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釀圓子
源稿:東陽新聞網 |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0日 15:06:00 | 作者:呂映珍 | 編輯:厲歡歡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寫過:「為人處世的態度常常不經意間滲透在飲食觀上。飲食雖易,知味不易,做一個樂天的、有趣的解味人何其珍貴。」
冬寒欲雪,萬物歸倉。
胃腸裡開始想念酒釀了。逢此時,母親便煮碗酒釀圓子上桌,舀一淺勺桂花糖,小圓子珠圓玉潤,酒汁清亮綿軟、甘洌純粹。一大碗下肚,頓覺渾身熱乎,臉頰泛紅……
母親是製作酒釀的高手。醇、甜、糯恰到好處。過一分則嫌酒味太濃,米粒趨糜;減一分則嫌酒香寡淡,像甜糯米飯。酒釀的製作流程,看上去不複雜。蒸米飯、冷卻、入缸、拌酒麴、封缸、發酵、開缸。
印象中,每年冬至後母親都會做一缸缽酒釀。「糯米要新出的,最關鍵的是要掌控好溫度。蒸米飯的火候,大米蒸好後冷卻的溫度,發酵的溫度都要掌握好。」說起做酒釀的技術,母親頭頭是道。
新糯米,粒粒飽滿。洗淨浸泡一夜後,在蒸屜裡墊上紗布,放入鐵鍋上隔火蒸。不多久,霧氣騰騰的灶間便溢滿了糯米的清香。此時,母親守候在灶間,一刻也不敢離開。火候到了,立即揭開鍋蓋,將蒸熟的糯米飯倒入竹匾篩中冷卻。差不多半溫半涼時,拌入搗成粉末的酒麴,雙手像犁田一般均勻攪拌,再一捧一捧地裝入缸缽頭中。四周輕輕用手擼平,中間用拳頭摁個凹坑,略略澆上一點涼白開,蓋上蒲草蓋,用棉被嚴實地包裹起來,小心翼翼地藏在陰涼處密存。
要不了幾天,一股誘人的甜香絲絲縷縷地鑽了出來,一直鑽進我鼻中。我暗藏歡喜,貓著腳步,尖起耳朵,支起鼻子,悄悄走近,偷偷地掀開蒲草蓋,濃鬱的酒香撲面而來。原本蒸熟的糯米顆粒,此時變得潤滑剔透,乳白色的酒釀凹槽中間,映著淺淺的一汪幽光。等不及酒釀完全發酵透,便用一個小匙,沿著酒釀中間挖出的凹槽,舀一匙入口,糯糯的、酸甜中帶有一股清新的甜酒香,讓人口齒流津。
又過了幾天,酒香越來越濃,酒液越滲越多,一團團纏結成餅狀的甜酒釀漂浮在酒液之中。可以開缸了!母親輕輕掀開蒲草蓋,小心翼翼地舀起十幾勺酒釀,連同酒糟一起盛入小湯鍋,一股沁人肺腑的酒釀特有的香味,瀰漫了整個屋子。
酒釀做好了,圓子呢?自家做起來。糯米淘淨,浸上幾天。挑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把浸好的糯米用石磨磨成米漿。米漿磨出後,沉澱三四天,待粉質全都沉底,渾水呈清水,水磨粉便好了大半。此時,將之灌進布袋裡,吊起滴水。再一夜工夫,米粉就變得如同大理石般細膩。將這水磨粉加溫水和成麵團,搓成細長條,切成一粒粒糯米小團圓,然後用兩指捏一小顆,搓圓了,便是人見人愛的小圓子。
待鍋內的水燒沸,放入糯米圓子和酒釀同煮,片刻湯水即沸,一鍋酒香四溢的酒釀圓子就做好了。如果在酒釀裡放一個「水潽蛋」,再撒上一把幹桂花,添幾顆枸杞,加幾個龍眼,不僅潤腸益氣、生津潤肺,還養血安神、補益心脾呢!
有酒釀圓子相伴的冬天是溫暖的。做個樂天的、有趣的解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