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奮力奪取「雙勝利」,落實省委對攀枝花「3+2」新定位新要求,加快推進「兩城」建設,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攀枝花黨政代表團於5月13日—14日赴重慶市長壽區考察學習。
圖片來源於重慶市長壽區人民政府網
長壽區地處重慶主城都市圈,在高新區建設、重大項目招商引資落地、創新創業、鄉村振興、文旅產業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做法,對助推我市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他山之石》專欄,集納媒體有關重慶市長壽區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報導,供大家學習、思考。
他山之石
重慶「慢城」:鄉村振興有了新載體
來源:人民網
刊發日期:2020年1月14日
深冬,數萬畝橘林霧靄朦朧,村中嫋嫋炊煙、溪水潺潺,白牆素雅的秀才灣、紅磚原色的石廠灣等巴渝民居布局錯落有致,遊客能下鄉度過一段慢行、慢娛、慢生活的別致時光……
農旅深度融合,讓重慶長壽區有了一座「慢城」:在這裡,鄉村裡的林田村落、農特產品都「活起來」了,城裡人有了「歇歇腳、深呼吸」的好去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讓鄉村振興有了新載體,按下了發展的「升級鍵」。
鄉村「慢生活」
闢出農旅融合新空間
作為重慶市鄉村振興的試點項目,剛開園的長壽「慢城」,「慢」是主基調。這裡突出「慢運動」的細節,讓遊客放鬆心態,有時間細品鄉村美景。「在『慢城』裡,我們沿蔡家河兩岸布置溼地公園,沿岸13公裡步道串起8個親水平臺,並配以菖蒲、荷花等觀賞植物。」負責「慢城」建設的長壽區城鄉統籌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宗華東說,我們「多設人行道,少設車行道」「依山就勢多建彎路,少修直道」,就是要滿足遊客「慢慢看、慢慢走」的旅遊需求。
這裡突出「慢休閒」的理念,「慢城」第一期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裡,在其核心區內,有4萬多畝成片橘林,經過整修改造,人行便道穿插林間,遊客可以放下匆匆步履,觸手可及鮮果,花香就在鼻尖……在「慢城」,「慢」無處不在。「連我們這裡的柑橘,都是晚熟品種,比普通品種晚兩三個月上市。『慢』卻不影響品質。」當地農民笑言。
長壽地處渝東北,史稱「天府膏腴之地、川東魚米之鄉」,自然親切的田園風景、千姿百態的自然生態、豐富多彩的鄉土情趣,給「慢城」建設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與緊張忙碌、快節奏的都市生活正相反,鄉村倡導『慢生活』,有更多空間供人散步、有更多綠地供人休閒,正好能開闢農旅融合新空間,這也是我們推動『慢城』建設的初衷。」長壽區區長巴川江說。
在長壽「慢城」建設中,四個系統相互包容,共生發展,一是優美的生態系統。以萬畝橘園為本底,構建綠色生態基底。二是鄉風濃鬱的生活系統,打造「一灣一景」的「慢生活」村景。三是休憩的慢行系統,慢行步道與自行車道相互配合,形成慢行線路。四是深度體驗的文娛系統,布局了君子山居民宿區、陶藝手工文創區等。
在長壽,「慢城」發展正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傳統川東農村裡,一個「灣」就是個農民聚居點。「我們重點挖掘各『灣』歷史文脈,保護好建築民居、傳統文化。」長壽區龍河鎮黨委書記鄒翔名介紹。
「慢城」中主打「白牆青瓦素雅風」的秀才灣,就沒搞大拆大建,而是挖掘出「耕讀傳家」的文化內涵,將有百年歷史的保合書院原址修復,可供中小學生研學體驗,感受體驗詩、書、禮、樂等傳統文化。
同時,別致的「院落小品」隨處可見。在保持紅磚原色風格的石廠灣,錯落分布著18棟紅磚農居,農家的磨盤、鬥笠等傳統農具被細緻擺布,讓下鄉體驗鄉村生活的遊客感覺很是親切。
從「一產為主」到「三產融合」:
鄉村振興按下「升級鍵」
在長壽「慢城」,登高俯瞰,橘林一眼望不到盡頭,平整的機耕道、人行步道深入田間,金橘已掛滿枝頭……這正是「慢城」的綠色本底。
「這些年為推動柑橘產業發展,我們沒少想辦法:一方面引入業主規模流轉土地,提高柑橘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水平,如今柑橘畝產值在8000元以上,在全市處於較高水平;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果汁加工業,不斷提高柑橘產業附加值。」鄒翔名告訴記者。
「把農產品價值『吃幹榨盡』,還只是產業發展的『初級版』;而把橘海美景、橘鄉風貌的價值挖掘好、利用好,才算是按下了鄉村振興的『升級鍵』。」長壽區委書記趙世慶介紹,伴隨著「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的過程,激活的是新產業、新業態,提升了鄉村產業的層次和水平。
