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獲首張恐龍化石大面積微聚焦X射線螢光元素分布圖

2020-12-19 中國科學院

  對動、植物化石形態結構的研究,可以獲得古代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是古生物學研究的最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隨著顯微譜學技術快速發展及其在地球科學中的拓展應用,對古生物化石同時開展形態結構和化學成分研究,既能獲得更全面的生物學信息,又能獲得化石骨骼和軟組織(例如羽毛等)及其圍巖的「原始化學組成和埋藏環境」等相關信息。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合作,採用大面積微聚焦X射線螢光光譜技術,對一具長度超過1米的帶羽毛恐龍化石標本-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 tengi),開展整體無損的立體掃描,獲得第一幅大面積微米解析度的恐龍骨骼、組織(包括羽毛)和圍巖的化學元素分布全景圖像。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原子光譜學》(Atomic Spectroscopy)上,地質地球所李金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裴睿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徐星為論文通訊作者。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ntgen)用一種穿透力很強的射線,為夫人拍下了人類第一張手部骨骼的照片,他把這種光命名為X-射線,自此開啟了醫學影像和X-射線結晶學的革命。1947年,一種「高亮度、高準直性」的X射線,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電子同步加速器中被首次觀察到,因而得名「同步輻射」。20年後,這種最初不受高能物理學家歡迎的同步輻射光源,開始受到實驗物理學家青睞,被用來開展其它光源無法實現的許多前沿科學研究。

  2009年,美國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SLAC)的實驗室科學家尤·伯格曼(Uwe Bergmann)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地球化學教授羅伊·沃格裡烏斯(Roy A Wogelius)合作,利用SLAC的同步輻射快速掃描X射線螢光技術(SRS-XRF),對發現自德國索倫霍芬的始祖鳥化石進行初步研究,獲得了微米解析度的元素分布圖,從而開啟了利用同步輻射光源,對珍貴的鳥類和恐龍等化石標本開展無損和原位研究的序幕。過去十年,伯格曼和沃格裡烏斯帶領研究團隊陸續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相關技術,對包括始祖鳥、聖賢孔子鳥和玉門甘肅鳥等化石開展更深入研究,通過辨別這些化石骨骼和軟體組織(尤其是羽毛)的特徵化學元素,在微觀層面深入分析羽毛化石保存的生物學信息,為古代生命的生物化學研究打開一扇窗,也為了解這些鳥類生活習性及其埋藏環境提供信息。近年來,法國和中國等國家的多個古生物研究團隊也加入該研究行列。

  同步輻射光源為珍貴古生物化石樣品研究提供了一種「快速、高效、無損」的形貌和化學研究途徑。然而,開展同步輻射分析需要將樣品運送到相應的同步輻射實驗室,這對一些尺寸超過三四十釐米且特別珍貴的古生物化石標本是一個難題,長距離運輸和進出海關手續辦理困難重重。此外,針對幾十釐米大小樣品開展原位、無損分析的同步輻射實驗室數量少,測試機會難以獲得。

  滕氏嘉年華龍是一種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的帶羽毛的恐龍,目前由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收藏。2016年,徐星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滕氏嘉年華龍具有較長的尾部和強壯的後肢,具有四翼恐龍和鳥類不對稱羽毛特徵,是首個被報導具有不對稱羽毛印痕的傷齒龍類。滕氏嘉年華龍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研究者對於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的認知(Xu et al., 2017 Nat Commun 8, 14972 (2017). https://doi.org/10.1038/ncomms14972)。

  為進一步了解以滕氏嘉年華龍為代表的熱河生物群恐龍和鳥類化石,2018年12月,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和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發起並組建了一支包括古脊椎所、地質地球所、德國科學院和加拿大同步輻射中心等多個國內外研究單位在內的專家隊伍,通過採用大面積微聚焦X射線螢光光譜技術,對滕氏嘉年華龍開展了系統研究。

  經過長達6天的連續掃描及後續精細的數據處理,研究發現:(1)化石的圍巖由K、Fe、Ti、Ca、Al和Si等元素組成,指示其為凝灰巖。化石骨骼富含Ca、P和S,表明化石化骨骼保存仍以磷灰石為主。與圍巖相比,化石骨骼部分富含Sr、Th、Y和Ce等元素,指示了磷灰石骨骼對這些元素的選擇性吸附作用。(2)化石羽毛部位富含Ti、Cu、Mn和Ni元素,可能指示了羽毛原始化學成分(如Cu元素的存在可能指示羽毛含有黑色素體),或指示埋藏過程中由於羽毛軟組織的降解過程造成一些礦物選擇性原位沉積。(3)在埋藏和保存過程,化石機械損傷更容易造成骨骼中Ca、P和S元素流失,然而骨骼中吸附的Sr、Th、Y和Ce元素則相對穩定。同時,由於圍巖這些元素的含量相對低,採用Sr和Th的元素成像,能獲得邊界更清楚、對比度更好的化石骨骼圖像。(4)化石骨質爪和爪鞘各結構均富含Ca和P,然而,二者相比,骨質爪的Sr、Th、Y和Ce明顯比爪鞘部位偏高,表明骨質爪和角質爪鞘在化石化過程中存在差異。

