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讚毫不費力的成功,實則是在擁抱自甘平庸
演員背不背臺詞這一話題,最近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不背臺詞,正常,背下來,表揚。更有甚者,拍戲對口型,只念「1234567」的數字小姐,對此,不以反常卻冠以正常。
演員背臺詞,實屬職業上的一種本能或本分,卻被硬是看成一種敬業,什麼鬼?
對此,著名藝人劉德華在接受魯豫採訪時被問做到他這麼好會不會很累時,稱「我不是敬業,而是現在的標準變了」,「可能現在跟以前不一樣,所以連準時、記臺詞都是優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而對於演員不背臺詞念數字這一問題,12月5日當天,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專門下發了《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去浮華浮躁、重創作規律」的幾點意見》,重點批評了拍攝劇本過程中存在的「走捷徑」、「刷大牌」等不良言行舉止。
旨在進一步端正創作態度,著力糾正劇作拍攝過程中的虛假行為與輕浮之舉,確保演員這一行業能夠沿著正向、健康而又良性地運轉下去。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漰潰無聲,負重前行。」我們對這句話百般認同,毫不置疑。因為,很多事情做了,不等於做成,更不能與做好、做完美劃上等號。
它需要的是你選擇的正確與持續努力的付出,有時候,縱使兩者兼具,也未必能博得成功一笑。還需要有運氣的加持。而其中的不易,更會因生活的暴擊,來得如此變本加厲。
同理,背臺詞,背好臺詞,對演員而言,充其量只是一種間歇性的勝利,正如同練功需扎馬步、射擊會持槍一樣,再基礎不過,再普通不行。而將其視為一種優點並加以放大,贏得好感,恰是一種不敬業、不上進的體現。
不背臺詞,更是一種看似個性張揚、自高自大,實則一種本末倒置、主次顛倒的「拎不清」存在。
二、視平庸為成功,往往緣於不自知
天上會掉餡餅嗎?當然不會,男女老少人人皆知,但依然有人會對此樂此不疲,幻想著奇蹟的出現,並能在自己身上得以應驗。
成功能唾手可得嗎?肯定不能,但始終有人對此心存奢望,企盼著稍做努力,便可名利雙至,且均能收入自己囊中。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一廂情願」的主觀想法與舉動,在於這些人眼裡,所謂的成功,已經被完全私人化定義了,並且這種標準已經被無限拉低,以至於到了「做了即成了」的地步。
換句話說,有些事情,諸如,背臺詞,在別人眼裡明明是「天經地義」,但在他看來,卻算得上是「驚天動地」。
現實中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哪有這種容易之事。
著名演員王勁松老師,面對一位演員問他如何準備戲的時候,他反問了一句:「臺詞背好了嗎?」而當那位演員特別自豪地逢人便說,「臺詞背得特別好,全背了,一段都沒有忘」的時候,王勁松老師卻來氣了。
起因就在於那位演員不但沒能將會背臺詞看成是演員職業的起點,卻當成了要達到的終點而得意洋洋。
在王勁松老師看來,演員關心的何止是臺詞,更重要的還有潛臺詞,比如你衣服上的每一粒紐扣,你的眼神,你手裡的道具,甚至是你每兩段表演之間的內心感情是否充滿了這個間隙。
這是擁有32年演齡的王勁松老師對演員職業的清醒認知。
熱播劇《平凡的榮耀》中,當吳恪之問及剛進公司的孫弈秋:「你的賣點是什麼?」的時候,孫弈秋的回答是:「我很努力。」而吳恪之則顯得有些不屑一顧,並立即回懟:「你努力,誰不努力啊。」言外之意,努力皆可為,成功舍其誰。
若將背臺詞這件原本需刻意練習就能做到的事情,卻被看成一種敬業而倍感自豪、欣喜不已,實屬一種短視與浮淺。
三、從平庸邁向成功,在於真懂
平庸若要齊身成功,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呢?有的會說,真的是萬水千山。因為,有些地方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換句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而有的則會說,僅一步之遙,再努力一點就能達到。因為,摸得了其中的門道,再加上持續的努力,才能逐漸接近成功的邊緣。
懂得,自己到底是誰
記得一位寫作高手,在談及如何提升寫作能力時,講到你首先要承認你就是一個寫作「小白」,寫不好是實事,也是事實。
而對於背臺詞這件事也是如此,做為想出道或者剛出道的新生,就需要承認如果背不了、背不好這段臺詞,就很難演好這齣戲這件事實。
你既不是大咖,更不是大佬,還不做到隨意出口便是劇情,隨時閉口飽含深情。
相聲演員郭德綱從小學藝,先學評書,後學相聲,在基本功的練習上,無論評書、相聲以及其他曲藝形式,凡涉及背誦的內容,均背到滾瓜爛熟的程度,至於《隋唐演義》,《三國演義》之類,就更甭說了。在他眼裡,沒文化,不做沉澱,有些東西,你真就演不出來。
而背臺詞在陳道明看來,更是演員的天職與操守,本身就是幹這個的,拿的就是這份錢,就該吃這份苦,不是功勞,只是一種辛勞,理所應當,義不容辭。
所以,老老實實地做學生,學功課,做作業,才是正道。
懂得,真正本事有啥
我們所熟知的《西遊記》短短的25集也是劇組整整拍了6年才拍完的,因為當時資金短缺,資源緊張,整個劇組只有一個攝影師和一臺攝像機,沒有過多的特效,但卻能被奉為無法超越的經典,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這裡面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核心的一點,就在於主要演員硬棒棒的表演功力。如六小齡童老師(孫悟空扮演者)來自南派猴戲世家,馬德華老師(豬八戒扮演者)是北方崑劇院的小生,左大玢老師(觀音菩薩扮演者)是湘劇演員等等。
這些人員功底深厚,演技純熟,一人分飾多角,毫無壓力,並且完全做到了讓人看著一點也不出戲。比如,六小齡童飾演過孫悟空、茶館茶客、寺院小和尚、小道童、小牛精、老太太等16個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相比之下,背會一兩段臺詞,真得不能當做一種本事,拿到檯面上來講。相反,而是要做為演員的一種本能,下足功夫,多加練習,只有基礎夯實、過關了,才能晉級高階,獲得認同。
不經雕琢與打磨的完成,終究塑造不出經典與永恆的完美。
懂得,價值展現在哪
做為寫手,寫文章僅滿足於取悅自己、感動自己,卻無視讀者的存在,只能稱之為自嗨。而做為演員,僅因能背下臺詞,就自我滿足,博得好感,卻不顧觀眾的感受,則是一種自負。
很佩服的一位演員朱一龍對於演員的意義曾表達過:「演員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生,給予觀眾以啟發。同時,自己也在享受中被激了創作欲。」
能夠看出,演員的價值更多的也是向外求的,而臺詞做一種彰顯人物價值的有效載體,演員僅將背臺詞做為一項任務去完成,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也就是說,除了背臺詞,還要更多地考慮到一句臺詞能夠形成多大的張力,藉以影響他人,改變他人。而當人們認同你所講的話,特別是讓人記憶深刻的「金句」時,自然就會對演員也產生一種認同。
簡而言之,大家好,才是真得好。當我們飽含深情地說出一段臺詞時,可能沒有鮮花與掌聲,但卻促成了潛在的溝通,無形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