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有人提到工程師學英語這件事,就來說說我的一點經驗吧:
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目的雖然不一,但學習的方法卻是大同小異,讀書、做題、報班,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但深究會發現,看似普通的現實中,經常犯著顯而易見的錯誤,這些錯誤能否被克服,就奠定了一個學習者能否成功的基礎。這包括兩個環節,一個是發現這些錯誤,一個是克服這些錯誤。
首先要清晰地認識語言到底是什麼。語言的本質是什麼,「呆板」原來念「ai ban」,但經常被人念成「dai ban」,大多數人都給念錯了,但錯的人太多了,於是近兩年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重新定義,使這兩個字的正確發音變成了「dai ban」,ai的發音成了錯誤。The fisrt floor在美國英語裡指的是一樓,在英國英語裡指的是二樓,電梯的單詞在美國英語是elevator,但在英國英語又是lift。從這些具體的事例裡面可以看出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有人說是文化差異,可為什麼美國會有這種對「電梯」表達的文化,英國有那種表達的文化?為什麼呢?答案太簡單,是「習慣」,這個答案不是我發明的,它來源於我的一位高中英文老師,誰也說不清為什麼,就是習慣成自然。恰如魯迅先生寫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明白了語言來源於社會的習慣,認真思考一下,我們該有哪些變化來促進我們的學習呢?
一是學習材料的選擇,不要再選擇那些來自於母語非英語國家的材料。不是來源於母語國家的材料的表達方式永遠不那麼地道,就象在歐美的中國餐館吃到的中式菜餚怎麼也沒在國內吃到的地道,我認識的一位老人最喜歡收到的禮物就是從巴黎帶回來的鵝肝醬和法式麵包,總覺得在國內的西餐館怎麼也吃不出那麼地道的味道。比如在國內的英語刊物的表達rich man和poor man,新加坡《南華早報》的表達是havings和not-havings,這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就是習慣。
另外語言也是在與時俱進的,就像中文一樣,「雞」已經有了一個注釋叫「妓 女」,這在20年前的生活中根本就是沒有的詞,如果作為一個老外,誇獎一位女士帶了一頂漂亮的雞冠子帽子,用了「你看起來真像一隻漂亮的雞」,估計絕對要挨扁了,但在30年前就無所謂。英語也是一樣,我有朋友從新加坡、歐美等國回來,談到China Daily,異口同聲地排斥它,上面在用一些極端標準的中世紀的詞彙,在國外幾乎沒人用的東西,就像來個老外和你用古文言交流的話,你說彆扭不彆扭?所以建議學習材料,包括紙介材料和音像材料,儘量選擇原版的,讀《Washington Post》《New York Times》《Digest》,上英語國家網站,看英美澳大利亞的原版DVD,聽多了,練多了,水平就長了。
二是不要在開始學習的時候過於深究語法,美國比較崇尚自由,在語言也有體現,和老美的交流中,動詞+形容詞的表達比比皆是,相比之下英式英語的表達就中規中矩,很嚴密的動詞+副詞的表達。過於深究往往會使人在聽說讀寫的時候下意識的去推敲,這個短暫的推敲過程就會使學習者的反應會慢那麼幾百到幾千毫秒,這個滯後就嚴重製約了聽和說的發揮。非母語人士學英語讀寫常優於聽說,這是罪魁禍首。
三是學習一門語言不能脫離其文化,一種語言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其社會的人文文化環境,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最好不要老是在非英語環境下學英語、練英語,不要在成都小吃店去想英語該怎麼說,中餐館裡講究的是涼菜——熱菜——湯——主食——水果,而在西餐,soup——main course的次序,這樣關公戰秦瓊的環境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所以唱山歌就到山上去唱,吃烤全羊到草原上去吃。那樣才有感覺。所以學習材料和方法不要機械地去背單詞,而是到哪學哪,隨身帶個快譯通的手機或PDA產品,到了西餐店查吃西餐的詞和句子,去火車站就查買票窗口如何交流的句子,以此類推。這樣能形成較好的語感。也更容易用英語進行思維。
我和一位來自UK的外籍教師請教如何形成語感的問題,不至於下意識地在聽和說時,先在大腦中形成事物的影像,然後形成中文的詞或句子,最後譯成英文。他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先用最短的句子描述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事物,比如遇到了塞車,就描述為「oh,my God,terrible traffic jam.」,在上電梯時,「Lady first」,「A beautiful girl is standing beside me」,逐漸地把句子拉長,避免僅僅用最簡單的詞來答覆,如見面除了hello就不會說別的,What time did we meet each other last time?Long time no see you. What are you busy doing now? 等等都是可以的。then,English ability will improve gradually。見事物用英語想像和儘量用長句子來描述是學好英語好的方法。
另外就是在聽的時候注意弱讀和連讀,這是學一門語言能否登堂入室的門檻。這個方面有一個最笨也最有效的辦法,找一份聽力材料,一定是有原文的那種,但不看原文,只管聽,反覆聽,對實在不清楚的地方,反覆聽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直到能把它分析出來,實在不能明白的話,就機械的模仿跟讀,直到自己的發音和磁帶的發音一致,然後再去查原文,看究竟是個什麼詞。這種方法幾個朋友都和我介紹過,我也實踐過,確實不錯。
最後的辦法是找個Language partner(語伴),這就要靠機會了,周圍的圈子實在沒有這方面的資源也難辦,總不成舉個牌子,上書「Let’s make friends」,到老外出沒的地方守株待兔吧,人家還不得把你當色狼或神經病。如果誰能有此機會的話,一定用好,對於英文的聽說來說,這是最好的工具,當然同時你也是外籍朋友學習中文的工具了。
這是我曾經請教別人和自己實踐心得的英語學習體會,用了之後覺得很受用,但未來能受用到什麼境界,我也還不知道,畢竟我還沒有憑藉這些方法成為首屈一指的英語專家,但如果我真到了那個層次,這些體會我可能就不免費公開,而它將成為我的一個飯碗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