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前,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市場還宛如一塊「冰山模型」。該年3月7日,國務院發布《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鬆口醫療器械外包運輸和存儲等相關業務,同時也對第三方服務商界定了相應的規範和義務。
如今這份管理辦法已更新至2019年版,醫療器械經營市場也趨於進一步成熟。於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而言,這已然成為他們在萬億醫療器械藍海殺出一條「血路」的絕好時機。
眾多玩家們也嗅覺靈敏。在2019年進博會上,醫療器械展區在呈現眾多高精尖產品的華麗陣勢同時,一些「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也在服務貿易展區展示了其專業性和定製化的服務亮點。
這個看似位於醫療器械產業鏈邊緣的服務型細分領域,其中的「門道」絕不止一個倉庫、一條物流這麼簡單,而面積、溫控、市場,也只是玩家們在賽道上領跑的基礎要素。左邊是「小而美」的行業特性,右邊是尚屬廣闊的行業機會,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前方該如何走?
萬億醫療器械市場中的「小而美」
「醫療器械儲運」包括醫療器械存儲和運輸兩大步驟。業內對於醫療器械物流的定義為「在醫療器械供應鏈的架構下,依託信息技術、服務方對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和醫療器械應用單位提供低價、便捷的綜合物流服務。」而醫療器械存儲,則是基於在物流服務基礎上的配套服務。
醫療器械廠商將產品銷售至終端醫院,通常會經過代理商、經銷商等渠道,而在整個流通過程中,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就是器械的配送和存儲。
以往,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會自行搭建倉庫貯存,但重資產投入、繁多的器械類型存儲要求以及專業的服務能力,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高牆。而樂於開放的醫療器械生產和經營企業,則積極選擇與第三方物流倉儲服務商進行合作。
一般來說,「儲運不分家」。雖然搭建倉庫屬於重資產布局,但對於客戶群體來說,存儲+運輸是密不可分的一整套供應鏈服務流程。行業中,也有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計劃切入倉儲服務。
顯然,他們盯上的是一片極具開發潛力、規模高達萬億的市場。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公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4,450億元,比2016年的3,700億元增加了750億元,增長率約為20.27%。在2019年後的五年,醫療器械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4.41%,預計在2023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到空前的10767億元。
此外,在發達國家醫療健康市場中,藥品和器械的消費佔比保持在1:1左右,而縱觀我國,目前這個比率大約是1:0.25,潛在的空間也給醫療物流市場預留巨大的想像力。
醫療器械儲運作為醫療器械流通的環節之一,其市場增長規律在一定程度上與醫療器械行業「亦步亦趨」。與之不同的是,儘管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在促進醫療器械儲運渠道集中、降低醫療器械市場流通成本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而在國內,這依然被看做是一個「小而美」的市場。
「深究原因,企業方暫時未能足夠重視物流配送環節的合規性。」日郵物流醫療行業負責人侯寅剛對億歐大健康記者表示,在部分的醫療器械產品中,產品價值偏低、運輸要求偏寬鬆、在產品運輸和存儲環節,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少有委託專業的機構來進行儲運。
除此之外,醫療器械儲運也遠不止簡單的存放及配送,倉儲是否合規、供應鏈體系是否完整、信息化程度是否高、追溯能力如何、是否支持溫控等等,都是企業在完成這一流程時需必須要考慮的。
醫療器械上遊企業在研發階段已有不小的投入,如果要搭建上述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對於他們來說實則費時、費財、費力。秉承著第三方服務行業常說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於是,「麥克風」開始交至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手中。
「狼多肉少」,「東」多「西」少
當然,欲入局這一市場並不那麼容易,並非所有的物流企業都有資格搶奪這塊市場機會。我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醫療器械的存儲和配送,屬於醫療器械經營範圍,其中,《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和醫療器械GSP認證是硬性門檻。
2014年7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籤發《醫療器械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其中針對醫療器械第三方物流和貯存相關標準進行了規定,這意味著國家層面對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鬆綁。隨後,北京、上海、湖北、河南等多地區即率先開啟了第三方醫療器械物流試點。
