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視頻短片,視頻裡有各個年齡段的人參加實驗,並提出幾個問題進行回答。
問題一:你的通訊錄裡有多少個好友?大家都淡定地回答:少的有一兩百,大多數人都五六百,甚至有的達到了一千多個。
問題二:去把那些不經常聯繫的人刪掉。進行完這個環節之後,大多數人的通訊錄中只剩下了二三十個,大家開始沉默起來了。
問題三:除了家人之外,能有幾個說得上話的朋友?有人有兩三個,有人一個也沒有。
再問:這些說得上話的朋友們,你們有多久沒有聯繫了?
有人回答:「一星期吧。」更多的人回答:「記不清楚了。」
讀到此處的你是否也陷入了一種這樣尷尬的狀況,其實,現在還有流行一種病叫社交焦慮。有數據顯示:中國的社交焦慮者據說也達到了3000萬,其中90後、95後年輕人的症狀尤其嚴重。
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曾說:我在30歲以前,拼命做加法,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社交中的減法,是遠離過載的信息,和無效的關係,真正獲得自由。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道: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才能回歸安寧。
其實,人生中,我們往往有太多的執著,執著於近在咫尺的成功;執著於絢麗多姿的生活,執著於唾手可得的感情……卻始終差之毫厘。執著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斷舍離才是更加智慧的選擇。不放下一段破碎的感情,就不會找到真正的歸屬;不放下功名利祿,就不會有心靈的寧靜。在人生的單行道上,放下心中的紛擾,才能擁有一個豁達、通透的心境,讓你的人生更加從容。
1、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2、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了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資金。
3、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4、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5、自己態度的轉變,也會帶動周圍人一起發生變化。
6、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7、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
8、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且時間軸永遠是現在。
9、 他們是不想正視某些問題,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讓自己忙碌到必須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10、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足夠強大。
學會斷、舍、離不僅僅可以主導自己的生活,而且還能讓自己體驗到更好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我們要追求生活的品質和舒適度,斷舍離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