「山村裡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遊客一大早起床,就能聽見鳥兒在窗外的枝頭鳴叫。」鄒翔名說,這正是「慢城」發展正在挖掘最大的價值,涵養出的美麗山水就是市場的「賣點」。
「從小到抱枕、服飾等有趣的文創產品,大到鄉村民宿、鄉村露營、野外攝影等旅遊產品……圍繞鄉村『吃住行、遊購娛』的產業鏈上,有不少潛力可挖。」宗華東說,通過與專業人才合作,公司已推出了5大類72個品種的「慢城」文創產品。其中,借著秀才灣的歷史故事,開發出「小秀才」等卡通飾物,就很受遊客歡迎。
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帶著資本、經營理念來到「慢城」,民宿、垂釣、親子遊樂等業態不斷被開掘出來。在保合村,「茶語原舍」的店招就格外顯眼。去年10月,張慶華在這裡開起了一家以茶為主題的鄉村民宿。
「品茶休閒與鄉村『慢生活』相得益彰。我們將一樓設計為茶室,遊客能品茶、聊天;二樓可看湖景,滿眼都是秀麗風光;三樓則是客房。」張慶華說,遊客擺上一張小方桌,細品慢飲,會有「回歸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親切感覺。
鄉村資源得以盤活
農民搭上發展「快車」
當地農民也在參與「慢城」建設,不少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找到了創業、創富的新思路、新出路。
在保合村李家灣,村民但小蘭就把自家院壩修葺一新,房前屋後還細心地擺上了一盆盆鮮花。「我們家的鄉村民宿馬上就要開張了,一共8個房間。」但小蘭一家過去在城裡打工,看著「慢城」發展紅火,毅然選擇回鄉創業,要在家門口吃「旅遊飯」。
「過去,農民外出使不少農房長期閒置。現在農民既可以自己經營民宿,也可以改造成為『共享農莊』,租賃給企業統一經營。」保和村支書劉青松說,例如村民楊東聖家的農房,就被流轉給旅遊企業改造為「親子民宿」,一年租金有4000多元。
更多的農村資源也被利用起來。在保合村,一個「星空露營」項目剛剛投入使用,以前萬畝橘園旁的空地、荒地也被整治、盤活,可供遊客搭建戶外帳篷、露營休閒。「把頭一倒,聞著花果的香氣,仰視浩瀚的星空,真是愜意。」
村集體經濟組織也打算把「慢城」品牌用好用足。「為了把『慢城』打造好,我們成立了專門的運營公司,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集體資源、資產統一『打包』,入股到企業中,每年可以獲得利潤分紅。」宗華東說。
幫助村民、村集體經濟組織「抱團」成長,還體現在一個個項目、一個個細節之中。宗華東說,「慢城」統一開發了遊玩服務平臺,遊客一點手機小程序「村遊錦囊」,「慢城」裡的推薦線路、業態布局、文創特色產品一目了然,農民創業者能「坐在家門口,歡迎遊客來」。
重慶長壽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中新網重慶
刊發日期:2019年11月12日
11月12日,記者在重慶長壽區「橘鄉福地·長壽慢城」走訪了解到,以「建村民理想家園、造長壽美麗鄉村」為目的打造的「國際慢城」將在12月開門迎客。
圖為橘鄉福地·長壽慢城內的農具展示。周毅 攝
據介紹,橘鄉福地·長壽慢城以「建村民理想家園,造長壽美麗鄉村」為目的,是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與「國際慢城」理念結合起來,著力打造的一個集「慢食、慢居、慢行、慢遊、慢購、慢娛」為一體的「鄉村振興」戰略試驗示範區、現代生態農業文化展示區、現代田園休閒度假新目的地。
圖為橘鄉福地·長壽慢城內的景色。周毅 攝
該項目位於重慶市長壽現代農業園區所在的龍河鎮、雙龍鎮,與長壽湖毗鄰。項目規劃面積80平方公裡,核心區面積30平方公裡,轄區範圍涉及7個村(龍河鎮保合村、四坪村、河堰村、合興村、明星村;雙龍鎮天堂村、龍灘村),涉及農戶7741戶,總人口20700餘人。該項目於2018年8月啟動建設,一期項目涉及河道生態環境治理、道路沿線景觀、鄉村環境整治、鄉村農旅融合發展四個子項目,總投資4.5億,目前一期項目已基本完工。
長壽慢城主要包含五大系統。一是優美的生態系統。以萬畝柑橘園區為背景,實施蔡家河綜合治理,打造親水休憩景觀帶,構建綠色的生態基底。二是鄉風濃鬱的生活系統。以新老秀才灣片區為核心,以李家灣、巷子灣、鐵匠灣、插旗山、石廠灣為重點進行人居環境整治,結合各灣落歷史文化沿革,打造一灣一景的新型慢生活村景。核心區14個灣落環境綜合整治和1000餘棟房屋外立面風貌改造全面完成。三是休憩的慢行系統。在省道公路一側建設了寬度3米的雙向通行自行車道,屆時將投放共享單車,形成慢行遊線。四是深度體驗的文娛系統。依託秀才文化,圍繞老秀才灣學堂舊址,重點開發生態觀光、度假康養、莊園小鎮、休閒娛樂、科普研學、戶外運動6個板塊,布局了君子山居民宿區、陶藝手工文創區、親子遊樂體驗區、川渝特色美食區、花房攝影展示區、慢行步道運動區、一灣書院研學區等7大綜合性項目業態。五是數位化的智慧系統。開發「村遊錦囊」系統,遊客可藉助手機線上導覽、導航、導遊、導購。