第三方服務的共性在於,能夠優化供應鏈從而降低成本。而此前,醫療器械儲運並無GSP規範和統一服務標準,市場準入門檻低,致使市場一度處於非合規狀態,無證經營的企業不勝枚舉。在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行業,雖不能說「得資質者得天下」,但玩家們需要面臨的殘酷事實是——「無資質者不談前路」。
根據侯寅剛透露,在整個上海地區,目前已經拿到GSP資質的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僅有不超過40家企業,但所有從事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的企業遠則不止這些。
從醫療器械儲運行業特性來看,除了上文提到的「狼」多「肉」少——入局者和市場需求不匹配,「東」多「西」少——地域分布不均也是一大顯著特點。
根據國家局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實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7萬家,共有二、三類醫療器械經營企業51.1萬家。值得注意的是,醫療器械企業大多集中在華東、華南和華北地區,超過40%的企業集中在華東地區。
以日郵物流此次在上海洋山自由貿易區的新建倉庫為例,該倉庫就是以此邏輯為基礎而搭建的。上海位於海岸線的中點、長江的入海口的優勢,成為了我國進出口貿易最大的外貿港口,而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醫療器械出口貿易額從2014年的202.2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236.3億美元。「醫療器械進出口業務量相對國內的運輸量呈現『碾壓』優勢,發展機會巨大,所以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也多聚集在沿海。」侯寅剛如是表示。
據悉,日郵物流在進軍醫療器械儲運領域布局的首個醫療器械專用倉庫,預計在今年年底左右即可取得GSP認證並正式投入運營。待「雙證」齊全後,也就意味著日郵物流將具有從事醫療器械儲運的資質。
不過,從上文提到的幾家試點地區來看,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也還只是蜻蜓點水,侯寅剛亦有此感。「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想要規模化複製,會非常依賴當地食藥監的監管態度,所以我們目前也只是在上海最先布點。」他說。如果上海的該項目試點進展順利,日郵物流便會逐漸在北方地區和西南地區進一步建設區域型倉庫。
機會何在?
既「小而美」,又地域發展條件差異大,那麼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的機會在哪裡?
作為全球500強航運企業之一——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YK)在中國投資的全資子公司,臨港、5,000平米的倉庫和貨架、支持10-30℃的獨立溫控區域、WMS系統搭載、實時監控……作為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的代表之一,日郵物流此次殺入中國醫療器械儲運市場的背後,也代表了一批「第三方醫療器械服務商們」的勃勃野心。
公開資料顯示,跨國醫療器械經營企業如通用、強生、蔡司、美敦力、聖猶達、奧林巴斯、波士頓科學等,也都已經把全國物流配送中心設立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而隨著如今國家以更明晰的監管方案來應對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醫療器械的跨國貿易又如日中天,介入醫療器械儲運的公司開始變得多元化。試圖分食這一市場的還有例如京鐵、德邦、EMS等本土主打大件物流的企業,不過其大多受限於資質的關係,在市場拓展方面,並沒有以醫療器械經營起家的企業來得快。
相對較高的毛利率也是入局者的強驅動力之一。根據藥械流通上市公司瑞康醫藥對比數據顯示,其醫藥配送毛利率大約維持在10%左右,而醫療器械配送的毛利率在2016年高達30%。
另一方面,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不願承認的是,政策的「倒逼」給第三方醫療器械服務商帶來了機會。近幾年來,「兩票制」、「註冊人制度」等政策的推行,醫療器械流通企業核心業務受影響,轉型的不在少數。
「一大表現就是小微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把儲運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專業機構。」有行業內人士如是表示。可以預見,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也將會面臨洗牌,強者將佔據大部分的市場空間,而無資質的小微企業必然慢慢退出舞臺。現在來看,率先取得資質的第三方服務商會在這場洗牌中存有優勢。
在侯寅剛看來,相比本土的企業,跨國的第三方醫療器械儲運服務商同時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其中就包括了從境外的生產企業到境內的最終客戶端用戶的『一條龍』服務。他說道,而對於這一類服務商來說,下一場比拼的側重點,更多的會在於對於產品以及產品供應鏈的質量以及風險管控能力,以便於更好的服務於境內的客戶以滿足他們在醫療器械上的一系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