  研究首次將微聚焦X射線螢光光譜儀移入博物館,通過搭建一個原位實驗室,對「大尺寸且珍貴」的恐龍化石,實現了「原位、大面積、高解析度和無損」的化學元素成像分析,為不能或不易移動到同步輻射實驗室開展X射線螢光光譜學研究的同類樣品,提供了研究範例。同時,該研究首次獲得了滕氏嘉年華龍化石的一整套微米解析度的元素分布圖,既獲得了有關該化石骨骼、爪鞘和軟組織(尤其是羽毛)及其圍巖的化學組成信息,又為進一步選定重點區域,開展「微創」取樣,進入後續更高精度的分析奠定了基礎。

  論文連結 

圖1. 首張大面積微米解析度恐龍化石X射線螢光元素分布圖(藝術圖)

圖2. 伯格曼與沃格裡烏斯首次將同步輻射技術用到始祖鳥化石的「原位、無損、高解析度」化學成像研究

圖3. 滕氏嘉年華龍微聚焦X 射線螢光光譜掃描研究現場(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圖4. 滕氏嘉年華龍(整體)及其化學元素分布圖

圖5. 滕氏嘉年華龍尾部骨骼及其羽毛組織的化學元素分布圖

圖6. 嘉年華龍頭骨、後腿和腰帶部位的Ca和Sr元素分布圖。箭頭指示部位為骨骼損傷造成Ca元素的流失

圖7. 滕氏嘉年華龍前爪部位的化學元素分布圖。注意:恐龍化石的骨質爪與爪鞘化學成分不同

相關焦點

  • 雷射驅動X射線和螢光成像來捕獲原子霧化噴霧的詳細信息
    高對比度的螢光照片可以提供非常驚喜的噴霧結構的詳細信息和最大程度的減少了自多個光源散射所造成的模糊。而且X射線影像則可以對液相是如何分布的進行定量。汽車交通工具,輪船和飛機的引擎中液態燃油的噴霧是很難使用常規的光照來進行可視化的觀察的,這是因為成百上千的小液滴使得光在各個方向上進行散射。
  • 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古動物館主展廳二層,身長約6米的許氏祿豐龍屹立於「恐龍走廊」首位,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之父楊鍾健先生的賦詩,為它平添幾分蒼勁之意。許氏祿豐龍是我國第一具由中國人自己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的恐龍,也是中國地質時代最早的恐龍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屬於早期蜥腳型類。
  •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恐龍化石是什麼 隱藏恐龍化石介紹
    我的化石博物館中可是有隱藏恐龍化石的哦,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又要怎麼找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來好好介紹一下吧。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恐龍化石介紹 一、什麼是隱藏恐龍化石 ① 當某個化石的完成度達到50%及以上時,再次挖掘就有可能額外挖出屬於另外一種化石(即隱藏化石)的部件。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藝術渲染照 圖片來源:Paleocreations.com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烏比拉哈拉!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這種被稱為烏比拉哈拉(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意為「長矛之王」)的恐龍,其內部骨架與上一個侏羅紀時期的許多小恐龍無異,但其外形擁有豔麗的鬃毛,同時還具有從肩部突出的兩個完全獨特的、堅硬的緞帶狀結構。
  • 澎友問學者|中國人發現帶毛恐龍能獲諾獎嗎,能複製活恐龍嗎
    邢立達:人類首次有機會在琥珀中見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通過蚊子肚子裡的恐龍血來克隆恐龍是眾多恐龍迷心中的「最終幻想」。如今我們不需要這麼費勁,因為琥珀的特殊性,我們眼前的恐龍與生前的形態非常接近。
  • 讓化石「活」起來——自貢恐龍博物館「萌寵」文創產業的探索之路...
    太白華陽龍  在「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亞洲第一座恐龍博物館、世界上最大的遺址性恐龍博物館和最著名的恐龍博物館之一,被美國《國家地理》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開館近30年來,自貢恐龍博物館持續開展古生物化石的徵集、發掘、保護、研究、展覽、教育、傳播工作,積極發揮了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和社會教育作用。  近年來,自貢恐龍館在堅持公益性定位的基礎上,積極順應「網際網路+」發展趨勢,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平臺,深入挖掘館藏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強化市場營銷和文博產業開發,觀眾總量連年大幅增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 首個洩殖腔化石洩漏恐龍繁殖秘密
    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最初在中國西北部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它的洩殖腔(排洩和交配的腔道)的形狀第一次清晰可見。 這隻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
