以來,關於其文學和影像的世界總被兒女情長所左右;在武俠外衣包裹之下,才是金庸超脫自我之所在。
說到底《天龍八部》是一部佛教武俠小說,在面對欲望困頓和執念的思緒前,《天龍八部》始終以死亡、頓悟和超脫來了結塵緣,這在蕭遠山、慕容博、鳩摩智身上最可得以體現。
在天龍群俠於衛視臺前重聚之時,22年前由影視劇《天龍八部》所鑄就的美好,或正如回憶漣漪所構建的鏡花水月一般,一碰即消散。
在此筆者可借用一句典故:「十五日已前,過去心不可得。十五日已後,未來心不可得。正當十五日,現在心不可得。三心既不有,萬象復明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