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潘毅 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基礎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家喻戶曉的「神藥」
這兩個中醫方,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在業內,是桂枝湯;在民間,就是六味地黃丸了。
清·錢泳《履園叢話》中有一則對聯的故事,一人出上聯:「五品天青褂」,有人即對出「六味地黃丸」!天衣無縫的下聯,可見這藥家喻戶曉。
家喻戶曉的是什麼呢?是它補腎的「神」名頭。
所以,這兩天有心想聊聊怎樣才是補腎的正確姿勢。
但不巧,今天一早,就在朋友圈看見了《這些年我們吃錯了多少藥(六味地黃丸,附子理中丸)》一文,心中咯噔一下,現在寫六味地黃丸,並且文章名還有點像,這不容易被人誤會洗人家稿嗎?
再想想,釋然了!
腰痛 ≠ 腎虛
現在很多人看到某人腰痛,往往會下意識的來一句:「你腎虧」!
這說明什麼?
說明腎虧(虛)這詞深入人心!
但這說法對不對?真的不太對!
腰痛不等於腎虛!
但如果表達為——腰酸軟,腎虛就八九不離十了。
哪種腰痛不一定是腎虛?
比如說急性腰扭傷,還有遇陰雨天而痛的寒溼腰痛(這種腰痛不排除可能有腎虛底子,但也不見得就一定有腎虛)。
如果真的有腎虛呢?又該如何補?
腎虛 ≠ 該吃六味地黃丸
凡中國人,不管他(她)對中醫是否理解或喜歡,不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腎藥的極少,皆因腎虧的觀念給國人的印象太深刻了,老也怕虧,少也腎虧,壯也怕虧。
十幾億中國人中,從心理上覺得自己需要補腎藥的,估計得有十億。
誰說中醫難懂?不就是一個文化語境問題嗎?腎虧這詞說多了,全民也就理解了。
其實,在中醫真正的操作裡,如果籠統只講「補腎」,也太粗糙了!
中醫的補腎一定是落到實處的:你要補腎的什麼?
是補腎陰,還是補腎陽?是補腎氣,還是補腎精?
而六味地黃丸補的是什麼?
它能輕補腎精,更以補腎陰著稱。
但現在對腎虛(虧)最關注,也最緊張的一群人,多半是性功能減退者,這部分人,如果是屬於腎虛範疇,雖不能說完全沒有腎陰虛,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腎陽虛更多見。
撇開性功能減退這個狹義的腎虧,放在廣義的角度看,現代人由於生活方式與疾病譜的改變,腎虛也不以腎陰虛為常見了。
所以,如果不分清是陰、陽、精、氣中的哪種虛,僅僅把六味地黃丸當作簡單的補腎藥來吃,不妨告訴你,你有七八成是吃錯藥了。
尤其是性功能減退的那一群,吃錯的可能性會高達九成,因為陰陽是對立制約的,你腎陽虛卻吃了補腎陰的藥物,連陰陽都補反了,自己想想結果吧?
什麼才是六味地黃丸的適應證?
我們不妨考證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六味地黃丸的前世今生
六味地黃丸本為補精之方,然後才華麗麗地轉身為補陰祖方的。
本方是由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減去附子、桂枝,生地改為熟地而來,出自宋代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
書載主治:「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囟開也),面色白。此皆難養,縱長不過八八之數。若恣色慾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於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皆宜補腎,地黃丸主之。」 「治腎怯失音,囟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方。熟地黃(八錢)山萸肉乾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
明眼人一看就知,以上描述的症狀基本是小兒生長發育不良的腎精虛之候,若順此思路,則小兒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的「五遲」證,治法亦可沿用此方。
那麼六味地黃丸又是如何變成滋陰方的呢?
金元時期,熱病流行,在寒涼派的劉完素、養陰派的朱丹溪之後,清熱養陰之風日盛,為這藥的轉型埋下了伏筆。
到明代,當時的中醫非常推崇「腎」的作用,名醫薛己最善補腎,他主張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八味地黃丸,其實踐對後世醫家有較大的影響。
至李中梓《醫宗必讀》一提出「腎為先天之本」後,補腎更成時尚。
再者臨床上陰虛可見於五臟六腑,精虛僅獨見於腎,因此,補陰的需求就遠大於補精。於是六味地黃丸為適應市場之需,搖身一變而成了滋陰方。而且轉型成功得出乎意料,一不小心就成了滋補腎陰的祖方, 「無心插柳柳成蔭」,可謂歪打正著。
則六味地黃丸的履歷為:從宋至明這一段時間,主要作補精之用;明始及後,主打補陰市場,其補精之效漸被遺忘。
其實,六味地黃丸的藥性與藥力均較平和,不論補陰或補精,都談不上有多強大療效。
因此,在補陰方面才有了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七味都氣丸等加味。
加不同的藥物,固然有因應不同主治所需的心思在,亦未嘗沒有增強其補陰功效之意。
或有疑問,既然說它的滋陰力不強,又如何能成為滋補腎陰的祖方?
須知祖方者,不在其強,而在其簡,因於簡,就存有了可法、可加、可變的餘地。
就如《易經》中的八卦是由三個爻組成的,六十四卦則是六個爻。即六十四卦是由三爻的八卦與八卦按排列組合疊加而成。
三爻的八卦因其簡單,就成了六爻的六十四卦之祖,所以稱為「經卦」。
記住囉!不管補那個臟腑,都要先分清了是陰、陽、氣、血、精中的什麼虛才好著手進補!
【來源:中醫老師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