而長壽慢城作為鄉村振興試驗示範的重要載體,把建立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重要探索內容。為破解集體經濟發展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理念的難題,引進杭州和途科技有限公司(社會資本),與龍河鎮保合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長壽鄉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國有企業)按照2:2:6股比,組建合資的重慶市長壽區保合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作為長壽慢城的運營管理公司。在其幫帶下,已招商落地鄉村業態10餘家,保合村鄉村振興、慢城業態布局、招商營銷、產業孵化等工作正在加快推進。
圖為橘鄉福地·長壽慢城一角。周毅 攝
在公司化運作方面,一是保合農旅公司通過全村鄉旅特色產品展銷、文化服務營收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運用秀才灣小微服務業態建立鄉村振興服務業態實操培訓基地,讓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實現創業、就業。二是精細化建設。杜絕大拆大建,向農民租用閒置農房對外租賃招商。同時引進成熟商業品牌與經營公司合作,建立標準化鄉村商業連鎖業態,發展特色餐飲、民宿、休閒體驗等服務業態。三是差異化發展。充分發掘秀才灣當地的歷史文化特性,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創旅遊產品。配合周邊景區、鄉村、旅遊項目,定製開發旅遊線路、套餐等綜合旅遊產品。四是共享化開發。在鄉村智慧系統的支撐下,打造共享民宿、共享廚房等服務業態,提供全面的高性價比的旅居服務。五是專業化服務。推進智慧鄉村網際網路體系「村遊錦囊」建設,由運營公司管理端與遊客手機客戶端立體構成智慧鄉村運營營銷服務系統。
「五張牌」打造中華長壽文化旅遊名城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刊發日期:2018年8月17日
8月17日,重慶市長壽區召開旅遊發展大會,圍繞「人文」、「山水」、「康養」、「工業」、「鄉村」五張牌,打造中華長壽文化旅遊名城。
據悉,預計到2022年,重慶長壽將建成國家4A 級及以上景區4個,3A級景區3個,市級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旅遊綜合收入達到80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旅遊業成為全區綜合性戰略支柱產業,全面建成重慶市影響全國的休閒旅遊勝地。
重慶市長壽區區委書記趙世慶在會上提出以中華長壽文化旅遊名城為總體定位,「天賜長壽?人人嚮往」為目標定位,「長於文 壽於和」為價值定位,打好「人文」、「山水」、「康養」、「工業」、「鄉村」五張牌,全面開啟長壽旅遊業發展新徵程,奮力打造長壽旅遊業發展升級版。
將長壽文化、水電文化、工業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並串聯起天賜長壽湖、菩提長壽山、長壽菩提古鎮等核心景區,加快推進三倒拐歷史文化街區、濱江長壽谷文化走廊、長壽歷史文化體驗區等項目建設,傾力打好「長壽文化」牌。
據了解,長壽計劃還將打造集康體養生、休閒垂釣、山水觀光、親水體驗於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依託明月山、黃草山,通過生態景觀化修復,開發森林氧吧、山地休閒等森林度假產品,打造可賞、可遊的山地空間,奮力打好「壽湖山水」牌。
長壽將引進培育生物製藥、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等企業,著力打造「長壽主題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重醫附三院康養中心、長壽村度假組團等重點項目,大力發展休閒、養老、康復等產業,建成全國知名的「醫養休閒體驗區」和康養宜壽之地,打好「康體養生」牌。
加強工業遺產保護開發,盤活用好工業老舊廢棄廠房資源,建設長壽工業記憶博覽園;依託鋼鐵冶金、綜合化工、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智能家居及健康製造業等主導產業,規劃打造旅遊路線,推動工業旅遊實現由單純的工廠參觀到工業購物遊、工業科普遊、企業文化遊、工業遺產遊轉變,打好「工業旅遊」牌。
加快建設紫耘花鄉、復元原鄉、菩提文鄉、黃草山鄉、科技農鄉、長壽柚鄉、五華雲鄉、洪湖漁鄉、壽湖果鄉,形成「一村一韻」、「一村一景」,打好「鄉村旅遊」牌。
來源:綜合網絡
編輯:劉婷
審核:丁傑
攀枝花發布
攀枝花黨務政務信息公開微信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