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範潔)上海第一本考古調查報告《金山衛訪古記綱要》、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的紅陶腰沿釜、張大千作品《梧葉鳴蟬圖》《花鳥圖》《行書七言聯》……今天上午,「上海考古從這裡出發——金山區博物館建館30周年紀念特展」開幕。
圖說:「上海考古從這裡出發——金山區博物館建館30周年紀念特展」今開幕。範潔 攝
金山是上海地區成陸年代最早,也是最先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1935年發生在戚家墩的一次田野調查,揭開了上海考古的序幕。金山博物館是一家地方史志類綜合性博物館,1988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走過30年的光輝歷程,現已形成「兩館一園一中心」的開放模式,總開放面積約3萬平方米。
金山區博物館館長王建光介紹,館內現有藏品近萬件,形成以出土和傳世文物為主,以古陶、燈具、玉器、書畫為特色的館藏風格,收藏著上起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下至反映金山當代經濟社會變遷的各類器物,成為展示金山古代文明與歷史文脈傳承的藝術殿堂。
圖說:觀眾參觀金山區博物館建館30周年紀念特展。範潔 攝
此次30周年紀念特展,從區域考古、史志文獻、館藏文物等視角,匯集了80年來金山地區考古發掘的文物精粹、博物館開館30年來的館藏珍品及大量印證金山文博事業發展的珍貴照片,邀請市民從文物了解考古,從考古探索歷史,從歷史感悟人文,展示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魅力金山,進一步打響上海江南文化品牌。