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頭12萬元,「隆化肉牛」咋這麼「牛」
近年來,隆化牽住肉牛產業這個「牛鼻子」,強化「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兩大保障,肉牛產業完成了由低端到高端的蛻變。圖為隆化縣張三營鎮一家養牛場技術人員在查看肉牛健康狀況。 記者陳寶雲攝
聽著悠揚的古典音樂、喝著純淨的山泉水、吃著美味的營養配餐……享受如此高品質生活的竟然是隆化縣唐三營鎮二道窩鋪村的一群肉牛。
「牛心舒暢,才能吃飽喝足,身體健康。」承德北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戎公司」)董事長胡新傑說,這裡的牛滿身「雪花肉」,一頭能賣12萬元,「身價」是普通肉牛的六倍。
隆化古稱安州,地域遼闊,草豐水沛。自春秋時期,便是北方遊牧部落主要活動地區,養牛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作為我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隆化牽住肉牛產業這個「牛鼻子」,強化「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兩大保障,做實「基地、龍頭、品牌」三大支撐,建立健全「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科技服務、飼草飼料」四大服務體系。肉牛產業完成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由低端到高端的蛻變。
老「牛倌」的轉變
「牛原來是有良心的!」
56歲的二道窩鋪村村民張宗學是個老「牛倌」,以前家裡有7頭黃牛,他個個當寶,草料鍘得碎碎的,玉米面磨得細細的,牛肚子每天鼓鼓的。但年底算帳,腰包卻癟癟的,賺不了幾個錢,老張總罵自己養的牛沒良心。一氣之下,十年前老張賣光牛,拆了棚,發誓再也不養牛。
恰巧那時候,一名新「牛倌」也發了誓:「我養的牛,一頭要賣到10萬塊錢!」2009年,胡新傑從某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沒有選擇留京,卻回村養起了牛。
「這孩子讀書讀傻了。」鄉親們議論紛紛:隆化養了上千年的牛,從沒見一頭牛能賣到十萬的。
「養牛是粗活,也是精細活。」胡新傑說,隆化本地黃牛雖體質健壯,但肉質不佳,加上傳統的餵養方式,造成黃牛「含金量」低下。「肉牛產業要想做強做大,必須在牛肉品質上下功夫。」
從2009年開始,北戎公司每年投入科研經費200多萬元,從國內外引進黑毛和牛、西門塔爾、草原紅牛等優質品種。請國內知名養牛專家「傳經送寶」,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通過凍精冷配、胚胎移植等技術,研發出不同肉牛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配方,讓「傻大黑粗」的養牛業,邁向了「高精尖」。
2013年,北戎雪花牛肉經專家鑑定,達到A4以上標準,填補了我省高檔肉牛養殖空白。一頭「北戎黑牛」屠宰後,肉按部位分割,每斤價格從100元到599元不等,一頭牛抵得上一輛小轎車。
幾經輾轉,張宗學來到北戎公司的養殖基地打工養牛。剛開始,技術員一番指導,老張有些懵。飼料要換樣吃,添加的小蘇打、麥麩、食鹽等,還要上秤,多一兩都不行。到年底,養殖基地的大黑牛一出欄,一頭賣到12萬元,老張心裡掀起波瀾——「牛原來是有良心的!」
科技加持讓肉牛增值。隆化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朱喜富介紹說,為了提高肉牛產值,隆化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建立了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科技服務和飼草飼料四大服務體系,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全縣肉牛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年改良黃牛6萬頭以上,先後引進日本和牛、安格斯牛、弗萊維赫牛培育高檔肉牛新品種,每年冷配高檔肉牛1萬頭,每頭都是「科技牛」。
「老黃牛」的夢想
讓「品牌牛」走得更遠
寬敞的牛舍裡,數百頭壯碩的肉牛時而悠閒散步,時而埋頭進食。「有了品牌才好闖市場,如今隆化牛不再愁銷路,基地規模自然就上去了。」隆化縣郭家屯鎮南兆營村村民申萬清,是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