  • 首個洩殖腔化石暗示恐龍如何繁殖
    最初在中國西北部發現的一具恐龍化石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它的洩殖腔(排洩和交配的腔道)的形狀第一次清晰可見。  這隻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
  • 「桌遊推薦」考古震驚世紀,追尋恐龍足跡——《化石之旅》
    ——當年的地球霸主恐龍可能也是這麼想的。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古人一直將它們誤認作「巨人的遺骸」。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幾千萬年前曾經有恐龍這種奇特的動物存在過。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用了兩個拉丁文詞根「恐怖的」和「蜥蜴」來為這種巨大的爬行動物命名,中文將它翻譯為了「恐龍」。
  • 恐龍,也許並未滅絕 - 北京日報客戶端
    23歲,徐星大學畢業,他沒能去讀經濟學專業的碩士,而是被免試推薦到中科院古脊椎所,跟隨古生物專家趙喜進專門研究恐龍。剛開始,徐星還是「不務正業」,他迷上了計算機。直到研究生階段的第三年,迫於畢業論文的壓力,他才開始看化石、看標本、寫論文……漸漸發現恐龍的世界如此有趣。
  •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5條行跡70個足跡
    2019年12月25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其研究團隊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並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知曉有「恐龍化石」後四人偷上山 盜掘疑似恐龍化石9.5公斤目前被...
    四人採取挖洞採探方式盜掘恐龍化石 □房琳閭斌孟永新/文圖 本報三門峽訊 12月8日,盧氏縣公安局範裡派出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所長張源帶領民輔警,聯合該局刑偵大隊民警李東偉等,一舉將正在盜掘疑似恐龍化石的4人抓獲,並當場繳獲疑似恐龍化石9.5公斤和鐵鍬、鐵鍁、小推車等一批涉案物品。
  • 專家推斷雞母山恐龍骨骼化石來自同只恐龍 安徽新聞
    晨報訊 本報一直關注的雞母山恐龍化石發掘又有了新進展,考古人員對相繼發現的恐龍的腿骨、掌骨等化石進行研究後,初步判斷這些骨骼化石都是同一隻恐龍的。專家認為,從出土化石的大小和比例可以推斷,這些骨骼化石屬於同一隻恐龍,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董枝明認為,這隻恐龍屬於蜥腳類恐龍。
  • 科學工作者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倫琴的X射線
    然而,倫琴就在學校裡因為一張醜化老師的漫畫而被開除,事實上那張漫畫不是他畫的,但由於眾口鑠金,他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於是就失去了中學畢業考試機會,因此就不能順利讀大學了。但是,好學的倫琴並沒有因此頹廢一生,他17歲那年在他舅舅的幫助下到一所大學裡去旁聽課程,學了哲學、自然科學和數學。
  • 日本福井縣現首具恐龍時代哺乳動物骨骼化石
    原標題:日本福井縣現首具恐龍時代哺乳動物骨骼化石【摘要】 據稱,該化石屬於被稱為」多尖齒獸目」的小型草食哺乳動物,形態與現在的老鼠相似。恐龍博物館介紹稱,此前在石川縣及福井縣等5縣也曾發現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化石,但均為牙齒、下顎等部位。
  • 給恐龍大腳印「打針塗藥」 專家對北京170多個恐龍足跡化石進行...
    工作人員在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的恐龍足跡化石保護區開展保育工作。(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供圖)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記者魏夢佳)近日,希臘萊斯沃斯木化石森林世界地質公園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專家團隊在延慶世界地質公園聯合開展恐龍足跡化石保育合作,首次對園內170多個恐龍足跡化石開展大規模保護修復。
  • 想用樂高搭建恐龍化石嗎?樂高恐龍化石標本套裝通過評審
    許多人並不看好的恐龍化石骨架標本獲得了評審委員會的認可,正式成為樂高Ideas套裝,預計編號為21320。做為一款看上去並不算有趣的樂高ideas產品,恐龍化石骨架標本的投產無疑也是樂高的一次嘗試,嘗試將寓教於樂更進一步融入到自然歷史的傳授之中。只不過這骨架標本看上去顏色未免過於單調,並且基本上都是用小零件來還原的。
  • 諸城發現恐龍墓地,恐龍化石為何朝一個方向,專家解密:是這回事
    在我國的山東省,有一處著名的「龍城」,它以專門盛產恐龍化石著稱。在古生物學家們的一次探查中,他們驚奇地發現,諸城遺蹟中的恐龍化石,原來具有一定的方向規律。這個規律究竟是什麼?專家又能否揭開其中的秘密?考古專家面對「龍骨」不由得大吃一驚,這些「龍骨」居然是大型恐龍鴨嘴龍的骨骼化石。這一驚天發現,立馬引起了我國考古界的高度重視,隨即,一場關於諸城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正式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