以前,申萬清是個普通「牛倌」。「院裡蓋個簡易牛棚,養上幾頭牛,只能勉強餬口。」申萬清說,那時候沒有品牌和市場意識,銷售基本靠牛販到家收。由於市場行情等信息不對等,經常好牛賣孬價。人累成了「老黃牛」,錢卻沒賺多少。
「啥時候隆化肉牛能成為名牌牛就好了,讓這些牛販上門求著買,咱的辛苦就不白費了。」朦朧中,申萬清對於品牌有了夢想。
「養好牛,不等於能賣好牛。」胡新傑說,隨著國內養殖規模擴大,進口肉牛量增加,「牛市」競爭愈發激烈。「要想立足,就要以品牌開拓新渠道、打開新市場。」
2013年,隆化啟動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申請事宜。瞄準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目標,隆化在擴基地、扶龍頭、樹品牌等幾個關鍵點上持續發力,盤活了肉牛從養殖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條。2016年,「隆化肉牛」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評「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肉牛品牌。
如今,依託縣裡扶持肉牛產業發展出臺的政策——圈舍建設按照140元/平方米的標準予以補助,申萬清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圈舍,配備了3000立方米的青儲窖和齊全的水電配套設施,打造了佔地20餘畝、存欄量500頭的標準化肉牛生產基地。牛舍裡此起彼伏的哞哞聲告訴申萬清,他「名牌牛」的夢想已經開始「變現」。
品牌培樹讓肉牛市場穩定。隆化縣畜牧工作站站長劉會軍介紹說,目前,全縣百頭以上規模牛場達到520個,省部級示範場8個,規模養牛戶達到1.7萬戶。隆化中高檔牛肉產品直銷北京30個社區,優質活牛走出河北、直供港澳,年出口6000餘頭。
貧困戶的「定心丸」
「普惠農險」為肉牛產業護航
看著周圍人靠養牛致了富,63歲的十二撓海村村民於海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如何讓一無資金,二無抗風險力的貧困百姓,搭上「牛旋風」,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隆化縣先後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養牛產業化進程的決定》等多個文件,在資金投入、用地審批、服務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2017年,隆化縣財政拿出1億元資金用於「政銀企戶保」農業政策性貸款貼息,撬動銀行貸款10億元,用於肉牛養殖產業發展。
「村裡出個證明,無需抵押,手續簡單,十多天貸款到手。」於海泉說,2017年,他通過「政銀企戶保」貸款5萬元,新建了牛舍,一下就養了10頭牛。
可俗話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自從養了牛,於海泉常整夜難眠。「養牛能脫貧,我信。但是活物就可能生病。一旦牛生病,就可能賠得一乾二淨。」
老於的擔心,也是不少肉牛養殖戶的「心結」,更是一些貧困戶觀望的緣由。為給貧困群眾吃上「定心丸」,2018年,隆化採取「財政補貼+農戶自繳」的方式對全縣肉牛進行統保,建立肉牛產業「普惠農險」制度,有效降低養殖戶發展肉牛產業的風險。
「一頭牛一年400元保險,政府補貼320元,農戶只需承擔80元。」老於說,「貸款+保險」的安全閥讓他養牛更踏實。
「只有牢固的政策保障,才能讓養牛戶有信心,才能推動產業健康發展。」朱喜富說,圈舍補貼、貸款貼息、龍頭培育、疫病防控和基礎設施扶持等一系列惠民紅利,為隆化肉牛產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到2018年底,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48萬頭,產值達到17億元以上,農民人均養牛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產業覆蓋貧困戶2960戶。
「下一步,我縣將圍繞打造『百萬頭肉牛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找準『百姓富』與『生態優』平衡點,真正把肉牛產業建設成為集約、高效、生態、安全、富民增收的主導產業,讓更多貧困百姓『牛起來』。」隆化縣委書記陸文龍說。(記者李建成 陳寶雲)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